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和南京,中国最像的两座城

武汉 VS 南京

江城 VS 金陵

九省通衢 VS 六朝古都

同有悠久的历史,共有穿城而过的长江,皆有恼人的黄梅天……武汉与南京,动车仅3小时车程的它们,可谓中国最像的两座城。

长江决定它们的繁荣

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中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其南部有条带状丘陵分布,境内近百个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山水交融的复杂地形。

武汉有百湖之市的美称,其中东湖曾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这里湖岸曲折、青山环绕,美不胜收。

南京地貌特征属宁镇扬(南京、镇江、扬州)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低山山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4.52%,平原、洼地占24.08%。

丘陵,为世界五大陆地基本地形之一。丘陵表面形态起伏和缓,一般没有明显的脉络,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图为位于南京市鸡笼山东麓山阜上的鸡鸣寺。

两城更相似的是都有一条共同的大河流过,那就是长江。

长江在两座城市的流向也很相似,都是从市区西南方向流向东北方向,穿过市区后又略微偏向东南方向。

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武汉市地形图,以及长江流经市区的走向。(截图自高德地图)

南京水域面积达11%以上,境内共有大小河道120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长江和秦淮河了。

南京市地形图,以及长江流经市区的走向。(截图自高德地图)

长江给两座城市的水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古代,武汉和南京都起到集散、转运的作用,并逐渐发展成为长江边重要的商埠。在清末和民国时期,重庆、武汉、安庆(时为安徽省省会)、南京、上海成为长江流域发展最好的五座城市,被并称为长江五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力。

长江给两城水运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宽阔河道阻隔也为两岸居民带来了不便,天堑变通途成为大家翘首期盼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两座长江大桥先后出现在两城。

1955年动工、1957年正式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

这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促进了武汉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接起来,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促进了南北经济交融与发展。

夜色下的武汉长江大桥

就在武汉长江大桥施工期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被提上日程,这座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大桥,位于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作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它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此也享有“争气桥”之称,它不但沟通了南京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更是连接了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成为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关键节点。

图为车水马龙的南京长江大桥,目前这座桥处于封闭维修中

鉴于两座长江大桥非凡的意义,2016年9月,它们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战略要地,都有“都城缘”

扼守长江的武昌是两湖重镇,一旦自西向东控制武昌,会对东南地区构成致命威胁,若反向控制武昌,最不济可屏蔽上游,甚至可能攻取两湖,完全割据江南。

图为清廷绘制的《平定粤匪图》之《克复武昌省城图》,以标榜湘军功绩,武昌之战因其重要性位列其中。

与武汉相比南京的战略地位同样不容忽视,在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孙权就将这里看作“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极高的军事战略意义。这皆因此地拥有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依靠难以逾越的长江派重兵把守住此地,对于对于保卫江南有着重要的作用。

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上游19公里处的南京长江三桥,是中国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也是世界第一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

农业发达、经济富庶,为两地重要的战略地位做了最有力的支撑。

两座城市均位于北纬30度附近,气候条件极其相似。

武汉位于华中平原中部,耕地面积广大,土地平坦肥沃,到了明朝,湖南湖北的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在中国的经济地理中,江汉平原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如今这里水稻产量很高,为当地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相比武汉,南京虽本身有丘陵地带、耕地无法连片的劣势,但东接苏州、松江、太仓等地,南宋时期这里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因此农业条件也是不错的,具备了发展城市的优越条件。

南宋时常说“苏常熟、天下足”,如今常州也已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相比南京“六朝古都”的辉煌,武汉的“都城缘”很浅,它只在三国时曾为吴国都(当时名为武昌)。但时间非常短暂:仅孙权称帝半年后,都城即从这里迁到了进可战退可守的建业(南京),孙权称帝前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方便作战,他将政治中心由建业(南京)向西移至武昌。夺回荆州后,为了宣示主权、巩固军心,孙权自然选择了在武昌称帝,此后武昌战略地位有所下降,加之此刻回到建业大有光宗耀祖之势,他自然选择了将都城迁回了建业。

有专家分析,武汉之“都城缘”浅与上游荆州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其港汊和湖泊沼泽众多导致水灾较多,相比荆州,其宜居程度要低一些,因此楚国将都城定在荆州,使得荆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发展迅速,这样一来武汉即便再好也很难成为都城的首选了。

湖北省荆州市古城墙保存得十分完整,当然,它们是清代的建筑。由于地理位置异常重要,在三国时期,荆州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争夺的重点地区。

再说南京,这里曾为东吴、东晋、萧齐、梁、陈、南唐等多个王朝的都城,但多为偏安一隅的朝代都城,有传说是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发现这里有帝王气,于是命人截断方山,并引淮水也贯穿南京城,还将金陵改称为秣陵(秣陵意为饲马的草料场),断了这里的龙气。

客观分析江南向来以富庶著称偏安此地的王朝多偏重经济发展,易形成奢靡之风,加之北方地区垂涎于这里的富庶,自然使得这里更易遭至攻击了。

据说秦始皇时凿通方山引淮水,横贯城中,故名秦淮河。

文化气息颇重的两座城

在清代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这里是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是闻名全国的高等学府。

由老照片不难看出武汉当年的繁华

有着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高等教育资源同样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很多都具有全国影响力,在就业、考研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摄影/王可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这里举行会试。经历次扩建,到清光绪年间,其规模之庞大已为当时全国23个行省贡院之最。

为何两座城市在教育上有如此辉煌成就呢?

武汉高校众多与洋务运动颇有渊源,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他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当时在他的领导下,湖北的教育规模和质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893年他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后又相继创建了农务学堂、工艺学堂等。

时至今日,武汉许多著名院校都是从他创办的学堂中延续而来,如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

每到春季樱花盛放之际,武汉大学就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来此赏樱。

其实说起洋务运动的领导之地在南京,整个洋务运动的设计、策划,包括实施,很多思路都是从南京开始的,张之洞在这里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后易名两江师范学堂,为第一所官办新式学堂,这也被认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开端,它更加久远的历史可追溯到孙吴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学,如今这所大学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南京大学。

摄影/王可

南京大学最初为三江师范学堂,后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图为南京大学图书馆。

相比两座城市浓厚的文化氛围,武汉人和南京人的性格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武汉人骨子里有些耿直、倔强与较真,其实看似不好惹的武汉人性格中有股韧劲,直爽的他们说话办事不拐弯抹角,如果初到武汉,你可能会难以忍受他们生硬的性格,不过相处久了,或许就会喜欢上他们的率真坦诚。

武汉人吃鸭子,喜欢吃卤的,据武汉鸭脖协会和餐饮业协会统计,武汉以鸭脖为代表的卤食行业年销售已超百亿元。

与武汉人相比南京人要温和得多,用“厚道”来形容他们最恰当,厚道的南京人不排外,如果在这里求学或初到这里生活,你会发现很容易融入这座城市,更重要的是,南京人不争不抢、淡然处事的态度很有感染力,让你居于此地多年后,身上也会多一分恬淡从容。

和武汉人一样,南京人也爱吃鸭子,据2014年的数据,南京人一年可以吃掉一亿只鸭子,高峰期最多可以吃掉1.5亿只鸭子。不过,与香辣的鸭脖相比,南京人更喜欢鲜香的南京烤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