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0)

(0)

相关推荐

  • 经方:小承气汤(阳明腑热,小肠便秘)

    小承气汤 [原文]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作者]张仲景 [出自]& ...

  • 「学术」浅析张仲景的三焦观

    三焦首见于<黄帝内经>,有奇恒之府.三焦三部说等内涵,其中"三焦三部说"由清代医家吴鞠通发展为三焦辨证,开创了从三焦辨治温病的先河.<伤寒论>以三阴三阳辨证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爲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音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 ...

  • 卷四184,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程知曰:此言讝语,不当下早也.既出汗矣而讝语,     则必有燥屎在胃,此当属风.风为阳邪,阳邪入里,     故讝语.然须六.七日乃可下之,下之早,则风邪未     解于表,尽入于里,里邪燥 ...

  • 卷四186,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之阴.若能食者,胃中气化自行,热邪不盛,津液不     致大伤,大便虽硬,不久自行,不必用药,反伤其气     也.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注 下利里虚,谵语里实,若脉滑大 ...

  • 【三部六病 里部阳性病证】10

    一.里热证 里热证是里部机能兴奋温度升高. 里热证的形成或是外邪直接侵入里部,或是由于表阳病.枢阳病不解或误治传入里部而形成里热证.里热证是病邪的侵犯损害已到里部,邪正斗争的重心到了里部,而里部正气尚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8)

    论<伤寒论>词汇的语言环境     关于<伤寒论>作者张仲景的籍贯乡里,大抵上对其为东汉末南阳郡人的说法都比较认同,虽然存在有多种不同说法,但基本不出南阳郡范围.因此<伤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7)

    <伤寒论>中"酒"之使用     <伤寒论>中提到"酒"的地方有十余处,所用的"酒"分为三类:一类是"酒&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6)

    阴阳易是病证性质的变化 <伤寒论>第392条说"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本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5)

    "厥阴"由来探秘 关于<内经>乃至<伤寒论>六经中的厥阴,为什么称作"厥阴",除了<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和岐伯的问答中,提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4)

    三阳病盗汗释义 <内经>中无"盗汗"一词,其表述卧寐时汗出的情况称之为"寝汗",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肾病者,腹大胫肿,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3)

    厥阴病争议的厘定 自古以来,<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便存在诸多争议,其争议点包括厥阴病的内容.提纲.成因.本质.定位.主证主方及证候分类等.兹不揣谫陋,一一予以厘定.     争议原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2)

     三承气汤再认识 ·所谓"承气",指帮助大肠承接胃的下降之气,使六腑以降为顺的功能得以延续,与"亢则害,承乃制"没有关系. ·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大承气汤攻下大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1)

    阳明病亦有蓄水证 ·阳明经表风寒邪气过经入腑结于阳明胃,使阳明胃不能正常游溢精气而寒水互结,从而形成阳明蓄水证. ·小便的利与数即明确揭示了水蓄部位的不同:太阳蓄水证小便不利;阳明蓄水证小便数而大便鞕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19)

    浅议少阳枢机与少阴枢机 依据<伤寒论>"开阖枢理论",阴经和阳经,各有一枢机,即"少阳枢机"和"少阴枢机",这是一个涉及者少而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