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石膏

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隔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

《本草从新》:“寒能清热降火。辛能发汗解肌。甘能缓脾。生津止渴。治伤寒郁结无汗。阳明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阳狂壮热。小便赤浊。大渴引饮。中暑自汗。舌焦,牙痛。”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辛、甘,微寒、大寒,无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辛甘,性寒,无毒。入肺、胃二经。主出汗解肌,缓脾益气,生津止渴,清胃消痰,最理头疼。与方解石相似,须莹净如水晶者真。石膏辛走肺,甘走胃,所以主发散,仲景名为白虎,盖有两义,一则以入肺,一则以其性雄。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微寒,味辛,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煅)

石膏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燥金胃、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中风者,伤寒五种之一也,风为阳邪,中风病寒热,而心下逆气惊喘,则已传阳明矣,阳明胃在心之下,胃气本下行,风邪挟之上逆,乘肺则喘,闻木声则惊,阳明火烁津液,致口干舌焦,不能呼吸,故用石膏辛寒之味,以泻阳明实火也。

腹中大肠经行之地,大肠为燥金,燥则坚痛矣;其主之者,辛寒可以清大肠之燥火也。阳明邪实,则妄言妄见,如有神灵,若邪鬼附之;石膏辛寒清胃,胃火退而邪妄除,故云除邪鬼也。

产乳者,产后乳不通也,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辛寒能润,阳明润则乳通也。金疮热则皮腐,石膏气寒,故外糁合金疮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味辛,气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清金而止燥渴,泻热而除烦躁。

《药性本草》:“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

《本草备要》:“治斑之要品。”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尚夹有砂粒、黏土、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以及微量的Fe2+及Mg2+。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中国药典》规定:含含水硫酸钙不得少于95.0%。

2、作用:本品有解热、解渴、增强免疫、降血糖及一定的解痉、抗炎作用;煅石有生肌作用。另外,石膏的主要成分硫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不会因煎煮时间延长和温度增高而增加其水溶性。

3、药理:动物实验证明有解热作用,可能通过抑制产热中枢而解热,同时抑制汗腺分泌,故退热而不发汗;石膏经胃酸作用,其部分转变为可溶性钙盐,使血钙增加,而抑制肌肉兴奋性,起镇静、镇痉作用;外用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而起消炎作用。

4、临床报导:用煅石膏粉处理烧伤创面,能很快结痂,减少渗出,防止盛染,促进创面愈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