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的学习增加一点难度

每个人都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喜欢稳定的工作,喜欢有保障的收入。其实这是人的正常心理。人人都这样,这源自人的天性----懒惰,懒惰是人的原罪。

如果不给自己在工作中,学习上增加点必要的难度,就会一直停留着这个舒适区,很难进步。

人的成长是痛苦的。当你克服痛苦的过程越久,你的进步也就越大。就像著名黑客凯文.米特尼克说的:遇到的挑战越大,获得的快感也越强。

每个人都有从学校走向职场的经历。刚接手新工作的时候也是自己提升最快时候,因为这时的工作相对于自己学到,以前经历的都是新的。为了保住饭碗,就会逼迫自己去学习。

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工作中的难题越来越少。所有过去的经历都变成了技能。在之后的工作中,很多时候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就可以知道要去做什么。这个时候又进入下一个舒适区。

在一个舒适区里的时间越久,进步越少。这就好比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如果你不去不断寻找工作中的难题,去挑战它。工作一年和工作十年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学习也是一样的,有的人总喜欢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刚开始看的时候提高很快,当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又进入了下一个舒适区,如果还在看同类型的书籍,再提升就很困难了。

我们要去看不同类型的书籍:心理,行为,营销,教育,灵性都要涉猎。看的越多,你才能发现所有的书籍之间是有关联的。

很多的销售高手也是心理学,行为学方面的专家。因为所有的营销都离不开人的心理方面的影响。

巴菲特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被称为"长着两条腿的图书馆”,他博览群书。通过学习,把心理学,行为学,营销,投资等方面的结合,设计了一套公式来评估这个公司适不适合投资。

这也好比英语学习,很多人主要的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背了四级,背六级,再背GRE,单词背的再多,也只是量的积累。但当你要用的时候,并不见的能把你背过的单词调用出来。

实际上,学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你对知识和技能的“提取练习”。你能把学到的提取的越多,说明你学习的效果越好。

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习英语10年以上的学生,但是最终还是不会说,不会听,不会写。原因就是在用的时候,提取不出你大脑中的学习过的英语知识。

这不在于你花的时间多长,或者天赋不行。而在于你有没有勇气去挑战学习英语的舒适区,只是停留在常规性任务里。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大部分学过英语的都不会说。

本杰明.富兰克林,只上过2年小学,不但是发明家,政治家,哲学家。他更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练习写作的过程,是把自己喜欢的文章用自己的语言去模仿。不断的刻意练习,直到他满意为止。

著名的英语脱口秀译者谷大白话,原来学的是中医,和英语不相关。早期学英语也是背单词。后来就听VOA、BBC。开始时觉得太难了。后来硬着头皮抗了下来。就这样一步一步克服学习的舒适区,去完成英语的学习。

工作、学习都一样,从克服一个个难度开始,逐渐进入下一个舒适区,如果不增加难度,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舒适区里。

人的成长都是从一个舒适区进入下一个舒适区,而这个舒适区是一个阶梯型上升的形状。打破自己舒适区的次数越多。这个阶梯就越高,你就越优秀。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比约克和伊丽莎白.比约克。提出一条重要的提升学习效果原则,叫“必要难度”。通俗的说:就是在学习的时候,要给自己增加一些难度。

也就像杰夫.科尔文写的“天才源自刻意练习”,他不只是说练习就够了,而强调的是刻意。刻意就是有难度的去练习。这才会不断精进,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