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二之气时病特点及治疗原则


自2021年3月20日至5月20日为辛丑年二之气,前后共六十余天,历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四个节气。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少阴君火。因此,影响二之气的时病发生和疾病发展的因素包括:年运、司天之气、主气、客气。


辛丑二之气时病特点

1.年运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云:“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胕肿……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瞤瘈,目视䀮䀮(huāng),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
水运不及,太阴湿土之气偏盛,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所不胜致病
水运不及,则湿土乘之,肾水亏虚不能制水,则水湿停聚。水湿停聚中焦则腹中胀满;流于肌肉腠理则身体困重;肾虚不能司二便则病“濡泄”;寒湿流于经络久则为寒湿之毒而发为寒疡流水而无脓;水寒土湿木郁,郁久则化热,而证见“烦冤”;寒湿流于下焦则“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脚下痛”,“甚则胕肿”;肾水为湿土所伤,主骨生髓之功不行,则下肢痿软无力,即所谓“足痿”。
(2)所生受病
肾水为肝木之母,肾水亏虚,肝木化生乏源则肝虚,肝木不足,木枯生火,则火愈盛而水愈亏,心肾不交,则热扰于上,寒凝于下,或见失眠多梦,火头面疮疡口糜;湿土偏盛,则土壅木郁,从而少腹胁肋不舒。
(3)复气致病
所谓复气,即复仇之气。肝木为肾水之子,其母为脾土所侮,必来复仇,即所谓“大风暴发”。肝木之气盛,横克脾土,脾荣在面,因此“面色时变”,脾主肌肉,风木犯之而见“肉瞤瘈”;水亏于下,木枯风盛,筋脉失于荣养而“筋骨并辟”,即筋骨拘急;水亏木枯,精不上注于目则“目视䀮䀮”,视物不清;土湿木郁,木气以调达为要,今又有木为复气,木气更盛,欲发散于外而见“肌肉胗(即疹子)发”;木气冲逆,上逆则心胸胃脘疼痛,下达则小腹拘急疼痛,甚则诸症并见。
总的来说,年运导致的病机总结起来六个字:水寒、土湿、木郁。
2.司天之气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辛丑年司天之气为太阴湿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太溪绝,死不治。”
辛丑年本就水运不及,湿土流行,今有太阴湿土为司天之气,主管一年,水湿之气更盛,因此常见肾经和下焦疾病,诸如“胕肿骨痛”“阴痹(病在阴者为阴痹,故按之不得)”等症;肾主骨而膀胱为之腑,寒湿之邪客于足太阳膀胱经或督脉,则“腰脊头项痛”;水湿上泛则眩晕;肾主司二便,寒湿客之则大便难。张隐庵谓:“阴气不用者,不能上交于心也。上下不交,则上焦之火热留于胃,胃热则消谷,故善饥。胃气上逆,故不欲食也。咳唾有血者,心火在上而不得上下之相济也。《经脉篇》曰肾是动病,目䀮䀮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盖心肾不交,故虚悬于上而若饥也。此土淫胜水,故病本于肾。”
3.主气、客气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主气客气均为少阴君火。《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齐下反痛,气游三焦……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少阴偏胜,即少阴君火偏胜。火本生土,而火盛则土热,土热则“心下热,善饥”(张景岳以“少阴之脉起心中,出属心系,故心下热而善饥”论之;黄元御以“少阴火胜则金败,心下发热,呕逆躁烦者,君相上逆,肺金被克之病”论之);君火偏胜,下移小肠,火热伤之则“齐下反痛”;心火盛则热及心包络,包络之脉历络三焦,故“气游三焦”;君火偏胜乘肺金,则“呕逆躁烦”;肺与大肠相表里,火邪陷于大肠则“腹满痛、溏泄”,甚则“传为赤沃。”
另外,还需要考虑司天之气太阴湿土加临少阴君火,湿热相合而成湿温,而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或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等症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丑未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所说的“温厉”大概多为湿温。若太阴湿土之气未见,但见少阴君火则多为“温毒”或者“热毒”,具体为何,当“以象观之”。

治疗原则

1.水运不及的治疗原则
(1)补肾祛湿法——五味子汤
五味子汤为陈无择《三因司天方论》中治六辛年(辛未、辛巳、辛卯、辛丑、辛亥、辛酉)因水运不及而引起的“肾虚坐卧湿地,腰膝重着疼痛,腹胀满,濡泄无度,步行艰难,足痿清厥;甚则浮肿,面色不常,或筋骨并辟,目视䀮䀮 ,膈中咽痛。”
组成:五味子附子(炮去皮脐)、巴戟(去心)、鹿茸(燎去毛,酥炙)、山茱萸、熟地黄、杜仲(制炒),各等分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七片,盐少许,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之。
(2)燥土补肾法——附子山茱萸汤
附子山茱萸汤汤为陈无择《三因司天方论》中治六甲年因土运太过,雨湿流行引起的“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 ,脚下痛,中满食减,四肢不举。为风所复,则反腹胀,溏泄肠鸣”等症状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山茱萸(各一两),木瓜干、乌梅(各半两),半夏(汤洗去滑)、肉豆蔻(各三分),丁香、藿香(各一分)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钱七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主治:治肾经受湿,腹痛寒厥,足痿不收,腰 痛,行步艰难;甚则中满,食不下,或肠鸣溏泄。
除此之外,凡是符合水运不及病机的方剂皆可为运气方。其立方原则皆宜以“岁宜以苦热调上,以苦热调下,以苦和调中,燥之温之”为原则。
2.太阴湿土司天的治疗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湿淫所胜,则易外感湿邪,其治以神术汤为总治之剂。
(1)神术汤
组成:苍术60g、防风60g、甘草30g,加生姜、葱白,水煎服。
主治:发热恶寒,无汗,脉浮而紧,或风湿表症,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者。
六气加减例曰:太阳寒水司天,加桂枝、羌活。阳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少阳相火司天,加黄芩、生地黄。太阴湿土司天,加白术,藁本。少阴君火司天,加细辛、独活。厥阴风木司天,加川芎、防风。上神术汤六气加减法,非止为司天之气设也。至于岁之主气,与月建日时同,前应见者,皆当随所应见,根据上例而加减之。妇人服者,加当归尤佳。
(2)局方神术散
组成:苍术、藁本、白芷 细辛、羌活、川芎、炙甘草
主治:治四时瘟疫,头痛项强,发热憎寒,身体疼痛,及伤风鼻塞声重,咳嗽头昏,并皆治之。
(3)神术散(《医学心悟》)
组成:苍术、陈皮、姜厚朴、炙甘草、藿香、砂仁
主治:治时行不正之气,发热头痛,伤食停饮,胸满腹痛,呕吐泻利。
局方神术散与《医学心悟》中的神术散除苍术、甘草同用外,前者为一众风药,风能胜湿;后者则用陈皮、厚朴苦温燥湿,藿香、砂仁芳香化湿,其用之异这样就明了了,一个主外感之湿,一个主内生之湿。上两例患者一因于外感,一因于内伤,故虽都用神术散,但前者因为外感而发病,故用《局方》的神术散;后者因为内伤,故用《医学心悟》的神术散。这两个神术散虽然具体组成有别,但立方法度依旧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的治湿原则。
此外,尚可参考《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的“伤湿脉证并治篇”;若有湿温时疫,则《温病条辨》当为案头常备。其余藿朴夏苓汤、宣痹汤、甘露消毒丹、三仁汤等亦可备用。

未病先防

辛丑二之气,正当春季,养生原则依旧遵循《四气调神论篇》中“春三月”的养生原则:“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除此之外尤需注意火与湿的因素。临床中我们发现,最近很多小孩出现流鼻血的问题,因此家中可常备白茅根,用白茅根煮水代茶饮。另外很多人就诊时多伴随身体沉困,颈肩酸沉等外感湿气的症状,一方面,天气转温,出汗后当及时更换衣物,以免湿邪趁虚而入;另一方面,可以佩戴香囊,芳香化湿,可以缓解因为湿盛引起的身体诸多不适。

小结

运气推演,其目的在于预则立,而不是制定条条框框,是否有湿、有火,临阵时以观察到的“象”为准,不可机械的所有症状归结于湿、于火。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夏日炎炎依旧可能存在太阳寒水,其余六气皆准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