疫情影响下,全球化退潮,弹性供应链和透明化分工系统崛起
从现在到全世界疫情彻底结束(很可能会持续1年之久),全世界的经济的主要矛盾点都是需求问题,而非供给问题,建立本国供应链会成为各国的共识,我国缓解危机只能靠自己激活国民的消费了,依赖外需来解决中国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不现实了,所以只能依赖于尽可能的启动国内潜在的需求潜力来消化自身的产能,维持企业和经济的正常运行。全球化其实是一个优势集中的过程,效率确实高,但是隐患在危机中严重暴露:一是效率往往影响抗风险能力,缺乏长远利益思维,二是效率必然导致优胜劣汰,然而人类社会可贵就在于保护弱势群体的能力。疫情后好处是催生更具弹性的供应链和透明度的分工系统;坏处是更狭隘的世界诞生。

对中国是好事,又将迎来一波机电设备乃至建材出口高峰。建工厂,就需要厂房、机器设备、配套附属设施。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持续释放,离不开中国的供给。同时,在产业转移完成前,仍然需要中国传统出口商品,只不过越来越少。但是,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国也有时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可以预见,疫情过后各国都要开始研究物资的战略性生产能力了。比如口罩这种东西,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可日产百万,需要的人员稀少,这是最容易回流的产业。其他战略性物资会陆续跟进。建立在庞大债务上的经济,如果不扩张就要崩溃。现在各国做法都是放水,而且是大放特放。都走劫贫济富路线。

如果数字技术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连通的新力量,第三波全球化浪潮一定会到来,只是时间问题。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将主要以数据为载体。还有全球产业链、数字货币、跨国医疗服务等,很多事情可以做,趋势也很明显。疫情使得其中的全球化处于封闭状态,这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财富可以横盘整理,可以慢慢改善,但如因为疫情使得经济合作割裂,全球化出现后退,需求萎缩等等,如其大幅下降,将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人们的期望值陷入巨大失望之中。如此情况下,人们期望改变。而能够在短期内改变的东西寥寥无几。技术的突破防疫技术的突破生产力的重大突破,可遇而不可求。如此人民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勒紧裤腰带吧!

现在原油上刺刀见红的需求竞争(价格战实际上就是用极低的价格来抢夺竞争对手的需求份额)就知道未来全世界的需求份额竞争的残酷性了。市场份额外(并不真心想卖),油价意在打击对手战略影响力(能源议价,地区存在)。美页岩油气泡沫(就业、债务),俄石油经济、俄欧管道及中东军事部署;沙特如当年伊拉克,谋求巩固地区霸权。近日,美与沙频繁沟通后表示,沙会认真考虑,以国家(地区)安全角度认真考虑。
挖掘内需也是很难的,没有这么多资源供给:本土没这么大出产,外边不再给你或者没钱进口。普通人不要指望生活水平能再提高,做好剧烈下降的的准备。大国经济完整性,以及区域国家经济联盟性。中国要做的,是尽量将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同时利用自己产业链优势,与各国搭建区域经济联盟或产业链联盟。区域经济自由化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