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声緣。

半声緣。
昆曲南音
幾分迷醉
幾分缱绻
單單一個情字
便是,道不盡的風流過往
铿锵京劇
醉夢相雜
那濃重之殇
跌跌撞撞
抵在胸腔裏
就能,叫人淚如雨下
出了京城,下了江南。琼楼玉宇,烟柳依依。你回眸,耳畔莺声响起。拙政园里,蝶影稀稀。那八仙桌上的莲心,还带着水汽,远香堂前的荷花,苦恋白云。谁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谁听?原来姹紫嫣红都开遍。故事里,情缘永远不会老去。只要你,听过那咿呀呀的昆曲。
据说时值安史之乱,有宫廷乐师黄幡绰出逃四川,寻寻觅觅,倦返故里江苏昆山。是为谋生,取了当地民歌,削了提线人偶,寻一水榭歌台,以竹篾为幕,伴清曲小唱,名曰“水傀儡”。此为昆曲前身。后来又有那江南巨富顾阿瑛,建一玉山草堂,广纳天下名工名伶,一群人,能度曲,善阮筝,研音律,论声腔,日日酬唱。此为昆曲雏形。明,魏良辅,非江南人也,嘉靖年间,游于水乡歌舞场,融了北调,改了唱腔,名为昆曲。后人沉宠绥谓之:「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自此,昆曲流至人间。于姑苏,是寻梦牡丹亭;于金陵,是血染桃花扇;于无锡,是西施归隐园。多少年了,那些词总也唱不厌,越是时光流转,越是需要用心体会。
就像三年前,你说江南很美,那十里烟波,那吴侬软语,那园林春色如许……富丽华美,终是外人眼里的江南。直到有天,你真正去到姑苏,看见有老太太在小巷里晒太阳,你向她问路,她眼里满是笑意。整个苏州,是放慢的欢喜。她告诉你,在这里,昆曲是苏州人的骄傲。它是祖辈们流传下来的语言。很多听过昆曲的人,会来第二次。老太太爱听戏,爱了一辈子。少时,爱朝飞暮卷,爱白衣卿相,听的是一往情深,青春都一晌。老来反倒最喜西厢记,听那碧云天黄花地,听那北雁南飞去,咿呀婉转里,掉几滴离人泪,看的韶光贱。
江南莫开口,人间惊鸿宴。檀板慢拍中,工尺谱已残破,戏服覆上灰尘,只有台上的花旦眼神明亮。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吴语,你听不懂,只有用目光追著她的水袖。她胸前两缕长长的发束,美丽而哀愁。笛声悠悠,三弦紧扣,每个字音都被无限拉长。印象里,独有一句,唱的格外婉转生动,似有叹息,绕指尖游走。清丽的眉眼,几欲落泪。抬眼看那字幕条,才知她唱的是——「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想起白先勇说:西方的歌剧,只有声音,没有舞蹈、身段;西方的芭蕾,又只有动作,没有声音。只有中国的昆曲,文本美、音乐美、舞蹈也美。十里烟柳,道不尽,江南好。江南好,最好声声留客住。只因那昆曲,终是太柔太细,清末以后,渐渐淡去。如今的昆曲,从红尘中走来,她风华绝代,带着未讲的过往。如果你愿意走近,她亦有许多心事说予你听。
江南以南,有泉州人,茶余喜听南音。落雨天,打把伞,走至中山路和涂门街街口,文庙广场,南音戏台,丝竹袅袅,琴瑟和鸣。铁观音刚到第二泡,《荔镜记》已经唱起。那故事和梁祝或白蛇传都不同。一介书生,甘愿为奴三年;府邸千金,敢逆媒妁之言。情网恢恢,苍天垂泪。陈三和五娘的情缘,百转千回,终是做了神仙眷侣一对。这些字,是你在戏台边的海报上看的。大概是哪位先生,好心写给驻足聆听的外乡人。其实这里也常唱梨园戏,有伴唱,总是热闹。
宫灯下,戏台上,一南音先生坐其间,着长袍马褂,手执拍板,眼目清明。旁以洞箫、二弦、琵琶伴之,票友围之,外人望之。中原古音,一唱三叹,哀而不怨。初闻其缓,再听其绵,三品其古朴。曲牌体唱腔,讲究咬词,归韵收音,先生以真声唱之,字字孤清,又似终无一字。侧目,身旁的老头已是摇头晃脑,醉态靡靡。待月色褪去,不见灯火。声渐远,曲渐悲,只听那陈三唱:「七尺丈夫莫漫猜,青梅有约故人来……」老头子竟已开始抹眼泪。原来闽地南音,于你是乍见之欢,于他,却是苦心尽出。该是因那泉州书生的一腔执著?还是为爱私奔的五娘,让闽南人想起自己的出海远走?这批最具海洋精神的中国人,半生漂泊在海峡两岸,走马倾城,又踏马荒城,在无数地方停了又回,来了又去。童年的南音,是太师椅上看先生,灯之,歌之,唯不记之。长大的南音,是客舟满载半声缘,念之,忆之,唯不见之。南音,是泉州人一走一辈子的心酸。
铁观音在风炉上沸着,噗嗤噗嗤。在泉州,南音与茶是绝配。老泉州人懂茶,更懂戏——拍板是律动与时间的交替,旧恨未减;琵琶是拨动未来的张力,新愁又添;半行字是薄命的碑碣,随风入夜。谁言?戏如人生。谁怕?曲终人散。多年以后,闽地游子归来,它的悲,是乡音未改两鬓衰,但他的喜,是重回故里,听南音依依,从此和这片土地再无生离。
清代有一殿,名曰长生殿,殿前一佳人,手持桃花扇。
明代有一亭,名曰牡丹亭,亭前有一房,人称是西厢。
四大古典名剧里,偏爱西厢记。而中国五大戏种里,又最钟意越剧。才子佳人,风月情债,是越剧里永不褪色的浪漫主义。赴京赶考的张生,对崔家千金一见钟情,躲于花园,觅其影,无果,叹:不见月中人。哪晓得有声附:应怜长叹人。这心心相惜,好似生来就注定。唐,元稹,有诗云: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始终是一首听了就要掉眼泪的诗呵。诗人元稹,为人刚正不阿,唯有感情一事上始乱终弃。曾做自传《会真记》忆及初妻莺莺,后却抛之弃之。这西厢记,便是由它演化而来。那以后,风流才子所有内疚,只化成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知这话用绵软的吴语唱出来又是怎样腔调?那些声中情缘,在越剧的唱词里,是你可以听懂的。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源于绍兴,盛于上海。唱腔多抒情清丽,有江南味,却不似昆曲那般高雅晦涩,其咬字清晰,自带灵秀之气。许是因了这清俊佳绝,才有了女小生的行当罢。宋元之前,原是不许女子演出戏文的。二十年代,越剧兴起,女子勒头吊眉,着背心,加垫肩,踩三寸厚底靴。这俏模样,便已是十足的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私以为,越剧小生,颇具阴柔之气,唯女子才演得出那份凄凄暧昧,也唯女子,最能体谅那坠入情网的昏昏然。
须知,「越剧」一词,并非来自绍兴,实为一百年前的上海所赐。可上海啊上海,从来都是文化激流之地。如今的上海人听什么戏呢?沪剧,越剧,独脚戏?苏州评弹,还是那曲高和寡的昆曲?鲜有人知的是,光绪年间,上海聚集了许多京剧名流。当时京剧界有句话:不到上海不算红。而那海派剧目《狸猫换太子》之高亢激越、做功道地,竟也受江南观众的追捧。此为京剧在泸之改良。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诸位听得不少。那些情情义义,恩恩爱爱,卿卿我我,都瑰丽莫名。根本不是人间顏色。人间,只是抹去了脂粉的脸。”李碧华写霸王别姬,苍凉大过故事,时代先于感情,笔力实在过于冷静,总觉缺些底气。不似京腔一起,铿铿锵锵,热热闹闹,一个浓墨重彩的故事就要开始了。是,是,它本该就只有虚构的西楚霸王和虞姬,而无那生旦戏子的假戏真情。
京剧,非北京戏也。清末时期,外敌入侵,政治腐朽,文人雅士妄言,恐杀身之祸。又因慈禧,犹爱京剧。一时间,昆曲停滞不前。待四大徽班进京,以二簧、西皮见长,融汉戏杂腔不计其数,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无所不能,无所不精。自此,中国京剧史拉开序幕。鲜艳,是京剧的色彩。勾脸,亦有山水画的风韵。但戏,不在于演,在于留白。小小戏台,一根杆,就作一匹马,两面旗,便是一座山。那凄恻的念白,谈不上风雅,却足够热烈;金声玉振,亦不够情深,但足够精神。梨园间,坐落中,有铿锵之殇,急急而来,回荡着、玩味着,掉弄着,醉梦相杂,跌跌撞撞,于是只好,任那盛世的况味,叩着灵魂,叩着心扉。
听过贵妃醉酒,看过锁麟囊,才晓得霸王别姬的酸楚。世间的悲哀,原不是生离死别,不是红颜薄命,而是男尊女卑,至死也未方休。风华绝代的女子注定要死,为爱,也为恨。即使霸王反复说著有劳妃子、有劳妃子;不可寻此短见,不可寻此短见!但你看那虞姬一脸红白,哪里有真情?名伶盛装,敌不过双剑的凉,西皮二簧,道不尽心中的失望。也许,她是希望项羽打掉她的剑的。丢盔弃甲,任由世人耻笑。从来人们,只记壮志英雄,帝王将相,六宫粉黛,统统陪葬,可曾想,英雄也是会流泪的动物?佳人亦可不必依附你而活?终是,谁也没有选择的权利。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我们的西楚霸王,我们的英雄梦。
「君王意气尽,妾妃何聊生……」,怕是听了要掉泪眼的。
而那电影确实拍的好,有疼痛的东西在血腥的年代凝固。风尘凄凄,颓靡绮丽。依然记得荧幕里虞姬的幽暗侧影,一张勾过的脸妖冶凄美,在台上咿咿呀呀得诡异。幕还没下,头上的如意冠已掉落,她伴着锣鼓一块倒地。时代尘埃落定,可她总是会想起那句:“只要是中国人,就爱听戏……”中国人还听戏吗?这些年,国潮崛起。有清俊少年,身著汉服,游于街巷间。城市车水马龙,他们衣袂翻飞,时代奔流向前,他们不争今夕何年。想来那逝去的无边风雅,总有人念念不忘。只是中国的戏,好似和时代打了个急转弯。国人看之,却不听之;听之,却不解之;解之,又渐次忘之…。就这样很多年过去,唱的人老了,听的人也老了。南音阵阵,昆曲声声,八行笺上依稀有泪痕。终是道不尽,半声缘,道不尽,一世缘!
编辑丨小呆兔

- 特别鸣谢-

本文插图作者

周雪,当代工笔画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