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别扭,不敢和老师交流,娃的“社恐”现象要尽早帮忙扫除!

在周四的推文《娃成了老师心里的C位,全靠我不经意做的这三点》中,咱们聊的是“爸妈如何通过和老师建立真诚的联结,帮助孩子获得老师的更多关注”,妈妈们留言很有参考价值

不过也有妈妈提到了,大人可以不断学习如何与老师沟通,但娃呢?我家娃就是个“小透明”,从来都很佛系、不争不抢,心里有想法有委屈也不和老师主动说,那怎么让他们自己出击、积极一点呢?

嗯,其实再不吭声的孩子内心深处都是渴望被关注和重视的,他们之所以和老师的交流总是很拘谨、也不敢向老师提要求,很多时候宁愿不被看到,主要是源于这些孩子和老师之间存在着三点心理屏障,只要我们能帮孩子破除掉这些障碍,就能真正帮助他们,和老师的交流也会更顺畅~

今天仍然会是篇实操干货。

01

孩子不愿意找老师帮忙,

源于心中对老师的“单一画像”

OK在小班的时候有一阵总和我说不想去幼儿园,起初我以为他大概对幼儿园的新鲜劲没了,开始觉得无聊。后来仔细一了解才知道,是因为那阵子放学后,他还有个兴趣班,兴趣班并不在他自己的教室,他去兴趣班有一段楼梯有点暗,每次走那段楼梯他都会有点害怕。

我问他干嘛不告诉老师,请老师提供一些帮助,OK说,老师平时都挺严厉的,他觉得老师不会帮他。而且,之前有小朋友抢他的绘本,他找过老师帮助,老师让他自己解决,由此他觉得老师不会理会他,还是需要他自己想办法解决。

你还别说,这么大点的孩子,还“挺识趣”。他们在进幼儿园不久后,就在心里对老师有了一幅“画像”,但是他们的感知通常是单一,非A即B,并不全面、也并不准确,很容易“以偏概全”:

就比如,老师是严格的,但是那是在给小朋友建立规则和制度时,严厉并不代表老师不爱他们;再比如,小朋友找老师“告状”,老师没有直接介入,并不代表老师就是不搭理,而是老师希望他们遇到一些小问题,可以尝试着自己去解决。于是,我决定帮助他对老师的这幅“画像”进行修正。

我和OK聊:老师严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她一整天都是这样的吗?一般什么时候比较严厉?

OK说,老师在小朋友闹哄哄的时候会特别严厉,大家就会马上乖乖坐好。

“那就是了,妈妈在家给你做规矩时也这样,但是你害怕、担心、需要帮助的时候,妈妈肯定会帮你啊。老师也是一样一样的!”

同样的,我也跟他讲,“老师有时没帮你解决问题,其实并不是不关心你,相反,老师希望看到你们的进步,能够学会一点点自己解决矛盾。如果班里所有小朋友一点点事都要老师来解决,那她还怎么给你们上课呢,忙也忙死了呀~ ”

02

孩子不愿意和老师“交流”,

源自天然的距离感

除了改变孩子对老师的“偏见”外,也要试着帮孩子拉近和老师的“距离感”。纵然老师再温柔,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还是本能的对老师是有一些“敬畏”,尤其是性格偏内向的娃,他一定会觉得拘谨。

就像OK平时挺喜欢画画的,在幼儿园时也经常画。但是老师如果问他画了什么,他总是扭扭捏捏、不太多说。有一次老师让小朋友把画的画交上去,OK就躲到了游戏区,愣是没上交。后来一问才知道,因为要交上去了,OK觉得自己画的还不够好,很担心老师会有负面评价,他选择了“宁可不被看到”!

所以当孩子有这样心里负担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老师在孩子的心里的位置“降下来”一些,告诉孩子老师不是一个评价者!她其实也是一个你可以分享的朋友!

我说:“老师来看你的画,问你画的是什么,其实更多的是她想知道你在想什么,她也很想了解你。你愿意分享给她,她会很开心的。”

说完这句,OK好像被打开了一个新的认知。后来我时不时跟他灌输类似“老师也很想跟小朋友聊天,这样才会越来越熟悉之类”的观念。

有时候我还刻意制造一些让OK主动找老师交流的机会,比如需要请假、放学换个人接,都让他自己和老师说。慢慢的,儿子跟老师越来越亲近了。

有一回他和我说“妈妈,你知道我们老师的短发是假发吗?哈哈哈!”“你咋知道?”

“老师自己告诉我的,太好玩了。我现在经常和她聊天,她把很多秘密都告诉我了呢~”

03

孩子“不被老师重视”,

源于自己的“无效表达”

经过帮助OK把“老师画像”的重新描画,以及打破和老师的天然隔阂,OK和老师的互动得心应手了很多,但很快我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

有一回,OK一回到家就嚷嚷渴死了,我一看水壶是空的就问他怎么不找老师加水,他说:“我说了……老师没给我加。”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老师太忙了没顾上来,就安慰他说:“哦,那是不是你的声音太小了,老师没听见呀?下回你声音大一些哦~ ”

听我这么说OK突然就脸涨得通红,生气又委屈地说:“我明明很大声的啊,老师听见了,还说我很棒,但就是没给我加!”

夸你棒,又没给你加?我觉得有点奇怪,追问了一句,“那你具体是怎么和老师说的啊?”

“我跟老师说我喝光了。”

哈哈哈,我一听笑了:“那当然啦~老师听到你说水喝完了,以为你在求表扬呢!你如果和老师说要加水,要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你要说,老师,我喝完了,还想再喝点!”

再联想到之前OK说的几次“老师没理我”,我估摸很多时候他对老师提诉求,估计都是“无效表达”,也就根本没把意思传递清晰。

而他的这种“无效表达”,其实也和我们平时的宠溺有关。

比如在家里,他说一个“渴”字,老人就会立即端上一杯了;吃饭时眼睛看向某个菜,那个菜就能立即“飞”到他的碗里。家里大家围着他转,使得他在外界也习惯使用这种简短表达。

找到问题所在,我开始有意识地帮助OK学会“有效表达”,让他把需求提完整。比如晚饭OK喊:“我要吃鸡肉”,我会问他:“你要吃鸡肉我们知道了,然后呢?你要自己夹还是请谁帮你夹?请爸爸还是妈妈,还是请奶奶?一定要说得很具体,别人才知道怎么帮你。”

有一回玩黏土,他突然跑到我面前嚷嚷“我打不开盒子!”然后很快又意识到,立马改口到:“妈妈请帮我把黏土盒子打开好吗?”

这个改变的过程会需要一段时间,但这样的改变是一定需要的。

上述我提到的这些小经验,大家都可以留意、关注和尝试一下~当孩子跟老师的交流越来越顺畅,他们的自信也会不断提升~

OK妈最后说:

关于如何让孩子获得老师更多关注的话题,咱们分了上下两篇(爸妈怎么做,孩子怎么做)写完了。虽然内容有些长,但相信很多妈妈还是很受益。尤其是一些孩子性格内向的妈妈,你们的痛我了解

妈妈们,还有啥具体的养育问题,也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交流。

觉得喜欢今天的文章或者觉得有用,可以在右下角“点赞”和“在看”双连击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