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古代的天,连科学都无法解,为何我国古人千年前给出答案?

中国神话隐藏的秘密,古人眼中的“天”竟是月球?曾离地球很近?掘秘的粉丝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老幺将带大家了解古人眼中的“天”。正题开始之前,老幺这里先给大家按照江湖规矩抱拳了各位,感谢您的支持,还是想请大家先点个关注,再解锁本期内容吧。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中,有一个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女娲补天。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世界陷入巨大的灾难,生灵涂炭,女娲不忍心看到百姓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起天空,这才平息灾难,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没有这样一个疑惑,经过科学证明,我们知道现在的看到的“天”是由各种气体构成的,而女娲补天时却用的石头,这该怎么补?而且随着认知的提高,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世界上的神话故事大多都起源于先民看到了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情,只能用一种看起来很荒诞的方式来表达出来,而且如果要按照科学来解释的话,有很多也能解释的通,比如女娲补天,如果当时的“天”是由石头构成的,当“天”缺了一角,而女娲用五彩石补了上去是不是就说得通了。

当然,这也不是老幺瞎说的,我们可以看一些“证据”。细研究一下“天”字的结构,我们发现,代表人脑袋的圆圈似乎大了一些,与其他部分失调。所以,我们认为,甲骨文中的“天”字所表达的重点,并不在下面的人形,而在头顶上的那个圆圈。这个字的解意应该是人头顶上的即为天。那么,这个头顶上的圆圈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在古代的文字和岩画中,古人常常用一个个圆圈代表太阳或天空中的星星,所不同的是,代表太阳的圆圈中常有一点,表达星星的却没有这个标志。那么,甲骨文的“天”字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人头顶上像星星一样的一个圆形物体就是天。也就是说,古代的天概念与我们现在的天概念不一样,它不是一个无形的虚天,而是一个有形有体的物质“天”。除此之外,有的甲骨文在代表“人”和“天”的形象之间还会加一个“一”。而在甲骨文里,“一”常常代表地平线,所以,我们认为,这个甲骨文的准确释义应该是:人们头顶上的大地,即为天。人们头顶上怎么会出现大地呢?如果我们把以上甲骨文和中国有关“天”的神话联系起来理解,意思就一目了然了,一颗巨大的星球,因为它离我们很近,那么你就感觉不到它是个球体,只感到一片大地就在你的头顶上。当然,或许会看官认为这是巧合。但老幺要告诉你什么是无独有偶。西南少数民族的瑶族,流传着一个与月球起源有关的神话。亘古时期天上只有太阳和星星,并没有月球。每到夜幕降临时,大地就陷入恐怖的黑暗状态,人类和动物都藏匿起来。某天,夜空飞来了一座“不圆不方”的大山,它能发光发热,这就是月球。在瑶族神话里我们要注意“不圆不方”,也就是说它是不规则的。

而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它距离我们地球大约有38.44万公里,在我们现在能够观测到的星空范围内,月亮作为地球卫星的体积算得上老大。在古代,人们观察月亮都是用目光,所以,根本看不清月亮的构造,只知道月亮上有些地方明亮、有些地方昏暗。1609年,当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后,人类才第一次清楚地知道了月表地形的构成:月亮上并不是平坦的,它表面坑坑洼洼,那是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和山脉。但是在瑶族神话里却出现了描述月球外貌的语句。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考古队员在新疆的一座古老山洞里,发现了一批古代岩画。其中,有一组世界上最早的月相图,由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等连续的画面组成。最令人震惊的是,满月图上,在月球的南极处的左下方,画有7条呈辐射状的细纹线,这表明,月图作者已经准确地知道月球上大环形山中心辐射出的巨大辐射纹。可这幅岩画的年代有近万年,当时是没有望远镜的。如果联系瑶族的神话看,这个图画的作者是在月在比现在近得多的位置上观察了月球,也就是说,月亮曾经比现在的轨道低得多。在中国“天”神话系列中,还有大量“天梯”的神话,这类神话可以作为我们假设的一个重要补充证据。所谓的“天梯”,就是连接天与地之间的中间物体,在神话中它有时是高山,有时是大树。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说,连接天与地的是蜘蛛网,这也算天梯神话的变种。赫胥黎《进化与伦理学》中讲了一个故事:“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

这是一个关于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故事中的主人公,顺着豆杆爬上去,发现宽阔茂密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这也是一个有关天梯的故事,它的原型也应该是古代的神话传说。再比如,美洲印第安人的古神话中就在大洪水期间,人们顺着某种秸秆依次上升到三、四、五世界里,从而逃脱了大洪水。为什么会有世界范围的天梯的神话呢?关注老幺,带你了解更多奇闻趣事。我们可以认为“天梯”神话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表现原始人一种向上追求的愿望,它们是对某种真实事物的客观描写。大家想象一下,突然有一天,我们的头顶上出现了一个直径3476公里大小的天体,低得仿佛一伸手就摸得着,它遮住了天空和星辰,大地上一片昏暗。苗族的神话《古佛补天》中说:“古代主宰天地的是宏效,他移动天地相去一庹(tuo)远,天从此昏昏沉沉,地从此不明不暗。”描述的正是“天”离大地很近时,由于遮挡了部分阳光,所以大地上才“不明不暗”,能见度很低。

由于这个被称为“天”的星体距离我们地球太近了,同时它也太大了,那么你不论怎样向远方眺望,它总是与大地相接,这又吻合了我国乃至世界“天地不分”的说法。2000年前的楚国人屈原,有一篇长诗《天问》流传于世。屈原对宇宙万物提出了170多个疑问,提到月球时用了“顾菟在腹”。意思是说,屈原认为月球内部是一个空洞,里面还居住着一只兔子。到现代,人类走出地球之后,对月球进行了多次的探测,证实月球内部有可能真的是一个空间结构。早在月球探测器着陆月面的时候,仪器就探测到了月球表面的振动,通过对振动波的分析,科学家首次猜测月球可能是一个空心球体。后来科学家又通过探测器对月球进行了撞击实验,通过实验得到了月面更长时间的振动。如果月球是一个实体结构,那么就不会出现长时间的振动波。撞击实验也证明,月球内部是空心的可能性非常高。我们通过探测器才初步证实月球可能不是一个实心结构,那么20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知道的?唐代小说里记载的一些鬼怪动物,植物寺庙等等。在古籍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一位书生在山间遇到了一位老者,这位老者告诉他自己并不是地球人,而是来自于天上的月球。

老者还向这位书生描述了月球表面的情况,是一个坑坑洼洼,黑暗并且没有任何植物生长的地方。这位老者描述的月球表面情况,数千年之后,我们登上月球之后才得到了证实。除了故事,在我国正史中也有关于月亮的描述。自从汉代起,国家就设置了专门观测天象变化的机构,司天台,以后历代政府都将这一机构沿革下来。虽然名称一再变更,但职能大体一致。金朝也不例外,司天机构每天每时都有精通天文的科学家在观测,并将观测的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定期交国史馆封存,而历朝历代的《天文志》,就是根据这些原始的观测记录写成的,可信度极高。《金史·天文志》中记载了一条更惊人的资料,“太宗天会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意思是说:金太宗五月乙丑日,月亮忽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向南行去,不一会儿,又回到它原来的轨道上。

美国天文学家们,在仔细研究了我国3000年的日食记载后,认为在遥远的年代里,月亮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比现在低得多。现在天文学家也发现,即使是现在,月亮的轨道还在每年不断地升高,以每年四厘米的速度逐渐远离地球,虽然升高的幅度很小,但的确是在变化。而现代天文学研究证明,行星的卫星在围绕行星旋转时,由于受到行星强大的引力作用,其运动的轨道会越来越低,最后,当它越过“希洛极限”后,会坠毁在行星上。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运行轨道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每年都在向相反的方向升高,明显违背了科学规则,也增加了月球的神秘。如果月球一直按每年四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迟早有一天,月球就会不再围着地球转了,那这对我们而言会有什么影响呢?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夜晚将没有月球折射太阳光,我们以后走夜路就只能靠手电筒了,当然,这只是生活领域的些许变化,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其次,地球自转一周接近24小时,我们也早已适应这样的生物钟,一旦失去月球的牵制,地球将仿佛被恢复出厂设置,直接回归10小时转一圈的初始状态。最严重的还是海水,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引力还会诱发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等月球彻底远离,那么地球海洋将永远保持涨潮状态,海水倒灌陆地,海啸肆虐世界。最后,如今地球自转轴角度稳定,可月球消失后,地球将站直身子,那时候地球将再也没有四季变化,气候圈将变极不稳定,生物圈也将重新适应单调的新世界。从星际天文学考虑,月球就像是一个盾牌,数十亿年来帮助地球阻挡了无数的陨石,当月球远离后,我们只能依靠大气层拦截所有天降陨石,如此就有两种情况,拦得住的就是美丽的流星,拦不住的就将变成死神收割地表生命,就像6500万年恐龙所经历的那样。

不过,这一变化毕竟发生得极为缓慢,每年四厘米,月球想要彻底逃离我们的眼界也需要个极漫长的过程,虽然在我们看来,可能月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不再像以往那么明亮,可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未来一切皆有可能。或许未来人类有能力将月球重新牵引回来也未可知,那样月球就可以继续为地球服务了。对此这点,老幺也只是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我国神话自身有很强的逻辑性,它完全可以自成一个体系,像我国的“天”神话,就是这个体系的主干。而每一个新的角度,都会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至于真假全看各位看官自己的看法,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老幺也会在创作的闲暇之余参与大家的讨论,但是大家也千万不要忘记给老幺的视频点赞和点关注啊!毕竟点赞点关注下期不迷路嘛!咱们下期精彩内容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