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多次、持续时间较短地帮助婴儿进行靠坐训练以加强腰腹和背部的力量,帮助婴儿为爬行做准备2.引导婴儿发现自己有两只手,并想学习能有意识地控制两只手3.开始玩“躲猫猫”和“找东西”的游戏,帮助婴儿了解看不见的东西还是存在的4.让婴儿认识几种日常物体,激发其对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每次一种。新食物一般先尝试一种,观察5-7天,再添加另一种。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婴儿如果对某一种食物过敏,在尝试后的几天就能观察出来。若是没发生不良反应,则表明婴儿可以接受这种食物;如果怀疑婴儿对某种食物过敏,可停一周后再喂一次,若接连出现2-3次不良反应,则确定婴儿对这种食物过敏。避免在短时间内增加好几种新食物。应该根据要婴儿消化系统的发育情况及牙齿的生长情况逐渐过渡,即从菜汤、果汁、米汤过渡到米糊、菜泥、果泥、肉泥,然后再过渡到稀饭、软饭、小片的菜、水果及肉。这样,婴儿才能吸收好,不致发生消化不良。婴儿食物的颗粒要细小,“泥”状食品是最合适的。这些食品既锻炼了婴儿的吞咽功能,又为以后过渡到固体食物打下基础。在婴儿快要长牙或正在长牙时,可将食物的颗粒做得稍大些,这样有利于促进牙齿的生长,并锻炼他们的咀嚼能力。没接触过的食物都是要先喂一点点,然后观察婴儿的大便和精神状况,如果消化不好或食欲受到影响,就说明婴儿还不太适应,这时可以减量或者暂时喂,稍后再试喂。如不能保证现吃现做,应重新加热一下再喂。婴儿的用具要经常消毒,以防止病原体污染引起疾病。要注意的是,虽然婴儿开始添加辅食,但母乳仍是主要食物。第一次制作新口味的辅食时,制作和进食的参照准则有以下几项(1)辅食吃进去又吐出来,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婴儿通常要多次尝试,才能真正习惯和接受一种新口味的食物。(2)由稀到稠。最开始一定要调制得稀一点,大概一勺米粉配四勺水搅拌,和成稀糊状,等婴儿学会咽食的时候再逐渐增浓增稠。(3)量由少到多。辅食添加的开始阶段,婴儿也许每顿只能吃半勺或更少刚开始以固体食物作为辅食时,不要马上取代母乳或牛奶。建议给母乳喂养的婴儿吃固体食物之前,先喂一点母乳。人工喂养的婴儿应鼓励他们先吃固体食物后再喝奶。睡眠具有睡眠周期、睡眠节律。每个睡眠周期之后有短暂的觉醒,几乎所有的婴儿每夜都会短暂地醒4~6次。多数婴儿可自动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然而有些则会躁动、惊叫甚至哭闹,但并不一定是饿了,此时不要错误地去安慰他,或给他喂奶般随着婴儿胃容量的增加,夜间需要喂奶的次数逐渐减少,3、4个月时,婴儿可以直接从夜间10点睡到次日4、5点。到了5、6个月大时,大多数婴儿生理上可以整夜睡眠(7~8h),夜里不再需要喂奶。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睡一整夜?(2)不要为了让婴儿夜间多睡而白天打断其小睡,否则反而会使婴儿过度疲劳,夜里睡眠效果更差。(4)入睡前的活动应该在婴儿睡觉的房间进行。婴儿在黑暗、凉爽而安静的房间睡得最好(5)逐步减少伴睡,培养婴儿自主入睡。开始的几夜可能很艰难,但在之后,就会有明显改善。发热是指婴儿体温的异常升高,婴儿的正常腋下体温应为36-37℃,只有超过37.4℃才可以认为是发热。正常体温参考值,口腔体温范围36.7~37.7℃;腋窝温度范围36.0~37.4℃;直肠温度范围36.9~37.9℃。婴儿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也常常会出现一些波动。如傍晚时婴儿的体温往往比清晨时要高一些;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如果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体温也会略高。若婴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他症状和体征,通常也不应该考虑是病态。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上呼吸道包括鼻、耳、咽、喉。不同的病原菌感染不同的部位。因此,婴儿每次感冒,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婴儿感冒可做如下处理。多喝水,加强营养,少吃多餐,増加睡眠时间,以恢复体力,増强抗病能力;保持室内通风,监测婴儿呼吸次数,如发现婴儿呼吸超过50次/分,或出现呼吸困难,要及时就医。
【知识来源:王如文主编,《家庭育儿指导(普及版)》,海洋出版社。本号获得公益使用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