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有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一、 积累与运用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狡黠(xiá)     怯懦(qiè)      弄巧成拙(zhuó)      如释重负(shì)B、糟粕(pò)      凌侮(wǔ)       呱呱坠地(gū)        周道如砥(dǐ)C、筵席(yán)     骸骨(hāi)      无精打彩(cǎi)       明眸善睐(lài)D、怜悯(mǐn)     捯气(dáo)      甘败下风(bài)       衣冠楚楚(guān)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学生而言,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       。从叠被子、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千万不要小瞧这些身边的生活       ,它们看似琐碎,却是孩子们       自我的第一道门槛。独立自主处理事务的能力和品性,也就从这一伸手一弯腰、一根线一粒米的家务琐事中,得到了       和激励。A.场地   技能   锻炼   培训        B.场所   技术   训练   培养C.场地   技术   训练   培训     D.场所   技能   锻炼   培养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元宵节,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县城主城区道路两侧张灯结彩。B、特朗普对墨西哥极限施压后,双方代表经过数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订了合作协议。C、前方是断崖,他一脚死死地踩在了刹车上,飞驰的汽车戛然而止。D、男生公寓楼前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路过的师生都要掩鼻,真令人叹为观止。4.下列对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踏着夕阳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拾起一瓣落花,仍然可以嗅到春的希望。朝花夕拾,失败伴随着成功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失败时,我仍然可以携一份坚定,用坚定感悟失败、体会失败、接受失败……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这些失败就像我生命里的落花,虽感伤,但回首夕阳时,我学会了坚定。A.“仍然”是副词,“坚定”是名词,“接受失败”是偏正短语。B.“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这个句子是递进关系复句。C.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体会失败”放在“感悟失败”的前面。D.“失败伴随着成功出现在我的生命中”中的“伴随”充当此句谓语成分。5、下列对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英国政府计划今年九月开始,推行4—5岁幼童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修改:“基准测验”后加“的政策”)B、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修改:把“不断改善”和“切实保障”调换位置)C、辽宁男篮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是因为他们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结果。(修改:去掉“之所以”)D、虽然无家可归的人数众多,但在解放军的艰苦努力下,边远地区的灾民全部得到了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修改:把“和”改为“等”)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B.《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C.《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描写迅哥儿和小伙伴们看社戏的往事,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D.《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赋、比、兴是其基本手法。7、选出下列关于课外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死神的黑色翅膀曾三次触及到保尔,但他坚持写作并乐观地安慰妻子丽达。B、《水浒传》写的是北宋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C、《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主压在五行山下,后皈依佛门,拜唐僧为师,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D、《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第四次航海时,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同伴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幸存,只身漂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8、结合语境,仿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茫的灵魂。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             ,;             ,                       。9. 古诗文默写填空:(10分)(1)                   ,亲山亲水有亲人。(          《回延安》)(2)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              》)(3)悠哉悠哉,                 。(《关雎》)(4)                ,君子好逑。(《关雎》)(5)蒹葭萋萋,                 。(《蒹葭》)(6)《小石潭记》中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有:,            ,              。二、 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1、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渔人甚异之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4)迫暮,与老人同出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渔人甚异之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    以其经过清C、杨氏谢而从之  乃记之而去             D、不可取食于人耳  生于忧患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4、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有共同之处,都属于。2分5、你认为《桃花源记》所写的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真实存在么?为什么?2分(二)(12分)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1、 为选文段拟一个四字标题。2分2、 第一段中对少年们撑船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前文交代的句子后文相照应的句子(1)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但或者也许是渔火(2)(3)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3、 选段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选段中相照应的句子填写在表格中。3分4、结合语境,简要谈谈你对选文段中划线句的理解。4分(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10.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4分)①                           →教“我”磨面作饼→给“我”压岁钱→②                           →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11.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6分)(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3分)(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分)12.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3分)1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B.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C.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D.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14.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4分)【答案】2、D      【答案】4.B(三)记叙文阅读(20分)10.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4分)①奶奶摘艾叶(2分)→ 教“我”磨面作饼→给“我”压岁钱→②奶奶珍藏着玉佩(2分)→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每概括一件事2分,语言不够简洁的扣1分)11. 一个“流”字写出了山茶遍野(1分),茶叶呈现红色,写出了叶嫩(1分),充满生机的情态(1分)。(共3分)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房子用泥建造的样子1,表达出我对奶奶的怀念1。(共3分)12.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羞的样子“也可)1;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2。(共3分)13. C(3分)14. “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1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1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1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1(共4分)(四)说明文阅读(14分)15.A(3分)16.(4分)利:①军用无人机可进行运输、侦察、远程攻击等,提升国家军事实力;②民用无人机可广泛运用于科研、交通安全、环保、救灾、娱乐等领域。(2分)弊:①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②可能侵犯公民隐私。(2分)17.(4分)不能删去。1“左右”表示概数,1如果删去,则表示制造成本为三年前的十分之一,是个确数,与事实不符1;用“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118.(3分)示例:可利用无人机送外卖,方便、快捷,能避开交通拥堵。(举例科学合理1分,说明2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