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拍--- 太谷寻塔

【太谷寻塔】

正月十五可比正月初一热闹多了,不过我不爱热闹,还是觉得出去转转好些。当然了,大过年的,饭还是要和家人一起吃的,吃完饭他们打麻将,我骑摩托车出寻。在祁县的周边有太谷、平遥、清徐等古老的县域,都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只要出不了远门,我总爱在这些附近县域转悠,因为“晋中”这片广袤的历史文化之地,永远有找不尽、看不完的风物景致。今天我选择了去太谷北汪乡南边的山脚下,因为我要去的这片区域有几座塔,我试着找找去。

【大正月】


【北汪乡南部地形】

太谷县北汪乡南部,是凤山脚下的黄土丘陵地带,也属于“凤山历史文化区域”的组成部分,云集着以光化寺和三多堂为代表的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尽管这一片区域我去过很多次了,但是依然有观之不尽、寻之不绝的胜迹景致。

大正月里,到处洋溢着一派喜气洋洋的和谐氛围,不管平时有多大的烦恼,在这个时候都不会装在心里,更不会挂在脸上。在大街上,随便问讯村民一声,都会客客气气地指点的你十分到位,所以我很快就找到了第一座古塔---白城墓塔。


【白城墓塔】

【渡槽】

象“渡槽”这样的水利设施,在晋中大地上还残留很多,尽管它们中的大多数早已废弃不用,外观上也已经破烂不堪,但是毕竟它们代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晚至七十年代前期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水利基础设施的建造成就。其实这些设施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即便在当时,这些纯粹“手工”建造的大型工程,基本也是一种以群众“民主热情”为基础的“改天换地”的象征。

近观这座渡槽,其跨路的主墙体上,堆嵌着的几乎都是古代的石刻构件。可以想象当时为了建造这些农田水利的设施,不知道拆毁了多少的寺庙、堂观、牌坊、碑碣和古墓葬,甚至是民宅......


【渡槽两侧墙体】

【渡槽石刻之一】

【渡槽石刻之二】

【古遗址】

这是一处古文化遗址,为了避免给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具体方位就可以省略不写了。在这处遗址区域内的断崖上,暴露着很多座墓葬,其中有一座墓葬已经因为村民在立崖上取土,而完全被毁了。而遗址区域内陆面上散落的陶片更是丰富。从地面残留的主要遗物的特征判断,应当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不过,已暴露的墓葬中的陪葬器物显示,这处古遗址跨越的时间可能很长,估计甚至可能要到汉代。

【遗址陶片】

【三台村口】

其实这次作近距离的行拍,事前我并未做什么准备,所以一直到白城墓塔下,我才想起了这个三台村。这一片区域内沟壑纵横,谁也搞不清哪儿是祁县,哪儿是太谷,村庄之间的直线距离并不远,但是行走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返回白城村问讯了村民以后,我又原路折回来向三台村进发,尽管这里也早已有了“村村通”的小型公路相连,但是难免有个丁字或十字路口,我只好选择按照“总方位”前进。呵呵,一头就闯进了“拗坡村”,咦,我又转回祁县地界了。

没办法,只好在路边抽支烟歇歇,等来了一个过路的问了一声,才最终找到了三台村。我要找的古塔在村西不远的果林里,而村边的一座真武庙尚未修建完毕,从砖墙到木结构全是新的,不过大殿前的两株柏树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另外,在真武庙遗址范围内还残存着几件石刻,看上去不是庙里的东西,应该是附近的古墓葬的构件。

【三台村真武庙】

【陶瓮】

就在真武庙左前方的一条沟壑里,堆放着大量的民用大陶瓮和几件陶“奎”,大小不一。这两种器具从前都是普通人家居家过日子离不开的什物,现在已经被淘汰,但是这么多的陶瓮是哪儿来的?因何被堆放在这里?不得而知。

【陶“奎”】

【三台墓塔】

拍完三台墓塔,已经下午五点了,就算我还有兴致,此刻的光线已经不能支持照相机工作了,我只好回程,留待日后再来罢。其实在三台村附近的几个村庄里,还有很多的小型文物遗存,但是这些遗存所在实在偏远,我估计“三普”也未必能把她们尽数收录下来,至少上面提到的那处古遗址就没有。因为早些天我在无边寺看到了太谷县文管所主办的“三普”展览,上面没有提到这处古遗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