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个数字,一个密码,读懂的人受益

中华文化最古老的源头,是图案,非文字,即:河图与洛书。

古人言:“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古时圣人,以河图、洛书的规律为准则,他们是怎么用的?我结合《易经》,为大家揭晓几个数字的变化规律。

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个数字,对应一个密码,读懂的人受益。

宋朝陆游《读易》,诗云:“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

古有“伏羲一画开天”之说。

古人认为,宇宙孕育之初,是一团混沌状态,宇宙洪荒;直到伏羲一画开天,开天辟地,才有天地玄黄。

一代表的是宇宙的本初状态,一没有分裂,没有矛盾,后人称之为“太极”。太极一分为二,才有天地乾坤,阴阳变化。

二是矛盾对立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这个宇宙里,事物总是成双成对出现。

有阴,就有阳;有乾,就有坤;有男,就有女;有对,就有错;有善,就有恶;有美,就有丑……

会灵活运用“二元素”应变的人,是人群中的大智者。

比如说,《周易》64卦,都是成双成对,排列而成。这是周文王推衍八卦时的思路,卦序并非随意排序,而是顺应一条主线有序串联起来,代表我们这个世界的变化规律。

又如《道德经》,老子屡次运用二元的对立规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守正用奇,等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是生数,也是变数,怎么理解?

如果一白、一黑,为二,再加上非黑非白、亦黑亦白的灰色地带,就共同构成三。三位一体。

《易经》有言:“一人行,则得其友;三人行,则损一人。”

如果你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会发现老祖宗说的规律,至今仍然受用。

一个人孤单,想找一个伴,于是得其友;两个人刚好成双对,如果再来一个第三者,那么就是出现了变数。三角关系,总要损一人。这是必然的规律,因为天理难容。

所以,我们要谨记老祖宗的经验教训,不要贪多。好事成双,事不过三。因为三是变数,过三以后,变数太多,容易失控。

《易经》言:“七日来复。”

七,是一个小周期。

古人以十为一个大周期。一是刚开始,三是发展壮大,五是平,刚刚好,到七为过半,这个时候,开始有循环往返的迹象。

比如说《易经》复卦,对应的节气,是冬至。冬至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候,阴气盛到极点,物极必反,一缕阳气生起,阳气来复。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蕴含这个道理。

我们做事,要把握火候,拿捏分寸。为人处世,不能太过分,更不要把事情做绝了,否则会给自己招惹麻烦。

关于拿捏分寸,七八分,刚刚好;到了九分,就是饱和的临界点;到了十分,就是极点,物极必反。

河图中的小圆点,代表的是从一到十的衍变过程: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水、木、火、金、土,阴阳五行由此而来。顺着数,是相生关系;倒着数,是相克关系。

(现在说的金木水火土,是后人改了的次序,并非先天次序。)

十,代表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十方神圣。

《文子》记载:“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我们生活的这个十方宇宙,是由东、南、西、北四方;加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成八方,这是八卦的雏形;八卦是平面的,不足以代表我们这个三维时空,增加上方、下方,代表空间;十方的宇宙,就构成了。

河图,就是我们生活的宇宙。

真正的八卦,不是平面图,有上、下空间后,就产生十方的多维时空矩阵,时空不停地易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类似拓扑学的原理。

学易之人,千万不能执著,要脑洞大开,没有思维限制,否则会把自己弄疯的。

不说了,再说下去,有的人会感到懵。

其实一到十,这十个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深奥的宇宙密码。

等将来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最终会把《河图》、《洛书》中的规律,和各个学科之间,融会贯通起来,到那时,人们才真正明了“圣人则之”的重要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