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昱文:三国武将阶层兴衰史

三国时期名将叠出,光是《三国演义》一书中收录的有姓名的就有708人,较为出名的也有两三百名之多,一些大神级别的武将更是冠绝中国古代史,比如关云长关二爷,不但被各地人民供奉在关帝庙,还跨界当起了财神爷,完成了身份的大跃迁。

是什么给我们造成三国时期武将数量多、名气大的感觉?

一是在时代的风口上,即使是猪也能飞起。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里是乌烟瘴气,地方上更是军阀割据,混战不止,为群雄并起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舞台,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为了能在残酷竞争中胜出,各地军阀拼命囤积人才,尤其那种孔武有力、能征善战、智谋奇略的人大受欢迎,曹操礼贤下士、刘备三顾茅庐,都是过足了戏影。能人异士们也是纷纷投桃报李,卯足了劲拼命表现自己,无不为留名青史留下素材。

二是小说家通过夸大、附会的方式推波助澜。通过小说家的演绎,留下了很多深入人心的故事,以诸葛亮为例,就有“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八卦七星阵”、“空城计”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有很大一部分却并非信史,《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种较为中肯,功过参半。但是,罗贯中几乎凭一己之力将诸葛亮推上了神坛,让读者近乎忘记史实,通过小说式的夸大描写,让普通人成为英雄,让英雄成为神,打造了三国这个气势恢弘的年代。

而将三国时期的名将放到中华漫漫历史长河中去,他们处于什么样的段位?个人感觉就是:不入流。

随着东汉末年的纷争,人口出现了大规模减员,根据胡焕庸、梁启超、刘铮等学者的推测,三国时期人口在600-800万之间,即使存在隐匿户口的情况,最多也应该在1000多万。而汉宣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达到了4000万左右,东汉人口峰值达到6500万,即使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绿林赤眉起义之后,人口也依然有2700万,人口锐减达到令人惊讶的程度。既然人是第一生产力,人口的锐减也带来国力的大幅度下降,当时魏蜀吴三国的鼎盛时期实力大概是:魏国有103万户,443.28万人,总兵力约50万;蜀国有28万户,94万人,兵力10.2万;吴国有52.3万户,230万人,兵力23万。这样的军事力量,放在历朝历代都是相对比较弱的,甚至还不如前世战国的秦、赵,争霸的中的楚、汉。

(《三国演义》对兵力的描写非常的夸张。曹操:我们八十三万大军南下……)

当时一个州割据军阀,常规兵力大概也就几千到几万人,三让徐州的陶谦,拨付给刘备4000人,成了刘备发家的基础,而这4000人,几乎就是一州的有生力量了。所以在当时,几百上千人的战斗多如牛毛,一些地方兵、流民军的战术素养也非常差,尤其是三国早期,很多战斗打起来说白了就是大型武装械斗,一些部队主将需要在一线战斗,他们的战斗力往往决定了胜败。当时的一些知名的将领不但冲锋在前,还有一些坏毛病,就是非常自负,喜欢“单干”,《后汉书·吕布传》:“(吕)布常……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张)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三国志·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虽然这些记载可能有些夸张的意味,但也真实反映了当时战争形态和规模。

一些当时的名将,可能仅仅在一些小规模战斗中崭露头角,就被传颂千古,而他们的真正战绩,可能并不值得大书特书。列于蜀国五虎将之一的赵云,其事迹在《三国志》中也是寥寥:“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长坂坡是其一生的高光时刻,却也仅仅作为单骑左冲右突,纵观其一生,并不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更不见其指挥军队大规模团战的实例。即使诸葛亮倾全国之力进行北伐,也仅仅动员数万人不足十万人,而这已经是动用了蜀国多年累计下来的全部家当。再观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垓下之战等,都是近百万人的大会战,相比之下,三国时期战争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正因为战争规模不大,战法相对随意,才为无数英雄的“崛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舞台。

到了三国后期,为什么名将数量骤减?后世说书人有人甚至发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感慨。这其实是对真实历史的误判。魏蜀吴通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军事实力都达到巅峰,军队数量急剧上涨,大规模军团作战也成为了常规交战的手法。三国时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是什么?竟然是曹魏的一场叛乱,也就是淮南三叛的诸葛诞之乱,司马昭出动 26万中央军平叛,诸葛诞15万军队,东吴孙綝也派出3万军队应援,共计有45万人参加战斗,远远超过赤壁之战的25万和官渡之战15万,而后两场战争的名气,却远远超过前者。大规模的集团军作战,都是几万十几万人的对阵,需要密切配合和整体性,不会过分强调个人的能力,反而对实力突出、个性强烈的武将具有天然的排斥性,因此有名的武将急剧减少。很多大战的主将甚至是文官来担任,后期搞大兵团作战的诸葛亮、司马懿在西线打的难舍难分,平定诸葛诞也是司马昭亲自带队,可见当时武将的地位已经不是非常重要。

新的集团作战让武将在战场上黯然失色,而在朝廷中,也设计了一套繁杂、死板的选官标准,是当时豪族颍川陈氏的掌门人陈群提出,被魏文帝曹丕所采纳的九品官人法,这套制度要求你首先要有好的出身,如果不跟世家大族沾亲带故,就不可能步入仕途了。即使符合了第一条,也要有好的才学和品行,才能被按九个等级进行一个评定,然后进一步入仕为官。这套严苛的制度施行后,秦汉按军功授予爵位的制度被淡化甚至废除,随着玄学的兴起,尚武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也就造成了三国群英璀璨的星光后,只剩下玩弄宫廷诡计的黯淡时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