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有子不如无

此时有子不如无

出处: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七言绝句诗《别老母》。

别老母

作者:黄景仁 (清)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搴帷 [ qiān wéi ]

基本解释

1. 撩起帷幕。

2. 东汉刺史到任,迎接他的车子照例要挂着赤帷裳。但冀州刺史贾琮到任时,登上车子说:“刺史必须广视听,察美恶,怎么能挂起帷裳来塞自己的耳目呢?”吩咐把帷裳褰起来。所属各地听到此事,都深为震动。见《后汉书·贾琮传》。后亦以“搴帷”称高级地方官履任。

详细解释

1. 撩起帷幕。

三国 魏 曹植 《弃妇诗》:“搴帷更摄带,抚絃弹鸣筝。” 南朝 梁 何逊 《嘲刘谘议孝绰》诗:“妖女搴帷出,蹀躞初下牀。” 清 徐士銮 《宋艳·驳辨》:“梦一美姝搴帷而歌。”

2. 东汉 刺史到任,迎接他的车子照例要挂着赤帷裳。但 冀州 刺史 贾琮 到任时,登上车子说:“刺史必须广视听,察美恶,怎么能挂起帷裳来塞自己的耳目呢?”吩咐把帷裳褰起来。所属各地听到此事,都深为震动。见《后汉书·贾琮传》。后亦以“搴帷”称高级地方官履任。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序》:“粤以凡庸,早赐茅社,祚土 瀟 湘 ,搴帷 陕 服。” 清 汤斌 《赠吴湖州》诗:“仙郎起草最知名,几载搴帷 霅 上行。”

创作背景

作者天赋极高,十六岁时应府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中秀才,但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和母亲一起过着孤苦的生活。加之考举人不中,仕途无望,所以在二十三岁时,不得不外出游幕谋生,《别老母》诗,就是在这种境遇下写的。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用情极深,无论是缠绵悱恻抑或是抑塞愤慨之情,都写得深入沉挚,使人回肠荡气,极受感动。其次是语言清切,他善用白描,诗中扫尽浮泛陈旧之词,语语真切,而且一种清新迥拔之气,凌然纸上。其三是音调极佳,作者诗音调和内容紧密配合,悠扬激楚,也特别动人。要离家远去的作者是站在老母亲的角度上来写这首诗,抒对母亲的不舍之情以及一种无奈的情怀作者。

诗意是:褰帷:把帷帐撩起,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故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仃,眼泪也流干了。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孝敬与母亲团叙,从而开了这凄惨的分离的柴门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此诗的最大特点是用情极深,无论是缠绵悱恻抑或是抑塞愤慨之情,都写得深入沉挚,使人回肠荡气,极受感动。其次是语言清切,他善用白描,诗中扫尽浮泛陈旧之词,语语真切,而且一种清新迥拔之气,凌然纸上。其三是音调极佳,黄景仁诗音调和内容紧密配合,悠扬激楚,也特别动人。要离家远去的黄仲则是站在老母亲的角度上来写这首诗,抒对母亲的不舍之情以及一种无奈的情怀。

作者,黄仲则(1749--1783),名景仁,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常州)人,自称黄庭坚后裔。四岁丧父,家贫力学。十六岁参加常州府童子试获第一名秀才。然“生于盛世运偏消”,时乖命蹇,落拓平生,年仅三十五岁就贫病以终。黄仲则才高气傲,学遍古今,“沉酣经藉,融液子史,”在朱筠门徒中,数他年龄最小,但才高志深。吴兰雪云:“仲则诗无奇不有,无妙不臻,……吾尝论海内诗人,能从古人出而不为古人所囿者,藏园而外,必推仲则第一。……”张维屏云:“古今诗人,……众人共有之意,入此手而独超;众人同有之情,出之此笔而独?……有味外之味,……有音外之音,……夫是之谓天才,夫是之谓仙才,自古一代无几人,近求之,百余年以来,其惟黄仲则乎。”

作品鉴赏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清代一诗人,大雪纷纷的夜晚写下一首诗,字字让人落泪

民以食为天,聪慧的古人通过气候的变化,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业生产。为了方便记忆,后来还改编成诗歌,相信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其中一句是“冬雪雪冬小大寒”,包含了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六个节气。

每年阳历12月7日或8日,为第二十一个节气——大雪,巧合的是,今年的大雪这个节气,许多地方雪花如期而至。谚语说得好“瑞雪兆丰年”,古代描写雪的诗词比比皆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均称得上千古佳句。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洁白无暇的雪花来说,有人感到神清气爽,甚至莫名的喜悦,却有人从中体会到孤独时的落寞,如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字里行间透漏着无尽的凄凉。无独有偶,清代诗人黄景仁,在大雪纷纷的夜晚写下一首诗,字字让人落泪。

黄景仁,字汉镛,出生于清代常州府武进县,其先祖是与苏轼齐名的北宋文学家黄庭坚,但到黄景仁这一代时,家道早已不复当年。黄景仁4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虽然母亲不识字,却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严厉要求儿子用心学习,争取日后有一番作为。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黄景仁谨记母亲的教诲,即使寒冬腊月,也整日书不离手,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景仁十四岁就能下笔成诗,才气逼人的他,很快成为当地的名人,并于次年考中秀才,而且成绩名列前茅。

随着阅历增加,黄景仁的才华也逐步提升,知府、县令都非常看好他,认为黄景仁前途不可限量。奈何造物弄人,如此有才的黄景仁,却屡次落第于乡试,成为世人眼中的穷酸秀才。娶妻生子后,黄景仁的生活更加拮据,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问题,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外地闯荡。

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但凡有一点办法,谁愿颠沛流离,黄景仁四处奔波,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内心的辛酸苦楚可想而知。公元1771年冬天,黄景仁又要去外地漂泊,嘱咐妻子好好照顾儿子和年迈的母亲,随后向母亲拜别,含泪匆匆离去。

此时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望着积雪越来越厚的路面,黄景仁感叹万千,提笔写下七言绝句《别老母》:“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全诗表达出作者黄景仁的无奈与心酸,字字让人落泪,尤其是“此时有子不如无”,喊出了天下游子的悲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