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六陵的前世今 (一)1131年~1368年

宋六陵位于绍兴城东12公里的宝山(今属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占地2.25平方公里。宋六陵北依莲雾山(后称攒宫山),东邻青龙山,西傍五虎岭,南有紫云山。紫云山相对低矮,莲雾山相对高大,青龙山蜿蜒,五虎岭呈匍匐状,恰好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好风水,是典型的形法派风水宝地。地势东南略低,西北稍高,诸山环峙,形似一个精致的聚宝盆,周边林木青葱茂盛,新妇尖与街河遥相呼应,山水兼备,构成了古代风水理论的最佳格局。
1130年,建炎四年,宋高宗趙构定都越州,升越州为绍兴府,以卧龙山州治为行在。1131年,绍兴元年,元祐太后孟氏(哲宗皇后)驾崩于卧龙山皇宫。奉太后遗诰就近择地攒殡, 因宝山形势天设,吉气丰盈,遂以攒宫为名葬于宝山南麓,方百步,此为绍兴攒宫之始。1142年,绍兴十二年,迎徽宗灵柩葬于宝山,为永祐陵。后南宋历代皇帝崩殂和皇后去世,都攒殡于此。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宁宗永茂陵三陵并列。其南为光宗永崇陵、其北为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绍陵。其实有“七帝”“七后”陵,因安葬南宋六个皇帝世称“宋六陵”。另外宗室贵族、王公重臣陪葬墓亦甚多(巩义北宋皇陵有陪葬墓千余座),形成了庞大的陵墓群,成为江南最大的皇家陵区。


宋六陵建造初衷是临时安置,待收复北方失地后,要归葬永安宋陵(在今河南巩义)。时局推移,归葬无望,继续攒葬宝山,皇陵的建筑大致沿袭北宋的规制,虽没有安排陵台、乳台、石像生,神门,但有上宫、下宫、享殿等。随着陵寝数量的增加,陵区扩大了,内外禁山达三千多亩。满山松树,郁郁葱葱,肃穆幽深,初具皇家建筑规模,气势非凡。陵区设守陵使、都监、巡检、卫卒百多人。
1275年,德祐元年,宋度宗灵柩入葬陵区,为永绍陵。可叹的是第二年元蒙攻占临安、绍兴,宋度宗是最后一位入陵的皇帝。当年皇家朝官宫人车马往绍兴攒宫朝陵的那种皇家祭祀排场很大,均按皇室祭陵礼仪进行。

1276年,元蒙军队占领以后曾“张示上榜,禁约诸人,不得侵损宋室山陵”。宋六陵守陵者仍住在陵区的陵卫署。
1285年,元至元二十二年,元朝佛教江南总统杨琏真伽怙恩横肆穷骄极淫,勾结丞相桑哥,盗掘宋六陵并陪葬墓,得珍宝无数。南宋陵园,毁于一旦。更可恶的是杨琏真伽将宋陵帝王遗骼杂以牛马枯骨,埋于杭州凤凰山南宋故宫,并建“镇南塔”于其上。宋遗民悲切,不忍仰视。所幸塔下遗骨早被调包。原来盗陵事发后,唐珏、林景熙等义士用计以他骨换取散落的帝骸,每陵一函,密葬于山阴兰亭天章寺,又于宋常朝殿掘得冬青树,植于所函土堆上以为记。因理宗顶骨硕大,如换取恐泄露,被i用为饮器。直至杨琏真伽败后,始渐为世人所知。元朝及杨贼对宋六陵的破坏的毁灭性的。
(二)1368年~1949年

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朝立国伊始,明太祖朱元璋一度对南宋六陵进行部分整修,并垒封土、立陵碑、植封树、建理宗顶骨碑及碑亭等,陵园才有所恢复。1376年,洪武九年,明太祖诏令陵区五百步之内禁人樵采设陵户,有司督近陵之人看守。每三年一传制,遣使赍香帛致祭于孝理二陵,朝廷官祭浙江祭两处:禹陵和宋陵。主祭一般由绍兴知府担任,山阴、会稽知县陪祭。明朝后期,因官山无守者,乃割禁山之一半为民业,令居民守之,自此,绍兴华舍赵氏开始管理宋六陵。明朝官方管理逐步转为民间管理为主了。但是明朝对南宋六陵的恢复修缮功绩不小,在陵园的守护管理和祭陵典制上也有贡献。

1644年,明亡清立,清朝对历代帝王陵的管理祭祀仍以延续。1729年,雍正七年,钦奉上渝,令该地方官钦遵,于宋高宗以下六陵,加意防护,春秋致祭。宋陵添设陵户每月给食银,祭祀给祭银,说明当时清庭对宋六陵的“国管”尚未终止。但清中后期宋六陵的维修和管理主要由绍兴华舍赵氏一族负责,因为华舍赵氏当时为绍兴较大的宋裔聚居族群。
宋六陵产业在明朝后期已为绍兴华舍趙氏所有,有山三千六百七十七亩,田三百四十八亩,且免交租税。华舍赵氏家谱中记有:“窃惟攒宫六陵,我趙氏祖宋代之陵寝也。自有明春秋享祀,陵山悉以蠲租。至本朝仰沐皇恩,永远勿替。”“华舍趙氏为宋室嫡裔,食毛践土,二百数十年矣。宋代六陵载在祀典,馀山沿有明旧制,豁粮恩泽,至优极渥”。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时局动荡,疏于维修管护,宋六陵地面建筑开始衰落,民国军阀混战,孙传芳部队曾在宋六陵挖战壕损坏陵园,华舍赵氏族人在任湖南督军赵恒惕的帮助下阻止这破坏行动。赵恒惕曾带一警卫连回华舍省亲,特调三条大船前往宋六陵祭祖,面对衰败的陵园,赵恒惕在宋高宗陵前长跪不起,痛哭流涕,虽为督军,远在他乡,无力保护,愧对列祖列宗。赵恒惕还书《旋源衍庆》匾送华舍赵氏。
1939年,日寇入侵,将宋六陵神道两旁的树木砍伐一空,用于修造工事,还纵火烧了双义祠、郭太尉庙,日伪军的一些贼兵到陵区进行盗掘,对地宫造成了不少破坏。

1940年代,尽管绍兴华舍赵氏族人对宋六陵尽力守护,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宋六陵逐步走向荒凉和衰败。四十年代末只有孝宗陵、理宗陵的享殿三间尚存,其余仅存墓冢、墓碑、祭桌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