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建筑·龙门石窟 2024-08-02 23:13:34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公里的龙门山与香山崖壁之上,据《魏书》记载,其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国家,而地处中原之洛阳中其心意,遂于太和十七年(西元493年)决定迁都洛阳。北魏太和十八年(西元494年)三月癸酉日(廿八),孝文帝驾临朝堂并主持部署了迁都洛阳与留守平城之人事、机构安排等事项;十月戊申日(初七),孝文帝亲去太庙祝告,又责成高阳王拓跋雍与于烈将神主迁于洛阳;辛亥日(初十),开始从平城出发。太和十九年(西元495年),孝文帝之后妃、家室、嫔御以及内外文武百官全部迁入洛阳。龙门石窟之开凿,就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其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至隋、唐、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今存有窟龛2345个,是中国现存窟龛最多之石窟。石窟南北绵延长达一公里,其中有造像近10万尊,最大者高达17.14米,最小者仅高2厘米;碑刻题记约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书法是魏碑精华,而褚遂良所书“伊阙佛龛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之典范。石窟造像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之峭壁上,在蓝天白云之映照下,显露出历史之沧桑凝重与艺术之灵动飘逸,令人无限遐想、无限崇敬。自建造以来,龙门石窟所受之盗凿破坏十分严重,而唐武宗时期之灭佛运动,更使石窟蒙难。此外,民国政府期间,由于战乱管理空虚,1930年代至1940年代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之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1961年,国务院将龙门石窟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道:“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西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9年,龙门石窟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之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的世界之最。《水经注·卷十五·洛水伊水瀍水涧水》记载: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或谓之伊阙,《春秋》之阙塞也。伊阙又称龙门,寓意阙门内伊水两岸之石窟寺为帝佛合一之宫室。 龙门石窟是倾皇室之力按代京灵岩寺石窟(即云冈石窟)所修建,《魏书·释老志》详述了营造之缘起与经过: 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顶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斩山二十三丈。至大长秋卿王质,谓斩山太高,费功难就,奏求下移就平,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永平中,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肃宗熙平中,于城内太社西,起永宁寺。灵太后亲率百僚,表基立刹。佛图九层,高四十余丈,其诸费用,不可胜计。景明寺佛图,亦其亚也。至于官私寺塔,其数甚众。 龙门石窟持续开凿之时间短于敦煌莫高窟,但长于大同云冈石窟;其所处地理位置之优越,自然景色之优美,是其他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龙门山色自古便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白居易曾言:“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此外,龙门石窟以大量实物形象与文字数据,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之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之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孝文帝决定将国都从平城迁往洛阳之同时,亦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之序幕。这一时期北魏统一了北方,从西域传来之佛教成为其思想统治之精神支柱。此后,在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等时期都有修复或续作,其中以北魏与唐代之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约150年之久。在龙门所有的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北魏晚期之代表性洞窟为宾阳三洞之中洞,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西元500年,乃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及母后祈福而建(“宾阳”意为迎接出生之太阳),历时24年,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项目负责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宾阳中洞中,主佛高8.4米,面目清秀,身穿宽袍,为北魏晚期佛像“秀骨清相”、“宽衣褒带”模式之滥觞。在宾阳中洞前壁左方刻有浮雕帝王礼佛列像,图中孝文帝之面相、服装与主佛相同。龙门石窟寺内宗教活动之重点逐渐由观像变为拜佛,由禅修之与世隔绝逐渐进入城市之公共空间,而石窟寺之洞窟型制与佛像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而龙门唐代石窟中,奉先寺大佛像龛是最具代表性之作品,凡是到过龙门的人,都会被卢舍那大佛之博大壮美所震撼。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后代称九间房;其在开窟造像时别具匠心且一反常规,不采取全部开凿洞窟之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种浑然天成之宏大气魄。奉先寺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九尊大像。工匠按照佛教之仪规,雕凿了具有不同性格与气质之大型群雕像,且将这组群像间之内在联系表现得水乳交融、淋漓尽致。摩崖像龛南北宽36米,东西进深40.70米,为一巨型露天窟龛。其中之卢舍那大佛,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西元672年),历代传说是按武则天之形象而塑造的;石雕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之处。卢舍那为梵语音译,即光明普照之意,又作“净满”;卢舍那佛即报身佛,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而显示佛智之佛身,是行六度万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1300余年来,大佛仅双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质层结构裂变及气温变化因素而塌毁,其余仍基本保存完好。虽然如今已无法真切地看到当初大佛被粉饰一新而受人顶礼膜拜之情景,但仍可以推想出当初皇家贵族在此举行隆重祭礼之场面。无疑,这一切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大唐-武周盛世之伟大与繁荣。 赞 (0) 相关推荐 重游洛阳龙门,3大干货带你免费逛,一招助你看懂5大洞窟奥妙 默认段落 我又到洛阳龙门石窟了,十年内来了三次,每次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第一次走马观花,看了个寂寞:第二次大雨磅礴,看的一头浆糊:这一次我打了鸡血有备而来,还请了个讲解员,结果分文未花还收获一批干 ... 北魏帝王崇佛与雕塑的转型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在佛教造像中,一个特别突出的特征,就是直接表现佛陀超越人间的偶像尊格.这种偶像崇拜是基于对佛陀的纪念与礼拜仪式所产生的美术形式.在古代中国,随着佛教信仰的兴盛,偶像崇拜的观念也得到了 ... 河南----龙门石窟的前世今生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距今1500多年前,在中国北方茫茫的荒漠上 兴起了一个强悍善战的游牧民族 这就是建立了北魏王朝的鲜卑拓跋部 公元439年,拓跋鲜卑统一了中国北方 与长江两岸的刘宋王朝形成对峙 从此中 ... 龙门石窟一一佛门和皇家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己亥暮春,时隔27年再次来到洛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入口处变化太大,记忆中没变的只有这桥孔和陈毅元帅题写的龙门两字. 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以南,伊水缓缓北流,东西两座青山对峙,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的门 ... 祝重寿:龙门石窟北魏艺术与陆探微样式 作者/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博士.教授. 南北朝(386---589年,4---6世纪),南朝与北朝对峙并存.南朝经历了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 ... 龙门石窟对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影响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一.龙门石窟概述 中国的石窟尽管时间.地域不同,但它们都以雕凿.彩绘.泥塑等生动自然的造像,留给后人极高的艺术享受和丰富的研究价值.位于洛阳城南 5 公里处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49 ... 文化河南—龙门石窟景区讲解词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以南13公里处,是洛阳市南边的天然门户,它与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石窟,并列为我国的三大石窟,虽然它没有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那般绚丽多彩,也没有山西大同石窟那般的高大雄伟,但是却有着自己的 ... 石刻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 石窟壁画之美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它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经营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它的名气没有莫高窟大,建造年代晚于云冈石窟,但 ... 访古豫晋(11) 十一.龙门 来洛阳,怎能不来龙门,在知道龙门有夜景灯光后,我特意换到东山宾馆住宿,这里的顶楼茶室正好可以看到宾阳三洞.作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地位很高,但很多年前到此一游时,缺乏知识储备,只能看个一 ... 女皇武则天到底长啥样?来洛阳龙门石窟!看看这座大佛像就知道了 172 洛阳·龙门石窟 一明的旅行日记 172:洛阳·龙门石窟 跟随历史去旅行,我是一明! 来到古都洛阳,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绝对是不能错过的文化胜地.这里不仅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 ... 行走的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 世界遗产委员会: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知识卡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