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第三弹 | 「夸夸群式评论」需要的辩证思维

上个星期布置的评论内容是关于阿里平台助力乡村直播带货,说实话这个内容并不是平常的一些社会舆论事件,而是一个当前零售市场中出现的新现象——线上直播带动线下产品销售,尤其特指为目前的乡村特色产品拓展线上行销渠道。所以个中所需要的更多是评论员对于当下直播带货行业的认知,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也就是需要去发表一些对这个现象和行业的真知灼见。

之前就有朋友在私下和我交流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在评论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理论知识、相关的法律条例、可以用来佐证的案例,甚至是没有任何的观点和想法的时候要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综合起来就是「没有积累」。

当我在新闻媒体实习的时候,我的前辈老师就曾经打开过一个他撰写评论的数年中积累的一个文档,里面大大小小地囊括了各种案例、法律条例和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两性关系」、「贫富矛盾」、「未成年人保护」、「医患关系」等等各个专题进行分类。

他告诉我,评论这件事绝不是「空穴来风」或者是「坐在家里拍脑袋」的事情,评论是需要不断地去积累,这样在你想要表达的时候才会「有理有据」,同时反过来,当你通过积累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底蕴和思维方式之后,面对某一个事件,你就不会「无话可说」。

比如,面对一个未成年人伤害事件,如果你不知道我国的一些保护条例和以往发生这类事件时如何处理,你就无法想到你的评论可能可以从「法律缺失」的角度切入;相同的是,如果没有积累,当你想要说从「法律缺失」的角度来说,没有以往的相关积累,同样无法说出一二三四来。

所以写评论的时候千万不要有「考场思维」——我现在就把它当作考场评论来写,我什么资料都不查,就是硬想。

这样是绝对不正确的。

只有平时练习的时候不断去查找资料,不断去整理你的论据,不断去了解相关的情况,才能在之后的真正的考场上运用到你积累的这些内容。

以上,照例的一些碎碎念,希望对大家学习评论有所帮助。

🧠

「新闻实务第三弹」

- 关键词 -

怎样立论能够更加出彩


🍙

🧽

🥑

- 评论立论点的高下判断 -

看一篇评论的好坏与否主要是在立论点、分论点、文字撰写、逻辑关系、文章充实程度这样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逻辑关系主要涉及文章的前后语句是否逻辑自洽、各个分论点之间是否有前后递进或者是承接的关系,能够清楚且有条理地将评论员自身所想要阐释的观点进行呈现。

在评论中,我们可以笼统地将逻辑关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整篇文章的主论点到分论点的论证过程;二是对于分论点的逻辑论证:

(去年的一些评论作业案例)

而文字撰写这件事着重还是要在讲究评论语言的朴实和大众化(即要谨慎使用「专业性术语」,或者是在使用这些术语的同时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要充分考虑广大受众能否理解相应的内容)的同时,注意书面表达的严谨性,避免太强的口语化。

(第一次评论批改作业)

(第二次评论批改作业)

一般我们提到的「文章充实程度」是指这篇文章中的主论点是否能够被充分地进行说明,每一个分论点是否有丰富的、足够的论据(其中包括事实论据、名人论据和理论论据等等)对其进行支撑。所以,为了确保一篇评论的内容是充实的,评论员们会采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技巧去撰写文章——一个评论中至少包括三个分论点,也就是对一个主论点的论述必须包括三个理由。比如你认为黄晓明在鬓边不是海棠红这部剧中的表现不错,你就必须给出三个「分论点」来论述你的「主论点」。

说三个分论点的原因就是为了将「充实」转变为一种可供把控的「数量关系」,因为有了三个分论点,怎么也有了更充实的内容。但三个不是硬指标,如果两个分论点或者是四个分论点让你的文章看起来更加充实和有内容,也是可以的;三个只是一种折中的说法,主要的评价标准还是你的分论点是否能够支撑主论点。

除此之外,评论最应强调的就是「立论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主论点。它反映了评论员看待事物的视野高低和思维的开阔与否,是整篇评论的关键,甚至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件事、一个现象,在不同的人眼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可供评论和阐释的内容,有些人能看得更深、想得更多,有些人就只能泛泛而谈,流于表面。

拿这次的评论来说,有三分之二的朋友的观点均是「县长直播带货是件好事」然后去论证「为什么这件事是件好事」。

但其实这样的观点只能说是一种比较浅显的现象评判,你去论证这个东西为什么好是可以的,但是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因为你说它好,其实大家都看得到它的好。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如果我们面前摆了一颗苹果,这个时候有人过来说:这颗苹果是一个好苹果,并且列举了种种为什么它是一个好苹果的理由;而另一个走过来说,这个苹果虽然现在是一颗好苹果,但是要警惕它在什么环境之下会容易变成一颗坏苹果,或者说是因为这颗苹果是一个好苹果,所以我们要快点吃了它,去品尝它的美味;再或者是,这颗苹果是个好苹果,它栽种的技巧应该要得到推广。

大家感受一下,哪一种观点会更有「价值」。

如果你说的东西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都看得到的,就算你解释得再多,结局都是「这个东西是好的」——但这个结果所有人都早已知悉了,或许你让大家知道了更多的「它为什么是好的」,但是最后的意义还不就只有「它是好的」这一个层面。

比如这个朋友,他的分论点的逻辑和层次是很清晰的,论据和论据之间也相互自洽,内容也较为充实和丰富,但是他的问题就在于「只是简单地去解释为什么直播带货是好的」。而没有更多的思考,甚至是辩证地对其进行探究——这种直播带货形式是好的,然后呢?是应该推广呢还是要警惕它的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呢?或者是要如何提倡呢?

如果这位朋友能够把他的立论点「直播带货,或成新型助农渠道」更深一个层次地去说,我们应该推广这种新型助农渠道(因为其实大家都已经知道这就是一个新型助农渠道了),并且警惕在推广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平台规范、货源保障、售后服务等其他内容在其他直播带货中已经出现的矛盾继续发生在此类直播带货中,那么整个评论就不会仅仅是单薄地在说「为什么直播带货是好的」,而没有进一步地去讲,面对这种「好」应该怎么办,应该用怎样的目光去审视它。

简单总结一下,评论中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描述」或者是「原因分析类」的文章,表现往往为只是去阐释大部分的人都已经知道的一个结论。虽然,有很多事件我们去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是有价值的,比如为什么家暴事件频发,为什么未成年人保护难以落到实处…这种反思是有利于我们去进一步地思考未来要怎么做(落脚点也是怎么做,该如何解决);但是在这次的评论中,简单地阐述「为什么直播带货会发展起来」「直播带货为什么是好的」本身是没有太大的价值的,除非我们能够进一步地去在「直播带货是好的」的这件事情的基础上去阐释「这种好能够带来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这就是「夸夸群式评论」的问题所在。

🍙

🧽

🥑

- 一个评论逻辑参考 -

立论点:县长直播带货是需要肯定的,这种模式值得推广,但同时要注意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发生的已经在其他直播带货行业中出现的矛盾。

标题:看好县长带货也需警惕潜在问题

分论点一:县长直播带货的优点以及其如何能够推广成为新型助农渠道。(肯定县长直播带货的模式,并强调其可供推广,成为一种线上营销渠道。)

分论点二:直播带货目前已经出现的问题,例如货源是否充足,售后服务是否完备、货品质量如何等等;进一步推演到对于县长直播带货来说,非专业的团队更需要考虑如何处理电商运营问题,如何在现有组织中培育和招揽相关人才,而不是空有「县长卖货」这样的噱头。(这一部分是从直播带货这样的行业形式和专业角度的思考出发,去讨论县长直播卖货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应完善的部分;这样做的好处也是让你的评论眼光不仅仅是停留在县长直播卖货,而是聊到了整个直播卖货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分论点三:同时,县长直播卖货也应该警惕出现为了达到销售目标而大搞形式主义。(这是对于ZF行政层面上而言的专门的讨论)

最后,一个总结。

切记,总结不要写「综上所述」。写评论不是写专业课的论述题,评论是写文章,应该要把握文字撰写的文学性,而非一种僵硬的「模版式书写」,总结最好是和上文之间有所联系,可以讲「总之」,「因此」,「由此可见」,但最好不要,「综上所述」。

写论述题和评论的最大的相同点是都有「观点」和「论据」,比如论述题是「直播带货为何能获得成功」,这个时候作为答题者,我们要阐述的就是「直播带货成功的原因」;而当你的观点也是「直播带货能获得成功的原因」的时候,评论和论述就重合了。

但是评论和论述的不同就在于,评论需要更多的价值支撑,也就是你的这个观点是要有意义的,又回到我们之前讲的,去解释直播带货为什么能够成功不是评论员的是,而应该是研究者/学者的事。评论员应该要讲出的是直播带货是否可以推广,要点醒的是沉浸在直播带货火热现象中的人,要做的是「冷静的旁观者和洞察者」,而不仅仅是分析「为什么火热」,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讲的应该是火热之后,要反思的、要观察的、要被提示的。

把学术性的讨论留给专业人士,把真正的普世的社会价值留给评论员。


📮

  秃头公益批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