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博士后 | 柳世强:自立自强,感恩清华

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

为表彰做出突出成绩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清华大学自1997年开始组织评选“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十名左右。评选对象为进入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满一年以上(含一年),中期考核结果优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科研道德、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取得突出成绩和研究成果的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

柳世强

于2013、2018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8年至今在清华大学精仪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新型可穿戴运动传感技术及人机交互应用。博士后研究将多感知技术应用到穿戴机器人,研制出新型的可穿戴人体运动监测系统,采用自主原创的微型运动速度传感器结合微型惯性测量单元,发展新型的无积分数据融合算法,实现鲁棒性好、抗干扰强、长期无漂移的三维运动速度、运动加速度和肢体姿态的测量,可满足康复医疗、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对于高性能可穿戴运动传感技术的应用需求。基于博后期间研究成果,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Robotic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 其中一作/共一5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2项,并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自然青年基金等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

在清华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这两年多的工作经历,一方面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了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自己投身科研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使自己更加自信地在学术道路上上下求索,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博士后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机。记得刚拿到博士学位时,自己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马上就业,去知名企业工作,另一个则是继续深造,从事学术研究。由于博士课题偏工程化,对于走学术路线心怀忐忑,不够自信。但是,经博士期间的探索和积累,自己对所在领域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而且为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总觉得这个时候放弃有些得不偿失。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并重新梳理了研究方向和方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合作导师朱荣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在实验室师生的通力协助下,我的博士后课题研究虽屡有挫折但总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与导师和课题组成员

我的博后研究方向为新型可穿戴运动传感技术。可穿戴运动监测是外骨骼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机交互技术。比如,在外骨骼机器人领域,其研究正朝柔顺化、轻量化方向发展,对现有穿戴式运动监测技术提出了很大挑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我从新机理、新算法角度出发,提出新型可穿戴运动传感方案。

进行物体形状和材质的识别

经过努力,我的博士后研究终于有所突破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其中,我们的研究论文 “A wearable motion capture device able to detect dynamic motion of human limbs”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并获得了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我的研究还先后获得了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以及清华大学国强研究院项目的支持。此外,我们还与多家公司、单位开展横向合作和技术推广,基于该技术积极促进外骨骼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康复医疗、运动训练等领域的发展。

测试穿戴式运动捕捉系统

博士后是我们走向独立科研的转型期,也是厚积薄发的黄金时期。清华为我们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等硬件条件,而且清华园里英才辈出、大师云集,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流的人文环境。当前国际形势使得出国访学有了更多的障碍和顾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清华为我们提供的优越条件,自立自强,一方面积极充实、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努力为国家关键领域的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饮水思源,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课题组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离不开精仪系提供的科研平台和鼎力支持,也离不开校博管办领导和老师们背后的工作和付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勉励自己,脚踏实地,求索创新,在未来的工作和岗位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