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行 · 号称“淮左第一园”之乔园(日涉园)

南开大学宁稼雨的雅雨书屋:青灯摊书、传道授业、以文会友、闲情雅致。

江南园林名扬天下,尤以苏州为最。但这次在江北泰州,看到号称“淮左第一园”的泰州乔园(日涉园),却能明显感觉到它或许并不逊色于江南一切名园。

乔园位于江苏省泰州市老城区,西接海陵北路(旧称八字桥直街),南倚八字桥东街。现存园林面积不大,但构思巧妙、历史悠久,有“淮左第一园”之称,现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年间,太仆少卿陈应芳年高归泰,倚祖屋建日涉园,在园中整理文札,著有《日涉园笔记》等。清康熙初年,园归田氏。雍正年间为高凤翥所有,嘉庆年间高凤翥多方购得石笋三支置于园内,因将园名改为“三峰园”,时有皆绿山房、数鱼亭、囊云洞、山响草堂、绠汲堂、松吹阁、因巢亭、二分竹屋、午韵轩、来青阁、莱庆堂、蕉雨轩、文桂舫和石林别径等十四景,并占有大片住宅。
咸丰九年,吴文锡买下三峰园并进行修缮,以“荒园藏身有所”,将三峰园更名“蛰园”。其将买园、造园的过程记于《蛰园记》,并绘有《三峰七老图》。蛰园相比全盛时的三峰园已有所缩减,但东部庭园基本承袭了三峰园时的模样,只对各个建筑物的命名做了较大的调整。其中,“山响草堂”改为“三峰草堂”,“来青阁”改叫“一览忘尘”,“绠汲堂”改称“退一步想”,“数鱼亭”改为“疏影亭”,从中可见吴文锡较深的文学修养与恬退隐逸的心态。然而,这些建筑物的命名只存在了几年时间。
咸丰年间太平军占领扬州,两淮盐政机构从扬州迁来泰州。两淮盐运使乔松年将吴文锡“蛰园”买下,将园内诸景名称全部改回“三峰园”时的称呼。乔松年后又历任布政使、巡抚,为历代园主中官位最高,权势最盛者,这一时期的乔园名声最广,乔园成为园林最终的称谓。
道光五年(一八二五)周庠曾绘“三峰园四面景图”及其题记等,详尽记录下乔园繁盛时期的景物。园归乔松年时,虽不比“三峰园”盛景,但山石,树木均是前代之物,看起来更为古拙,乔松年如此评价乔园:“小园虽陋,而嘉树可誉,青土苍官,胜于绮阁雕萝多矣。”一九九零年,泰州乔园依周庠“三峰园景图”落架大修,基本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貌。二零零六年,泰州市政府启动乔园扩建工程。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再现其鼎盛期的十四处景点,并增加次景区、衬景区和宅院区,园林面积由一千五百平方米扩大到一点二万平方米,二零一零年二月七日正式开放。
乔园扩建之前占地一千五百平方米,布局小巧、紧凑。园内石谷林泉呼应成趣,楼阁轩亭相映生辉,花草松竹点缀其间,层次分明。园以山响草堂为中心,南部凿池叠山以成主景,北部辟有庭园。草堂前,池水蜿蜒,山石环抱。水池上架一环洞小桥,过桥入洞,可领略曲径通幽之趣。在花神阁遗址前的山峰间,有一株古桧柏,树形苍劲,外观颇具古意。山巅东边是半亭,西幽谷上为数鱼亭。草堂后有绠汲堂、松吹阁等建筑。陈从周先生生前对此庭园评价为“厅事居北,水池横中,假山对峙,洞曲藏岩,石梁卧波等,用极简单的数物组合成之,不落常套,光景自新。”游客及市民“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扩建后的泰州乔园,正门悬挂陈从周题“淮左第一园”、“吴陵胜景”匾额各一块。园景分为东、西两部分。核心景区保留原园整体风貌,有山响草堂、因巢亭、绠汲堂、松吹阁等厅堂楼阁。次景区在园内西部,有来青阁、皆绿山房、蕉雨轩、午韵轩、石林别径、二分竹屋等景点,和核心景区以院落相隔,通过来青阁连接两大组团。其中西部庭园与住宅部分相连,起过渡作用,东部庭园以山响草堂为布局中心,草堂其前凿池叠山并正对“三峰”构成主景。后部隔一小园,绠汲堂居高正对三响草堂,方正、严整,又别具曲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