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朋友之间的“遗传”影响——其他人的基因也能影响你?

间接遗传效应(indirect genetic effects)

遗传是父母的基因传给后代,再影响后代。

夫妻有选择对方基因的可能性,例如,有些社会有些时候选择对方学历进行婚配,这种不是遗传影响。

而一个人的基因影响另外一个人的行为,才算。

最近这篇《自然 人类行为》杂志的文章通过分析几万对夫妻的基因与其105个性状,发现有间接遗传影响的面比一般猜想的要多。最容易想到的是教育年代、看电视时间....

夫妻之间当然不是代间遗传,是“水平遗传”

但是,实际很不容易。 有价格问题,有基因操纵很难的问题。 但价格也就是几千元到十几万元人民币,取决于做什么、怎么做。 基因操纵问题,因为2012年CRISPR-CAS9基因修饰技术的发明而解决了:在很多生物都可以基因修饰,其中包括猴。 但在猴里面研究什么基因能够推进基本理解,修饰什么基因可以再现人类疾病,并不容易。 上海神经所的仇子龙、季维智等,不仅是率先中国修饰猴基因研究人类疾病,也率先世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冯国平、Bob Desimone与深圳的研究人员合作,也试图通过基因修饰制造人类疾病模型。 以上是发了Nature、Cell文章的工作。 不过,虽然猴的模型比鼠更接近于人,但也不简单等于人。差别之大,大到很难确定是否真模拟了人的疾病,难到很难进一步延伸、扩大研究,科学上不确定性的程度导致猴的基因修饰模型,迄今并非像低等动物一样很快在全世界铺开。当年果蝇的突变种,全世界很多人马上接受、用上、深入...线虫也一样。 猴的基因修饰模型,主要在于难以确定是否足够类似人。迄今已有的基因修饰猴的问题。 这样说,不仅从读文献,而是我实验室也做了猴的基因修饰工作,花了很长时间,不是很简单,虽然我们找到了猴某个基因修饰后,有一个行为的表型与小鼠、大鼠一致。 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天读到最新一期中国办的英文刊物《国家科学评论》一篇文章,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胡新天研究员等发现一只猴子自然发生了帕金森综合症(帕金森疾病,PD) PD是老年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是今天人类寿命和老年生活质量最大的敌人。 小鼠、大鼠、猴,都可以用药物(如MPTP)注射而诱发类似PD的模型。 但是,即使知道哪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人类PD,却不能在鼠制作大家公认的PD模型。 胡新天(姚永刚、宿兵)等在猴里面寻找有没有自发疾病的。 他们的饲养员发现一只食蟹猴手抖,一开始他们以为是天冷造成,后来研究表明不仅仅是手抖,而有一系列类似人类PD症状。 昆明一个寒潮,这猴熬不过,去世了。 病理检查(脑切片)显示PD的多个表现(非百分之百,但很多)。 看来,是一只自发PD的猴。 检测其基因后,发现有一个在人类参与PD的基因LRRK2,有三个罕见突变:I835L (in KIN domain); N1506Y (in Roc domain);E2381G (in WD40 domain)。 这三个位点在人和猴子中保守,但未见人类PD突变报道。 这些发现不能证明,但提示,有可能LRRK2的突变是导致该猴患PD的原因。 这猴10岁,可能基因突变导致PD。 这是单一一只猴,相关性不能证明,只能提示LRRK2的突变导致其PD发病。 但,如果确实能够通过改变一个基因,就可以在猴制作人类老年疾病的模型,可能非常重要。 所以,胡新天等的发现,虽然孤独,但潜在意义很大,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也刺激更多研究。 首先是直接模拟这只猴的突变,人工基因修饰造成几只猴有同样突变。可以是生殖细胞基因修饰,然后等十年。也可以是用AAV等病毒携带基因修饰体系,改变几只九岁猴的LRRK2基因,看看十岁以后会不会发病。 改变LRRK2其他位点,例如我实验室学生感兴趣的LRRK2的G2019S位点,如上看看能否诱导PD。G2019S是4%的家族性PD的突变、1%散发病人的突变,在北非阿拉伯帕金森病人中39%有G2019S突变。把它引入猴,可能非常有意思。 也可以引入人老年痴呆症的罹患基因修饰,看看猴会不会发病。老年痴呆在人之外任何动物中都没有模型,现在这PD猴的发现应该会刺激一些人冒险研究猴的老年痴呆。 这些研究,需要经费,但都不在一定范围,等有进一步结果,才考虑扩大,但需先有确定的结果之后。 没有胡新天等的发现,提前没有人敢做这种猴的基因修饰:谁知道十年后等来的是什么?谁给某研究者钱等十年? 有了胡新天的发现,可以进一步验证LRRK2的突变是否导致猴患PD,而且可以再试几个其他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当然,这提示部分神经退行性变可能可以有猴模型,并不代表所有人类疾病可以有,以前试过基因修饰而不能再现人类疾病的,恐怕以后也不容易。以前没有观察足够时间的,也许可能性提高。还有一些疾病,如精神疾病,问题在于不知道如何在猴进行检测,不知道精神病的猴如何表现,所以需要先突破检测的问题。

很容易认为猴可以模拟/再现/帮助研究人类特征或疾病。

但是,实际很不容易。

有价格问题,有基因操纵很难的问题。

但价格也就是几千元到十几万元人民币,取决于做什么、怎么做。

基因操纵问题,因为2012年CRISPR-CAS9基因修饰技术的发明而解决了:在很多生物都可以基因修饰,其中包括猴。

但在猴里面研究什么基因能够推进基本理解,修饰什么基因可以再现人类疾病,并不容易。

上海神经所的仇子龙、季维智等,不仅是率先中国修饰猴基因研究人类疾病,也率先世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冯国平、Bob Desimone与深圳的研究人员合作,也试图通过基因修饰制造人类疾病模型。

以上是发了Nature、Cell文章的工作。

不过,虽然猴的模型比鼠更接近于人,但也不简单等于人。差别之大,大到很难确定是否真模拟了人的疾病,难到很难进一步延伸、扩大研究,科学上不确定性的程度导致猴的基因修饰模型,迄今并非像低等动物一样很快在全世界铺开。当年果蝇的突变种,全世界很多人马上接受、用上、深入...线虫也一样。

猴的基因修饰模型,主要在于难以确定是否足够类似人。迄今已有的基因修饰猴的问题。

这样说,不仅从读文献,而是我实验室也做了猴的基因修饰工作,花了很长时间,不是很简单,虽然我们找到了猴某个基因修饰后,有一个行为的表型与小鼠、大鼠一致。

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天读到最新一期中国办的英文刊物《国家科学评论》一篇文章,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胡新天研究员等发现一只猴子自然发生了帕金森综合症(帕金森疾病,PD)

PD是老年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是今天人类寿命和老年生活质量最大的敌人。

小鼠、大鼠、猴,都可以用药物(如MPTP)注射而诱发类似PD的模型。

但是,即使知道哪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人类PD,却不能在鼠制作大家公认的PD模型。

胡新天(姚永刚、宿兵)等在猴里面寻找有没有自发疾病的。

他们的饲养员发现一只食蟹猴手抖,一开始他们以为是天冷造成,后来研究表明不仅仅是手抖,而有一系列类似人类PD症状。

昆明一个寒潮,这猴熬不过,去世了。

病理检查(脑切片)显示PD的多个表现(非百分之百,但很多)。

看来,是一只自发PD的猴。

检测其基因后,发现有一个在人类参与PD的基因LRRK2,有三个罕见突变:I835L (in KIN domain); N1506Y (in Roc domain);E2381G (in WD40 domain)。

这三个位点在人和猴子中保守,但未见人类PD突变报道。

这些发现不能证明,但提示,有可能LRRK2的突变是导致该猴患PD的原因。

这猴10岁,可能基因突变导致PD。

这是单一一只猴,相关性不能证明,只能提示LRRK2的突变导致其PD发病。

但,如果确实能够通过改变一个基因,就可以在猴制作人类老年疾病的模型,可能非常重要。

所以,胡新天等的发现,虽然孤独,但潜在意义很大,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也刺激更多研究。

首先是直接模拟这只猴的突变,人工基因修饰造成几只猴有同样突变。可以是生殖细胞基因修饰,然后等十年。也可以是用AAV等病毒携带基因修饰体系,改变几只九岁猴的LRRK2基因,看看十岁以后会不会发病。

改变LRRK2其他位点,例如我实验室学生感兴趣的LRRK2的G2019S位点,如上看看能否诱导PD。G2019S是4%的家族性PD的突变、1%散发病人的突变,在北非阿拉伯帕金森病人中39%有G2019S突变。把它引入猴,可能非常有意思。

也可以引入人老年痴呆症的罹患基因修饰,看看猴会不会发病。老年痴呆在人之外任何动物中都没有模型,现在这PD猴的发现应该会刺激一些人冒险研究猴的老年痴呆。

这些研究,需要经费,但都不在一定范围,等有进一步结果,才考虑扩大,但需先有确定的结果之后。

没有胡新天等的发现,提前没有人敢做这种猴的基因修饰:谁知道十年后等来的是什么?谁给某研究者钱等十年?

有了胡新天的发现,可以进一步验证LRRK2的突变是否导致猴患PD,而且可以再试几个其他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当然,这提示部分神经退行性变可能可以有猴模型,并不代表所有人类疾病可以有,以前试过基因修饰而不能再现人类疾病的,恐怕以后也不容易。以前没有观察足够时间的,也许可能性提高。还有一些疾病,如精神疾病,问题在于不知道如何在猴进行检测,不知道精神病的猴如何表现,所以需要先突破检测的问题。

(0)

相关推荐

  • 高海拔生活改变的不只是基因

    一位盖丘亚人在安第斯山脉远眺. 图片来源:GALEN ROWELL 人类进化正在安第斯山脉发生.盖丘亚人是秘鲁的土著居民,他们在2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生活了至少11000年,已经进化出了适应恶劣环境 ...

  • 青岛海关查获超7000只黑腹果蝇,为什么说它的价值比危害更大?

    最近的新闻很奇怪,都是有点重复着来的.动物伤人和出逃连续好几起,海关截获非法运输的外来物种也是连续好几起.前几天刚有偷运日本大兜虫的事件,今天又来了黑腹果蝇. 首先声明,这种行为是没得洗的,完全错误的 ...

  • SNCA转基因小鼠模型构建技术原理

    SNCA转基因小鼠模型是一种较为常用的PD遗传基因动物模型.PD遗传基因动物模型包括过表达基因模型.基因敲除以及基因突变模型等.PD遗传基因模型一般在病理特征.发病特点上和症状表现上均与人类的PD有较 ...

  •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用途

    人类遗传性疾病 人类群体中约20%~25%的人都患有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遗传相关疾病.人类遗传学研究表明4~5%新生儿患有遗传病,癌症.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精神分裂.不孕不育等常见病 ...

  • OB/OB基因敲除大鼠模型介绍

    与小鼠相比,大鼠体型较大,其生理学特征易于研究,是多种人类疾病的重要模式动物. 大鼠是研究生理学的理想模型,研究者已经得到了大量的纯系大鼠,并且在大鼠的行为.细胞.生理.生化.药理和毒理学方面积累了大 ...

  • 基因修饰小鼠是什么?基因修饰小鼠应用领域

    2001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颁发给一项极具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技术发明: 一种对小鼠基因组进行人工改造的方法--敲除基因. 故事可以追溯到1987年,Capecchi和Smithies根据染色体同源重组 ...

  • 阿尔茨海默病中由表观遗传变化引起的记忆缺陷可以被逆转

    在临床前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可能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关键靶点的新基因. 水牛城大学官网12月9日消息 根据水牛城大学(University at Buffalo,UB亦称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研究 ...

  • ES细胞打靶技术介绍

    在小鼠ES细胞中,利用同源重组原理(也就是核苷酸序列在两个相似或相同的DNA分子之间交换的基因重组),获得带有研究者预先设计的遗传修饰的中靶ES细胞.经过遗传修饰的ES细胞仍然保持分化的全能性,可以发 ...

  • 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基因不是脱离背景随机选择的,它一定要照顾到跟其他几个要素的关系,首先要考虑它与研究疾病的关系,这里要体现出创新性与相关性. 这里的创新性不代表我们一定要选择全新发现的基因或者是研究背景非常稀少的基因, ...

  • 子女、夫妻、朋友之间最好的距离(说的太对!)

    ! ...

  • 这几句话朋友之间千万不要说,越说越伤感情

    <登登与小猫> 一.朋友之间借出去的钱就不要想着要 钱这个东西是世上人都想要努力得到的东西,人性也都是自私的,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即使是再好的朋友都不愿意给,但在感情面前,借出去的钱就不要想 ...

  • 异性朋友之间,睡过之后,别谈感情

    感情不是游戏,不能够抱着"玩玩而已"的心态去参与,否则到最后,终究还是会伤人伤己. 然而,生活中经历过感情的失败的人,多少都会对感情有些失望,之后再谈起感情,难免会有些轻视和游戏人 ...

  • 朋友之间关系再好,也不要忽视的十条潜规则!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很多时候,有些话出于某种顾虑,亲人未必能完全分担,所以优质的友谊往往是我们人生中最好的护航. 但是,人心是很复杂的东西,我们都知道友谊的宝 ...

  • 科研| Microbiome:小鼠微生物组与记忆之间的遗传和代谢联系

    编译:北越城主,编辑:谢衣.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肠道-脑轴影响宿主学习记忆功能.但是,其潜在机制仍在探索.在这里,研究者确定了宿主遗传学,肠道微 ...

  • 悟语546:朋友之间,多想想对方的帮助,友谊才会坚固。

    朋友之间,多想想对方的帮助,友谊才会坚固.亲人之间,多念念对方的付出,家庭才会和睦.爱人之间,多记着对方的可爱,感情才会长久.生活纵有疾风起,仍愿你常怀感恩之心,福往福来,被岁月温柔以待.

  • 不管关系多好,朋友之间都要注意这9件事

    不管关系多好,朋友之间都要注意这9件事

  • 为何说年轻夫妻缺担当?从婚外情看离婚率,感情阅历影响深远

    大牛忙婚姻情感案例系列 关键词:婚外情.离婚.夫妻关系 文章长度4300字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看到了一位同事写的一篇婚姻感情案例统计报告. 在去年下半年,某地离婚人群中占比最高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