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候其时

​谨候其时:

移光定位

谨候其时

移光定位:

古人立竿

测量日影、月影长短

从而确定,季节时日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

移光定位,正立而待

张介宾:

日月之光移

岁时之位定

南面正立

待而察之

气候可得

我国

对天文的观测

可以追至远古

其中观测,日影长短

是其重要,方法之一

以此测知每年

阴阳消长变化

主要强调,针刺治病

必须选择,恰当时间

否则达不到治疗目的

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失时反候,五治不分

邪僻内生,工不能禁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

失时反岁,五气不行

生化收藏,政无恒也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

失时反候,百病不治

中医用药时间观

择时用药符合中医阴阳学说的观念

以及人体内阴阳变化调节的规律性

是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对人体的生理及病理

的节律的影响

结合

人体的气机的

升降和营卫的

运行规律

考虑

药物的升、降、浮、沉及

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

扶正与祛邪及

病邪的位置等

通过选择

最佳时间用药

使之最大限度

发挥治疗作用

并减轻毒副作用

和降低使用剂量

的一种方法

谨候其时

气可与期

失时反候

五治不分

邪僻内生

合人形以法

四时五行而治

治疗疾病

顺乎自然

择时治疗

儿治疟先发

食顷乃可以治

过之则失时也

强调治疗

需要善于

把握时机

1、根据每年运气的变化治疗

自然气候

由于有五运

太过、不及

和六气司天

在泉的变化

对人体发病

有一定影响

在治疗之时

应该考虑到

运气的变化

《三因极一病方论》

根据岁年运客气的变化提出了

每年的主用方剂和按时加减法

如辰戊之岁,主用静顺汤,

加减法为大寒至春分去附子,

加枸杞子,春分至小满,

原方加枸杞子,

小满至大暑原方去附子、木瓜、干姜,

加人参、枸杞子、地榆、白芷、生姜,

大暑至秋分原方加石榴皮,

秋分至小雪原方不加不减,

小雪至大寒原方去牛膝,

加当归、芍药、阿胶

严格按时用药

表明因时施治在

治疗疾病的作用

运气学说

既注意到

四时气候

往来寒暑

一般特点

也注意到

各个年份

在气候上

和疾病的

共同特点

与不同点

总结出来的一套

规律和推算方法

是中医独特的

时间治疗学

疾病不仅受到时间的影响

还与生活条件、心理状态

有密切关系

在运用时

需要灵活掌握

不能机械照搬

2、发病季节不同,治疗有异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热无犯热,寒无犯寒

的用药原则,指出了:

用温药勿犯天时之温气

用热药勿犯天时之热气

用凉药勿犯天时之凉气

用寒药勿犯天时之寒气

张仲景:

春宜吐

夏宜汗

秋宜下

白虎汤立夏后

立秋前乃可服

立秋后不可服

因季立法

治疗观点

李东垣根据:

四季变化不同

以及发病不同

制定四季时方:

春宜补中益气汤

夏宜清暑益气汤

秋宜升阳益气汤

冬宜神圣复气汤

如感冒:

发病季节不同

治疗方法迥异

风寒多见于,冬夏

宜用:麻黄汤、桂枝汤;

风热多见于,春季及初夏

宜用:桑菊饮、银翘散;

感冒见于,夏季者,常偏暑热

宜用:香薷饮、白虎人参汤;

感冒见于,长夏者

因为气候,多偏暑湿

宜用:三仁汤、羌活胜湿汤;

感冒见于,秋季时

因为气候,多偏燥

宜用:桑杏汤、杏苏散

就是同一证候

发病不同季节

用药也不相同

如风寒感冒:

冬天

辄用麻桂之属

辛温散寒发汗

夏天

气候炎热

腠理疏松

易汗伤津

麻桂就当慎用

宜用,荆芥、薄荷

发汗力较轻的药物

暑盛则用,香薷之属

3、运用月节律辨证施治

月用药施治此法是根据病情

选择在一个月中的某几日

进行药物治疗

常用于妇女

经、带、

胎、产

等疾病的治疗

月生无泻

月满无补

月廓空无治

是谓得时而调之

月生之时

机体气血空虚

不可施用散瘀之剂

应施以补益气血剂;

月满之时

气血充盛

不应峻补

应施以散瘀、祛邪之治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

总结出一套完整的

对月经病、带下病及不孕症

等妇科疾患的时间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月经诸病

都主张在月经来潮

前7日开始治疗

至行经时终止

因为这一段时间

冲脉任脉之经血,下注胞宫

胞宫气血逐充盈,功能旺盛

此时投药治疗

能够借胞宫功能旺盛之时

增强抗病能力,排邪外出

有利于调整月经节律

4、运用日节律辨证治疗

根据昼夜变化择时用药

是中医时间治疗学的一大特点

并在这方面积祟了丰富的经验

古人

早已发现

自然环境

周期变化

影响之下

人体阴阳气血的

消长盛衰昼夜变化

因而用药也应该根据

昼夜节律加减、调整

以取得最佳疗效

明·薛己

补中健脾的补中益气汤

益肾壮阳的金匮肾气丸

益气之六君子汤等

温阳、益肾、健脾

方药

在清晨、上午

服用效果最佳

《证治准绳》:

“鸡鸣散”有

祛湿化浊、

行气解郁、

通络除滞

等的功效

应在平旦

鸡鸣之时

服用最好

如“泽漆汤”:

治咳喘病

脾虚不适、

水饮内滞

宜:

“温服五合

至夜尽”;

“菌陈五苓散”:

治黄疸病

湿重于热

“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

“十枣汤”

治悬饮症

“平旦服”

叶天士:

早用温肾阳之药

晚用补脾气之品

晨滋肾阴

午健脾阳

早服摄纳下焦

暮进纯甘清燥

俱是遵循昼夜节律

选择最佳用药时机

根据不同证型

在不同的时辰

投入不同剂量的药物

以得“天地之旺时

而祛邪”的目的

5、根据病位择时用药

★病位在四肢者

宜清晨空腹服

早起之后

人体四肢

血脉流畅

有利药力

抵达病所

而被人体

迅速吸收

发挥疗效

★病位在腰以上者

宜饭后服药

饭后服药可减少

药液渗入大肠

利于药力上浮

而接近病灶

★病位在腰以下者

宜饭前服药

饭前服药药物

不被饮食阻滞

有利于

药性迅速下沉

吸收抵达病处

★病位在骨髓者

宜夜晚(约21时~23时)服药

此时

人体代谢活动

气血运行趋缓

药物

在体内代谢

也相对趋缓

药效相对延长

有利于肾脏

和骨髓吸收

6、根据药性、功效择时服药

中药具有

寒、热、温、凉

四种不同的药性

临床用药:

热性、温性药,宜乘药液,温热时服下

寒性、凉性药,宜乘药液,冷却后饮服

此服药之法

取其“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之理

寒性病用温性、

热性药而热服

以加强

药物的温性

而提高疗效;

热性病用寒性、

凉性药而冷服;

以期达到更好的

降温和泻火作用

★发汗解表药宜午前服

午前为人体阳中之阳分

此时可发汗,增强药效

王好古:

汗无太早

非预早之早

乃早晚之早

日午以前

为阳之分

当发其汗

午后

为阴之分

不当发汗

汗无太早

汗不厌早

是为善攻

★益气升阳药宜午前服

午前阳气升发向上之际

投以升浮之药,有利于

阳气的提升和祛除病邪

★催吐药宜清晨服

此时服药借

阳气上升

外达之机

加强

药物上达

外透之力

使邪外出

★利水渗湿药宜清晨服用

此时人体胃内

已经基本排空

投以利水药物

便于体内吸收

加之人体此时

阳气渐渐升发

有助于

气化水湿

增强药效;

★驱虫药和泻下药宜

午后、晚上或入睡时

空腹服

根据寄生虫

的活动特点

结合人体阴阳消长

和自然界阴阳节律

此时用驱虫药可

促使虫体与病邪

随大便而出;

★滋养阴血药宜入夜空腹服

21时~23时人体肾脏最为空虚,补阴极宜

同时,空腹服药也有利于被人体迅速吸收;

★安神药宜临睡前服

安神药宜,临睡前服

保证患者,较快入睡

7、六经病的最佳服药时间

张仲景:

太阳、阳明、

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

的欲解向愈时间

分别是该经

是旺盛之时

此时投药

能借经气

旺盛之时

驱邪外出

六经病欲解时的

“上”应作“前”理解

如“太阳病

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未前面的时辰为巳午

因未时阳气渐衰

巳不是太阳主时

再加上服药之后还有

吸收发挥作用的过程

未时服药

已经不是

最佳时间

因此,六经病的

最佳服药时间是:

太阴病为巳午时

阳明病为申酉时

少阳病为寅卯时

太阳病为亥子时

少阴病为子丑时

厥阴病为丑寅时

中药不传之秘:

在用量上

用量的多少直接

影响到治疗效果

在确定用量时

应该注意以下

10种不同情况:

体质不同:

体质虚弱者

对于药物的

耐受程度差

用量

过大容易

发生药物

不良反应

故宜酌情减量

体质壮实者

用量可稍大

病情不同:

轻病下药过重:

药力太过

反伤正气

重病下药过轻:

药力不足

不能达到

治疗目的

性别不同:

男性用药量

可稍大一点

女性有月经、

怀孕和哺乳

等生理特点

用药量宜小

年龄不同:

一般情况下

10岁以上儿童

可用成人量的2/3;

5—10岁,可用成人量的1/2;

2—5岁,可用成人量的1/3;

1岁以内的婴儿

可用成人量的1/4或更少;

60岁以上的老人药量

应低于中青年的1/2-1/4

药性不同:

凡使用毒峻烈药,须从小量开始

再根据服药后患者的情况而增减;

病势已退即停服

不愈则酌量增加

配伍不同:

方剂组成之中

分主药和辅药

主药用量重

辅药用量轻

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

都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

前方重用大黄主攻下

后方重用厚朴主利气

单味药用于急救:

用大黄治疗

中毒性菌痢

用独参汤

救治血崩虚脱

用量均可加大

药质不同:

花叶类质地轻

以及有效成分

易煎出的药物

用量不宜过大

质量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

如矿石、贝壳之类,用量宜重

过于苦寒的药

易伤脾胃

用量宜少

甘平之药

用量可稍大

剂型不同:

同样的药物,

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重;

复方应用比单味用量要少;

鲜药用量比干药用量

应多一倍以上

地区不同:

如用麻黄发汗

南方气候较热,人易出汗

用量宜小,一般用5克左右;

北方天气较冷,不易出汗

北方人体质又较结实

一般可用至10克以上

炮制不同:

中药的生品、炮制品及

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

其有效成分的

含量也有变化

用量亦应

有所区别

如鲜槟榔切片

槟榔碱含量高

用量可以稍小

干品水浸,近一个月

(每日换水)再切片

其槟榔碱含量降低

所以用量,宜稍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