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字画收藏的要点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 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学院。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 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 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 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 席、中 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 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徐悲鸿的中国画,山水极少,但他性喜游历,每至风景壮丽之地,又多有描摹之作,如漓江、贺江、北京西山、喜马拉雅山等。此幅《喜马拉雅山》亦为此类作品,作於庚辰三月,即阳历1940年4月。此年,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前往印度考察,为泰戈尔画像多幅,并於二月下旬在加尔各答举办了个展。画展结束后,徐悲鸿前往喜马拉雅山的安吉利作他构思已久的中国画巨作《愚公移山》,并同时创作了风景油画《喜马拉雅之林》及多幅国画《喜马拉雅山》,本画即为其中之一。款云:“庚辰三月,初至喜马拉雅。”,根据他於该年4月22日题於一幅木炭风景画喜马拉雅中“庚辰三月望”的时间,及同期另一作品中“暮春初至喜马拉雅”的款来看,此幅《喜马拉雅山》应创作於1940年4月10日至20日,徐悲鸿初至安吉时。此画与悲鸿其他山水一样,具有很强的西画特征,在画面表现形式上更倾向於风景画。画中前景两棵树占据了整个画幅,顶天立地,极大改变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视物方式,而行笔则将水彩画法与传统笔墨的书写相结合,於湿笔之中获得一种墨气酣畅的挥洒感,是悲鸿山水风景画中的精品之作。

  谈到徐悲鸿的书法艺术,当代著 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认为,徐书为近代第 一。这也反映了徐悲鸿书法在当代很有研究的价值意义。陈认为其书有“篆籀气,很高古”。

  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世,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他画的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融中西绘画之长於一炉,笔墨酣畅,形神俱足。它那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给人以自 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

  徐悲鸿以其写意画马而闻名。他的画是唐和汉之后的画作。在马的姿势下,徐悲鸿的马匹有多种马匹,如奔马,马匹,侧身马匹,回马,喝马,背马等。徐悲鸿有许多着名的画作,其中“哭泣与战斗”是一个非常着名的画作。

  徐悲鸿市场的每一次上涨都不是走在前面的,一般是齐白石、张大千涨到一定高位之后才是徐悲鸿市场的表现时间,我觉得这跟大家对他的认知有关,虽然徐悲鸿的马谁都知道,但是他的作品数量有限,不像齐白石、张大千有那么多的创作留在市场上,反而大家对徐悲鸿的面貌、特点的思考分析比不上前两者。

  徐悲鸿最为后人所熟知的当属画马。他画马多数为水墨,少数着色,亦略施淡色,突出水墨效果。所画马多为立马、奔马,而少画卧马,多画瘦骨嶙峋的战马,而很少画膘肥体壮、养尊处优的马;所有的马都没有马鞍和缓绳,它们在宽广的原野上狂奔,坚韧、奔放、骁勇、英姿飒爽,具有人格象征意义。其中,以悲壮为基调的驰骋沙场,或渴望驰骋沙场的战马,这类作品数量最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