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里说几句话

作者 马玉顺
每年的4月23日,读书的话题就多了起来,各类人的推荐书目也会出笼。这是件好事,尽管有些人只是凑凑热闹,应应景,并不真的热爱读书,但总算造了势,如河流中的一丝涟漪,比风平浪静更耐看一些。
我是喜欢读书的,这习惯,形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小时候,正逢“书荒”,教材之外,读过寥寥的几本书,肚子里空得很。考进大学,才知道自身的贫乏与浅薄,怀着补课的心态,开始了阅读,从此逐渐上瘾。
但不能不说,缺乏读书的童子功,后来的阅读,虽然持续不断,依然无法弥补少时的缺憾。
我之读书,毫无系统。学生时代,逮着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剜进篮子里就是菜;工作后,依然如故,一切以兴趣为标准,倒是杂七杂八的知识,知道了不少,对教学反而起到了促进作用。
这些年,读了多少书,没有具体统计,总该有几千本吧,家里到处塞着书,而且还在不断购买。

我以为读书,不在于数量多少,重在质量如何。通俗说,就是读懂了多少,读通了哪些。所谓不要“面子”,而要“里子”。
读书积累知识,固然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辨能力,涵养思想。“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上说什么就相信什么,不去思考,不去辨析,终是“两脚书橱”,没有多大的用处。
我年轻时,也爱炫耀,遇到人们谈论历史,长征如何,三大战役怎样,我都会显摆一下历史系学生的专业知识,以驳倒他人为荣,洋洋自得。
年岁渐长,我淡定了很多,尤其是在一些场合,大家都喜欢谈历史,争论起某个史实,谁也不服气,就问我这个“专业”从事者,我知道的,就点到为止;不知道的,就坦白承认,绝不打肿脸充胖子。
此前,友人问我:孟姜女哭倒了哪段长城?我一本正经回答:山海关。友人说:你看看《东周列国志》吧。我憨憨一笑。无他,他相信“杞梁妻”哭倒城墙,乃真的历史。

其实,春秋时代齐国确有“杞梁妻”,但她面对杞梁灵柩哭没哭,尚且存疑(有的书说她很坚强,没有哭),而与城墙发生关系,则是汉朝;与长城发生联系,则是唐朝的事情。因此,所谓孟姜女哭长城,故事而已。
我的“无知”引来友人畅叙哭长城故事,他很快乐,我也很快乐,就这足够了。知识就是力量,让人开心,也是一种力量。
近年来,我虽然倡导读书,但不是特别熟悉的人,我不会推荐书单,各人有各人的兴趣爱好,适合我的书,不一定适合别人,不能误导他人。其实,只要不是黄赌毒的书,都可以读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书。有些人,如某些官员(特别是一些小官),自视甚高,颐指气使,忙于迎来送往,拍马溜须,既无时间也无精力读书,劝其读书,恰如让老母猪上树。

读与不读,读什么,都没有一定之规。但从事专业技术的人,如教师,如医生,如科技工作者,还是读一些书更好。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听不听请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