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河上的拦河堰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白水河似是一条中轴线,把狭长的向桥乡面积一分为二,因为这远古以来自然力切割的缘故,沿河两岸人们的农业活动,都局限在各自河边的一侧,过河去种田、种地,那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在农闲季节,两岸农家放牛的老人们,都喜欢把棕黑的水牛赶进白水河里,牛在吃青草,饮水,常有白亮亮的八哥鸟在水牛背上啄食欢叫,放牛的老人们也借此而相互搭讪、攀谈,抽起香烟,聊起了乡村里的各类趣事。

一河两岸,互为风景。无论是哪一方的农人,晨起暮归时,轻舒一眼就能看全对方村庄的全貌,无论花开花落,还是忙时闲时,对方的炊烟村庄与青黄田野,永然是自己生活相框中的一个重要的取景部分,由于这种视觉上的缘故吧,这白水河两岸之间的联姻情况十分的普遍。我祖母就是由对岸童咀村嫁过来的,早年,家里人和舅爷、表叔们来往是十分频繁的,一个月中,双方的人总要在河上往来好几次。一次春节时,童咀村在唱年戏,祖母要忙别的事情,没空去看,我挺想看人多的场面,就吵着要去。祖母把我送到河边,给我一双长筒橡皮鞋就忙着返身了。那年春节时常下小雨,虽是冬季河水却不小,走到河中,因不识清清河水的深浅,结果长筒橡皮鞋进水了,双脚冰得陡然刺骨,就这样冷飕飕地看了一场年戏。
这白水河为两岸稻田的年年丰收提供了基础保障,可也是两岸人们交通访友的一个障碍。我村有好户人家和对岸村庄有姻亲,在夏秋季涨水的时节,对河水拦阻了回娘家路的埋怨之声,在乡村农舍间是时常听得到的。在那经济困难的年代,童咀村曾有一位牵挂女儿、女婿的婆婆,她说,每逢到了河水拦路的季节,不能过来看看,每天她总站在门户前向这边瓮门湾张望,看到女儿家的瓦屋顶上冒起了淡青炊烟,她就放心了,自己也才能安心地走进灶间生火做饭。

有一些乡下的好心人,为了方便两岸的人过河,上山砍下松树三株一捆,不用刨皮,中间垫以青石,做成一个极简易的桥,放置在童咀村的老樟树河边。这样的桥,在晴天时是能让人安然过河,可是下一场中等量的雨,待各处山垅的黄水冲涌而至,这松树桥也就被冲得无影无踪了。于是在夏季,一场大雨过后,松树桥不见了,人们来到河边,无奈地轻叹一声,然后要做的动作就是弯腰高高地挽起裤脚,赤足淌过河去。在冬季,家家几乎都备有一双或几双高筒橡皮鞋———那时在逛商店时,人们也特别留意着各色橡皮鞋筒管的高度,若能发现有新的高筒,就十分高兴了,那河水的深度是经常奔涌到岸边人们的潜意识里。到了河边,大家先要上下游走动一下,查看哪处河水要浅些,然后从这处下水,一人先过去,然后脱下长筒橡皮鞋,转身向身后的人奋力扔去,用这个办法,让同行的三五一群人逐一过河。

在这处应该修一座桥,是两岸人无言而默契的共识。
当地政府主事的人也有这个想法,于是在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季,童咀村老樟树下的河床上热火朝天。一群年轻人挥着锄、镐在干着修桥的事,那时正是《少林寺》、《武当》等影片在乡村盛行的时候,广受欢迎。只听到这群年轻人一边热气腾腾地铲着砂石,一边说“要拿出觉远和尚和江城渔民陈雪娇的本事,才能修出桥出来”。也许,觉远和尚和陈雪娇的本事真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那修桥的工程,虽然沸腾了一两个冬闲季节,动员了满河床的两岸民工,红男绿女,可终于是没有修出来,缺少必要的专业技术和充足的资金。
时光一晃又过了十多年,白水河两岸村庄民居的颜色,也在河水日夜无声的流淌中,悄然地发生了变化,由原先土坯房山墙上的一片灰黄色,渐渐演变成了坚实机砖的赭红色。

在晚稻收获入仓,秋霜渐起的时候,白水河两岸显眼的地方,如小杂货店、铁匠店的面墙,和河沿民居的侧墙处,都刷上了一条粗重有力的标语:“修筑拦河堰,造福五个村!”这次修的是堰,而不是桥,是乡政府结合当地经济水准和水土保护的实际情况,兴修的一项兼有交通与水利功能的工程。于是,原先修的两个圆桥墩抺去了,按堰的要求,全乡多数的青壮年劳力,又在冬闲季节聚集在一起,脸红气壮,又热气朝天地忙碌起来。听村中老人讲,当时的乡政府甘才智书记亲自督阵这项工程,每天和民工们一起挑石挑砂,他所用的筦箕扁担,还比一般民工用的还要大,还要结实。

拦河堰修成功了,现在晴天里过白水河再也不用弯腰挽高裤脚了,一些乡间的小机动车,都能在拦河堰上自由地行驶了,由河岸的这家门前,方便地拉货到河岸的那家门前。拦河堰的上下方水位落差大约有两三米,下方是一整排河石,在晴天的夏夜里,天空如帐,月光如银,白水河畔一片宁静,拦河堰水瀑的哗哗声响,无止无休,顺着各条山垅的方向,在清爽夜风的播送下,被传送到了很远、很远。

《家乡文化天地》微信平台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欢迎全球各地的湖北人、蕲春人、以及各地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投稿,散文、小说、格律诗词、古风诗、民歌民谣、自由体诗、精彩摄影、绘画、书法、经典自拍短视频、精彩自唱歌曲、戏剧等等文化作品,都受欢迎。各类作品文责自负,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力求原创,若在其他报刊或微信平台上已发表过,务必请注明,以免误判。
各类文章的打赏金,一周内累记超过20元的,除去微信系统的扣费外,原创文章作者和平台的运营者按7:3分成,须一周后到账。
在这离多聚少的打工年代里,愿五湖四海的老乡们能在网络中团聚、相知,言说自己的难忘故事,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分享久违了的乡情文化,联络同乡故旧之间的感情,传播时代正能量。愿这个平台能为各位老乡的生活带来一些温暖,一抹亮色……
投稿QQ邮箱:631832697@qq.com
本平台往期散文作品回顾:
~求关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长按扫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