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伤寒六病经络脏腑病位和寒热虚实病性的大体印象
相关推荐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7)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六.审因论治原则 [代表原文] 夫諸病在臓,欲攻之,肯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舆豬苓湯.餘皆仿此.(17) [白话语释] 提要:本条论述治病当掌握审因 ...
-
《伤寒论》中治疗不寐的方剂总结
不寐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眠. <内经>将不寐称为'目不瞑''不得卧',认为脏腑为邪气所客,卫阳行于外,阳不入阴导致 ...
-
运针配穴大法与治要:引言(1)
引 言 张仲景的<伤寒论>,在中国医学史上有伟大的价值与崇高的地位.他是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医药发展的经验,成功地创立出中医治疗学体系,得出精华,蔚为大观.自问世一千七百余年来,康济民生, ...
-
病在经络上,易调;病在脏腑,难调!常来做背,调脏腑,通经络,百病无!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现 ...
-
耳鸣先定病位 次辨虚实 再别脏腑论治
患者就诊时自述"耳鸣",医者当辨其是脑鸣还是耳鸣.二者均为患者主观症状,但脑鸣是患者自觉脑中有各种响声,而耳鸣则主要是耳中有声音鸣响,且二者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及治法均有差异,宜加区 ...
-
“十病九寒”,寒气可以说是“万病之源”。寒邪阴冷、凝结、阻滞,寒气过重,气血容易淤滞于脏腑、经络某一...
"十病九寒",寒气可以说是"万病之源". 寒邪阴冷.凝结.阻滞,寒气过重,气血容易淤滞于脏腑.经络某一局部. 如何判断体内是否寒湿呢? 1.手脚冰凉,怕冷 2. ...
-
《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膀胱主寒,肾为阴火,二者俱弱,润泽之气不行. 大肠者,庚也,燥气也,主津:小肠者,丙也,热气也,主液.此皆属胃,胃虚则无所受气而亦虚,津液不濡,睡觉口燥咽干 ...
-
【丁庆学:伤寒六病辨证诠释】
摘录:我认为刘绍武先生的部六病辨证中关于六经的定位更为合理.表部指人体体表,包括头面和四肢,表阳证主要表现在头面发热,表阴证主要表现在四肢末端的发凉.因为阳主升,阴主降,阳主热,阴主寒,故表阴之四肢末 ...
-
病在经络短期灸,病在脏腑长期灸!中医教你告别瞎灸,事半功倍
收到一位灸友的反馈,这位灸友刚接触艾灸.最初做艾灸的几天,艾灸部位大量出汗,治疗效果较为明显.但一段时间后,艾灸部位基本没有汗液排出,而此时症状尚未痊愈.这位灸友疑惑了:要不要继续艾灸下去呢?艾灸频率 ...
-
脾有病,人就废了一半!打通这条经络,重病、急病、怪病难上身!
黄帝内经与健康生活 黄帝内经与健康:"为您解疾病之惑,纠养生之误,谈就医之事". Official Account 脾经常畅通:重病.急病.怪病难上身 脾经淤堵--消瘦或肥胖,消化 ...
-
脾若有病,人废一半!打通这条经络,重病、急病、怪病难上身!
脾经常畅通:重病.急病.怪病难上身 脾经淤堵--消瘦或肥胖,消化不好,胃胀气,呕吐,肢倦乏力麻木,嗜睡,皮肤损伤,肢体活动不利-- 有句话说,"脾经畅通,重病难上身",为什么只要& ...
-
【经络】重病、急病、怪病,皆因它不通。这条经络,再忙也要揉揉按按
开门见山,标题中的这条经络就是脾经. <黄帝内经>指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我们的身体受先天后天两个因素共同制约,故而,要想健康,护好肾和脾是基本前提. 生活中,补肾人群比比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