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禁止出境文物(七)武周涅槃变相碑 下

涅槃变相碑在历史、宗教和文化上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在美术和碑像艺术上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这座碑非常高大,有数据说是302厘米,还有说碑身高282厘米,碑下龟趺高35厘米,总高317厘米。总之都有一个篮球架高。

如此高大的碑石,要看到最顶端的碑头真要仰视。碑头以螭龙为饰,圭首雕有须弥山图形,象征西天极乐世界的至高无上。中唐以后,碑额部位往往用来题写碑名,而这块碑还保留了初唐的风格。

碑身两侧也有精美的纹饰,全碑纹饰丰满,与前世简朴风格不同,盛唐之气已扑面而来。碑侧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是莲枝相配的四体菩萨像,

看这些菩萨像有些奇怪,身体和四肢基本还好,但面部全缺失了,而且各位菩萨上下相列,并不在一起,却一致地没了面容, 这应该不全是风霜侵蚀的结果,大概是人为造成的,也许是李唐复辟后的故意之举,也有可能是在无人看护的岁月里,被那些淘气的村童砸着玩弄掉的吧。

中间是身穿甲胄的金刚武士,脚踩夜叉,高举的右手应该拿着法器,不过已经风化掉了。

左侧的金刚武士风化得更厉害了,

最下端是护法狮子和狮奴。狮子下方似乎被修过,看上去好象是抹过水泥。

下面来看碑身上最关键的八幅涅槃变相画。先看碑身正面,共有六幅涅槃故事图,分为上下四排,上面两排共有四幅图,排成田字格,四幅图中间的的竖框上,也就田字那中间一竖上,刻有“大周大云寺奉为圣神皇帝敬造涅槃为碑像一区”字样。下部两排是上下相邻的两幅大图,处于碑的主要位置,每幅都有上面的两幅小图大。碑身正面底部,刻有供养人姓名,里面有“大弥勒像主上护军杨君武”、“大重阁主花玄悊”、“大碑主杨安都”、“涅槃变主比丘尼洪子”。通过这些施主的捐献对象,可知当年大云寺规模很大,有一个很宏大的两重殿檐的弥勒重阁,里面有弥勒佛的大像,涅槃变相碑当年就是为了纪念建立弥勒重阁而立的。

按网上查询到的山西省艺术博物馆,也就是太原纯阳宫,研究人员的文章,认为碑身正面的六幅图应按从上到下顺序,上面的四幅又按碑左两幅和碑右两幅的顺序。碑的第一排左边是第一幅图,纳棺。右边的是第三幅图,荼毗,就是佛祖火葬。这里的左右都是以碑来说,也就是参观者背对碑身时的左侧,面对碑身时是在右手侧。

第二排左边的是第二幅图,临终遗戒。右边的是第四幅图,送葬。

第三排是第五幅图,涅槃。第四排是第六幅图,再生说法。

纯阳宫的介绍牌上,正是按照这种说法介绍的,而且坚定认为是唐代文物。

不过这种观点总觉得有些有不劲。按经文记载和常识来看,佛祖涅槃应该先是临终遗诫,涅槃,入棺,送葬,毗荼,而后分散舍利,各自建塔供养。但按上面的观点,佛祖先送葬火葬,然后最后才涅槃,然后又重生,顺序不对啊。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孙宗文先生毕生从事宗教建筑研究,在1982年发表的《千年石刻传法音》中称这块碑为山西猗氏县大云寺涅槃变碑像,并进行了过详尽考释,认为这组连环画应该是从下往上看的,而且对各幅图内容也有不同看法。

既然相信当时的人是刻画了一组连续的涅槃变相,那我更倾向孙先生的观点,所以下面的介绍也主要参考引用了孙先生的这篇考释。根据孙先生的观点,第一幅应该是最下排的那幅大图,这才是临终遗诫,而不是再生说法。这幅图下方,就是碑底的供养人名录,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些一千多年前的人和他们的事了,只能知道他们的名字。

经文记载,拘尸那竭罗国的纯陀王子对佛做了最后供养,这幅图即是佛祖做临终遗诫的场景,图中央说法的就是佛祖,两旁是二佛和站立的四菩萨,众弟子和信徒们端围坐合掌聆听。画正中佛祖对面的,应该就是纯陀。孙先生称其背对佛祖,不过现在已经看不出是正对还是背对了。

在临终遗诫图之上的第三排,应该是第二幅图,也是这组变相的核心,佛祖双林涅槃。佛经记载,佛祖在拘尸那竭罗城外西北郊的两棵娑罗树下卧床入灭,众菩萨、众弟子环床号泣,飞天在空中为佛祖哀悼,护法神狮在地上悲嚎狂跑。

佛祖此时80岁,已入无为自在、不生不灭的涅槃境,因此以右肋侧卧之姿,头枕右手,双足叠放,如小睡般安然入灭。涅槃变是佛教文化中常见的故事,小时候就在北京香山的卧佛寺见过巨大的佛祖涅槃像,前几年去河西走廊更在张掖、榆林窟和莫高窟看过同样巨大的卧佛,不过这尊涅槃变相碑上的涅槃图却是现在可见最早的了。

汉代的石刻还很粗糙,经过南北朝的引进与吸收,初唐时中国的石雕艺术已经非常高超。画中的双树和卧床虽小却非常细致清晰地镌刻出来。而且这件碑经过一千多年风吹雨打,碑上人物的面部已经磨平,但每个人物的姿态仍很逼真,我们甚至已经不需看他们的面容,光看姿势就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深的哀痛。这幅图还采取了强烈对比的手法,众弟子个个垂头哀痛,俯身痛哭,棺前还有一人晕倒,而众人之中,佛祖却平静安详地涅槃,既显出佛祖深受弟子信徒们爱戴,也显出佛祖已入四大皆空、无生无灭的境界。

第二排的左边那幅应该是第三幅图,这幅图上面就是碑额,左边正镌刻有大周大云寺字样。介绍牌上说这幅是纳棺,意为将佛祖入敛,不过孙先生认为是摩耶哭棺。佛祖之母摩耶夫人,尊称为摩诃摩耶,在佛祖降生后第七天就逝世升天了,佛祖由她的妹妹波阇波提抚育成人。据《摩诃摩耶经》所记,佛祖涅槃前曾到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讲法,摩耶夫人在天上听闻佛祖入灭,忙赶到娑罗林中。当时佛祖已入棺,就抚棺痛哭,悲痛之极而晕厥,诸天引水洒面才醒来,就在棺前作礼。

这幅图中,可以看到一位贵妇人正作俯趴在棺木上,双手紧紧抓着棺盖,四周其他人都抱头痛哭。这位贵妇人应该就是摩诃夫人,不过她却是唐代妇人的发式和服装,装敛佛祖的棺材也是长方形棺木和半圆形棺盖,这也都是唐代棺柩的样式。可见到初唐后,佛教已经基本中国本土化了,北魏时期那种带有明显异域模样的佛像再也见不到了。佛教胜利地进入了中国,中国也胜利地吸收了佛教。

摩耶哭棺图下方,也就是第二排左侧,是第四幅画,不是临终遗诫,而是再生说法。据《摩诃摩耶经》所记,佛祖听到母亲从天上赶来,为表示孝道,从金棺中坐起,合掌为母亲再次说法,以示涅槃,让母亲不要悲伤。

虽有千年风化,但仍能清晰看到,图中摩耶夫人合掌跪于棺前,佛祖从棺中合掌而起,母子相见并说法以彰孝道,四周的弟子也都跪拜听讲。在棺前,还特意雕了一股升起的祥云,显出法相庄严神圣这幅图的左边,还可以清晰看到“大周大云寺奉为圣神皇帝敬造涅槃变碑像一区”这段碑铭的下半段,这里的皇帝已经是那位女皇帝武则天了。这幅再生说法图虽见于佛经记载,但绘画和雕刻却极少,目前除此碑中所刻外,只在日本长法寺还藏有一幅。

下面的就没有争议了。再生说法图的右边,也就是第二排右侧,就是第五幅图,绕城送葬,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出殡。按古印度习俗,给高贵人士出送葬,要绕城而行。有佛经说,人们因为尊崇佛祖,抬棺绕城七次,才前往宝冠支提,也就是天冠寺,为佛祖火葬。这幅图在艺术构图上非常生动,主体是棺木和抬棺人,但在右上角刻了几个人头,一下子就把弟子信徒们的蜂拥追随的场面刻画出来了。

绕城送葬图上方,也就是第一排右侧,就是第六幅图,荼毗。佛祖葬仪完全依照释迦王族礼仪,只是佛祖要求火葬,大概已知会有舍利子留传世间了。图中棺木在熊熊大火中焚烧,下方的弟子们已经准备收集佛祖舍利子了。至此,碑身正面的六幅图就连载完了,下面就是到碑后,看另外三幅图。

语言碑身背面分上下两部分,下半部是碑文,就是弥勒重阁碑文,记载了由弥勒重阁到大云寺再到仁寿寺的历史,还记载了涅槃变造像的情况。碑的上半部是三幅画,其中上面两幅是涅槃变套图的最后两幅。中间的图是第七幅,八王分舍利。

据传佛祖火化讫,留下众多舍利子,八国国王闻讯前来争抢,不惜以刀兵相见。后经劝告,八王同意平分舍利,各自取回国供养。图中四名大力士抬举起收纳舍利子的宝盒,用大围屏相卫,八王分两队跪于两侧,每人手捧一钵,准备盛接舍利子。屏后左右各有一比丘,正在向八王分送舍利子。八王分舍利之上,是碑背面的碑额,也是涅槃变相的最后一幅,造塔供养。各王分得舍利子后,回到各国建了十座供养舍利子的塔,作为对佛祖最崇高的敬仰。这幅图也把舍利塔置于碑的最高处,用以表示对佛祖的崇敬。据说两百年后,统一印度的阿育王从这十座塔中取出所有舍利,然后分送天下万方,建更多塔供奉,其中包括陕西法门寺佛指舍利、北京八大处佛牙舍利在内的众多舍利子被送到了中国,从此作为佛祖的象征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图中宝塔为高基座、方底、单檐攒尖,还有高大的塔刹,应是隋唐木塔样式。法门寺出土的另一件禁止出境文物,铜浮屠,就与此塔样式基本一致,因此这两件顶级国宝也都是唐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再现。

八王分舍利图下,是弥勒降世图。画中弥勒佛倚坐在中央莲枝上,两旁在重层莲座上的趺坐佛分别是弥陀和释迦。侍立的四位菩萨站在莲枝上分散于三位佛之间。这幅图中,弥勒为主尊,与涅槃变相已经没有关系,暗含着宣扬武则天是弥勒转世于人间的舆论造势。大概也正因为如此,与正面图画中人物面部主要是因风化而模糊不同,这幅图中的佛和菩萨面部一看都是被砸掉的,是被人为毁容,这大概也是从唐到武周再到唐那段历史的留迹吧。

整个碑前前后后上上下下看下,确实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珍贵的宗教艺术文化,特别是它代表了那个短暂而又重要的王朝,难怪一经发现就列为一级文物,在知名度还不高的时候就成为了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

所以还是要说,武则天的周朝,与王莽的新朝,因为非常短暂,又来路不正和祸国殃民,所以在传统史学上一直得不到承认。不过历史就是历史,何况这件涅槃变相碑本身就承载了那个时代的重要史实,所以还是应称为武周时期。关注我们与照耀同行IDwalkingwithshining与历史、文化同行,与自然、美好同行

(0)

相关推荐

  • 鉴定舍利子简易方法

    人体内结石数量极少,并且会导致难以忍受的剧痛,患者不可能长期忍受痛苦,而那些高僧在世时都没有肚疼的症状.不少结石症患者死后火化,但无一例有结晶体存在.况且生出舍利子的高僧生前几乎都是身体健康.安详自在 ...

  • 【解读】涅槃变相碑|武则天怎么就成了弥勒佛转世?

    太原纯阳宫,作为山西三大纯阳宫的中宫,同时也是山西艺术博物馆的所在,在宫内碑廊里,陈列着高低大小不同的众多石碑石刻,它们默默矗立,仿佛一个个凝固的时空,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一通碑,是这一众碑刻之领衔, ...

  • 太原纯阳宫 | 吕祖仙境处,佛道两国宝

    出了太原火车站,步行不过刻钟便是五一广场.骆哥接到我,言说国保爱好者将太原国保划分为几个片区(就是集中的意思),其中五一广场片区分布着纯阳宫.山西大学堂.文庙.崇善寺等一众国保和文瀛公园内许多省保,可 ...

  • (14)涅槃变相碑,按时间线解读图像

    2017年10月随北京古迹群海淀小组到太原纯阳宫访古,纯阳宫建筑群本身是第七批国保,而纯阳宫内收藏的山西文物才是拜访的重点,其中有两件全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64件之二),属于国家宝藏,一件是涅槃变 ...

  • 【解读】法门寺地宫的唐密珍宝

    法门寺宝藏堪称世界奇迹,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在这些文物当中,有118件金银器.这些金银器的细节特别值得欣赏. 这是鎏金银盒,顶部有两个狮子.在这个银盒的背面,有刻有文字. 上面的文字说明,制作这件 ...

  • 元代壁画——青龙寺

    青龙寺内腰殿与后大殿内的壁画尚存,3座殿内总计保存壁画186.08平方米. 精美元代壁画--青龙寺 青龙寺位于稷山县马庄村附近土岗上,该寺由工部尚书王政奉敕而建,始建年代为唐龙朔二年(662),元大德 ...

  • 山西禁止出境文物(七)武周涅槃变相碑 上

    这件国宝曾被称为第一批64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中最神秘的国宝,因为长期以来,很难找到关于它的资料,甚至连它收藏在哪都找不到,神秘吧,这就是收藏在太原纯阳宫的武周时期的涅槃变相碑.该碑建于武周时期,距今1 ...

  • 山西禁止出境文物(一)西周晋侯稣钟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这首歌,送给三千年前的晋侯稣,也送给离开世界不久的前辈大师们.山西博物馆列入第一批禁止出境文物的第一件组,就是既历经劫难,又传奇 ...

  • 山西禁止出境文物(三)商龙纹兕觥

    用雅尼的<和兰花在一起>做背景音乐,因为这件文物出土于一个有同样美丽花朵名字的地方,桃花者.这就是被称为商周青铜器中样式最独特,现在作为山西青铜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商代龙纹兕觥,2013年被列 ...

  • 山西禁止出境文物(四)西周晋侯鸟尊

    本来想用<百鸟朝凤>这首最炫民族风为这件被誉为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的凤鸟配乐,不过太喜庆有点闹了,想想还是改用<长空>吧.西周晋侯鸟尊,这件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名录的镇馆 ...

  • 山西禁止出境文物(四)西周晋侯鸟尊 · 完璧

    2018年5月,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和标志,晋侯鸟尊,到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巡展.在此期间,山西和北大的考古人员,确认了北大方面经整理发现的一段青铜残件,就是鸟尊失散已久的尾部象鼻中段.展览后, ...

  • 山西禁止出境文物(六)北齐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上

    公元570年,1979年,2020年,总有记忆留下.记忆的起点,就是北齐的东安郡王,娄睿. 一个人做点坏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坏事,不做好事.这是一位北朝时代的奇葩,即使在讲究为尊者讳和春秋笔法的史 ...

  • 山西禁止出境文物(二)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列女图

    这也是一组被分开的文物,全称为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全套共5件,2002年列入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这套文物都在山西境内,3件在大同博物馆,不过展出的是复制品,另2件在太原的山西博物院 ...

  • 山西禁止出境文物(八)常阳天尊像

    常阳天尊像大概是山西禁止出境文物里隐藏最深的,不仅藏在大隐于市的纯阳宫里,还深深地藏在纯阳宫的最深处,要穿过几道庭院,进入潜真洞,才能见到真尊.我们去时,正是纯阳宫改造施工,潜真洞已经关闭了.还好工作 ...

  • 山西禁止出境文物(五)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 上

    因为梦见你离开,我从哭泣中醒来 看夜风吹过窗台,你能否感受我的爱 等到老去那一天,你是否还在我身边 看那些誓言谎言,随往事慢慢飘散 也许,这是一个家族几世的收藏. 也许,这是一位八十岁老妇人一生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