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古县治,浚县旧县衙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城市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金字招牌,从1982年开始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到现在,一共有137座城市被评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中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南省一共有8座城市入选,浚县是河南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个县城。

河南浚县古城

浚县古城
能够成为河南省的唯一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足以证明这座县城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历史上“黎阳收,顾九州”中的黎阳就是现在的浚县。
如果你把浚县的浚字读作“jùn”的话,可能你真的没有去过这座古城,因为它的标准读音是“xùn”,而在历史上浚县一直被写作濬县。

浚县古城墙

浚县古城墙

浚县古城墙

清嘉庆时期《浚县县志》中的城池图,图中红色圆圈处为浚县县署
沧桑的浚县古城墙最能体现浚县的悠久历史,除了古城墙,浚县古城内还有云溪桥、卫河、文治阁、文庙、浚县县署、世袭翰林府等景点。
位于古城西北隅的浚县县署一般都叫做县衙,其东侧是浚县文庙,西侧是浚县西城墙和卫河。现在的浚县县署是在明清浚县县署遗址上重建的一处景区,免费对公众开放,虽然面貌比较新,缺少了历史建筑所拥有的那种文化沉淀,却也不失为一处了解浚县历史的好去处。

浚县县署卫星影像图

浚县县衙

浚县县衙

浚县县衙

浚县县衙

浚县县衙
据清代《浚县县志》记载,浚县县治原来位于城南的浮丘山上,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项如英将县治迁到浮邱山东北平坡,即现在的县城处,浚县县署也就是那时起开始兴建的。明永乐年间知县王宪、鞠芳和明宣德初年知县焦瑾相继对县署进行增饬,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知县郭东山重修县署,这也是浚县县署自明初兴建后第一次重修。此次重修后的县署内有厅事五间,后堂三间,后堂左边三间友竹轩,右边三间永丰库,三间幕厅,东西各十六间吏舍。除此之外,县署中还建有土地祠、贤令祠等建筑。

清光绪年间《浚县县志》中的县署图

浚县县署

浚县县署

浚县县署简介
到了清代,县署在康熙、乾隆等朝又屡经增修,现在浚县县署内的众多碑刻记录了浚县县署以及古城的重修情况。抗战期间,浚县县署遭到破坏,到建国后逐渐被拆毁殆尽。
现在的浚县县署于2014年开始在原址重建,2016年竣工,基本上仿照了清代县署的布局及建筑风格。

班房

班房

大堂

大堂

大堂

宅门

永丰库

仪门

瑞凤楼
从县署大门进入景区,沿着中轴线依次建有戒石坊牌坊、仪门、大堂、宫门、二堂、三堂等建筑,在大堂的两侧建有三班六房。二堂后面是内宅,过了宅门后建有宅堂瑞凤楼。

修复前的粮仓

修复前的粮仓
县署内比较有特色的建筑就是几座宏大圆锥顶粮仓了。浚县自古就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意思是历史上浚县的粮食产量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安稳有着重要作用,存储粮食的黎阳仓的美名也因此诞生。在现在浚县古城东约2公里处发现的隋代黎阳仓遗址就是最直接的实物证明。浚县县署内的几座粮仓也是仿照黎阳仓的形制兴建的,这几座粮仓虽然不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遗存,却比重建的县署历史要久远,据说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也是当地政府用于存储粮食的仓库,每一座粮仓的直径10米左右,高约4米,一个粮仓大约能装下20万公斤的粮食,这样的粮仓一共有四座。

修复后的粮仓

修复后的粮仓

修复后的粮仓
除了粮仓,县署内另外一个比较有看点的是一些古碑,这些古碑才是浚县县署内真正的历史遗存。保存的许多古碑由于长期裸露在室外,上面的文字基本上都漫灭得看不清楚,现在有部分古碑已经被当地有关部门用玻璃罩了起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古碑的风化破坏。

越诉笞五十碑

诬告加三等碑
大堂外的两块石碑比较有意思,一块上面刻有“诬告加三等”,另一块刻有“越诉笞五十”,这应该是明清时期官衙对上诉老百姓的法律规定,不能越级上诉告状,更不能诬告别人,越级上诉告状的话要被处以竹板或荆条鞭笞50的刑罚,而诬告别人被查实的话则要罪加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