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杂志还有前途吗?它的创办和操作要点是什么?

外出吃饭间隙随手拿起一本当地出版的杂志,杂志名称就不说了,大家可以联想,诸如《浙商》、《苏商》、《蜀商》、《徽商》等,类似于此,只不过小地方因为经济发达,就也为当地商人冠上了“某商”的称号,物质丰富了,总要追求点精神层面的东西。
杂志拿起来翻阅了目录,就直接放下,基本全为旧闻,有类似官方发布的意味,相当于一本旧闻杂志。同时随手翻阅了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主管单位为当地官方的相关部门,主办单位也都是当地知名的企业。按说这阵容算是不弱,可是这杂志,倒让我有了为杂志而杂志的意味,敛财的能力和杂志的内容有点名不符实。
此前入手过一本书《旧闻记者》的影印版书籍,作者为钱刚,虽则是旧闻,却也在旧闻中读出了新观点,有两相对照的意思,算为难得的好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只是这杂志,怎么看也像官方的微信公众号,毫无新意,甚至还不如官方的微信公众号,毕竟人家的时效性更强。所以本次,简单探讨杂志的运营管理内容,当然,我不是专业做杂志的,如果有过类似的经历,也是大学毕业的第一家公司,可能初生牛犊有幸做过杂志的执行总编。时隔多年,再拿起本地出版的杂志,仍有停留在15年前的味道,甚至是形似神不似,学会了敛财却没有学会对内容追求上的精进。
一、杂志业还有前途吗?杂志和报纸、自媒体的区别在哪里?

杂志作为媒介的一种旧有形式,能存在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也有其生存之道。直到今天仍然有大批的杂志存在,不能说活得特别滋润,至少生存没太大毛病。
也有人说,中国人不读书,线下不了解,诸位可以去线上随便搜索一家书店,哪家的生意又差过?似乎没有吧,而这里面,除了热捧热炒的书籍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长尾书籍,在所有的长尾书籍中,旧杂志则是长期占据线上书店营收的很大一部分。我就是一个常买旧杂志的人,无它,新杂志价格高,其二,优秀的杂志,即便是旧杂志依旧有值得一读的内容和探究的新观点,当然,我入手的也都是商业类杂志,甚至是文艺小说月刊等杂志,我不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杂志的精华流失掉,甚至是,站在今年看去年的内容,对杂志内容中所表达的观点,更有感触。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你会发现,杂志仍然有价值也仍然有前途,只不过今天的杂志社都在收缩战略,没有辉煌及顶峰时期的快速扩张。毕竟,我们今天的媒体业太发达了,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还有自媒体业。尤其是移动时代的碎片化媒体信息流,你关心什么便会阅读到什么?
报纸的特点在于,让新闻可以隔天发布,相较于月刊、周刊和双月刊和季刊的杂志而言,时效性会更快一些;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业和自媒体业比报纸时效性更快,正在发生的便会同步传播,这一点,新媒体业和自媒体业有比报纸的时效性更快。只不过传统的报纸依然有存活的空间,报纸会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对当下正在发生的大事进行过滤,既有价值观也有引导性,让报纸自身的媒体属性更有权威性质,而自媒体业即便再发达,其权威性质依然在主流价值观层面作为媒体的附属和参考。
正如我在以上的分析中所言,杂志在时效性上面无法与报纸、新媒体和自媒体等相提并论,但有一点,也是报纸和新媒体自媒体无法比拟的,杂志虽然不报道新闻,但它更有深度和广度,几十页乃至专题的采用,从各个维度去评价新闻和事物本身让其更有可看性。
总体而言,杂志依然是有前途的,正如现在的微信公众号,如果说今日头条等是报纸属性,那么微信公众号既有报纸属性更有杂志属性。人们不仅需要即时性的新闻阅读,也有深度阅读的需求,当需求存在,杂志产品就一样会存在。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快餐店就是报纸,可是不妨碍酒楼这本杂志开门做生意,各有各的客户需求。
二、好杂志的基本属性:有观点,有态度,有深度

正如上面所言,杂志在时效性上无法比拟报纸、新媒体和自媒体业,但在深度上因为版面设置往往又可以实现大张大合,为深度提供了必需的版面。
《万古云霄》的作者陈之藩在他《胜读十年书》中记录了几个教授的言论,其中一个是这么说的:“没有见解的书,最好写在厕所的墙上,或是三一学院的黑板上”。一本杂志同样如此,本来就在时效性上打了折扣,如果在见解上再打折扣,杂志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产品,当你的产品可有可无,就意味着离死不远了。
至于有观点有态度有深度,这些词语我已经不想在深究,但可以套用一句早年大家写博客和做SEO的感悟:内容为王。观点、态度和深度,都是为内容服务,都是为了让内容更具竞争性和可看性。如果再举例子,我想曾经的爆火的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的口号很值得杂志们借鉴:有种有趣有料。
早年写过一个跟“专栏”相关的话题,我说,专栏就是人们认识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如果专栏都不能陈述事实提供独到观点,那么专栏就是为文字而文字就失去了专栏的意义。
在今天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果一本杂志没有做到内容为王,那么很容易流于杂志的形式,变成一本有形无神的产品,进而被市场所淘汰。
三、杂志运营的两大关键词:内容和发行,同样内容为王

用今天做项目和做运营的话来讲,杂志运营的两大关键词,一在内容二在发行。内容就是文章本身和杂志本身的定位是否明晰,是否让读者能通过阅读学习到新东西,新观点,启迪到新思路。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内容才有高发行。而好内容往往有与好的主题策划有关,什么是当下的人们关注的内容,当下的热点是什么,是否与读者息息相关,都是杂志在出版之处就设想好的。诸如我们常见的较为优秀的杂志,每期基本都有一个选题会,落到实际操作中,就有了多样的专题,围绕某一个话题,去采访一堆有思想有见解的人,通过采访者对行业的观察,操作和领悟,给出自己的看法,杂志记者和编辑只是通过文字将这些内容代为转述给读者。
内容看似简单,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最难,这一点做过杂志的肯定更为清楚,拖稿的,催稿的,这种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不过相比十多年前,今天的杂志媒体人们有了更多选择,毕竟媒体业更为发达,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合适和靠谱的人,比如邀写专栏一类的活。
发行就如我们运营当中经常谈到的流量,内容不行,自然没人阅读,更没人购买。但凡媒体,都与流量有关,传统媒体在乎发行量,收视率,新媒体在乎阅读评价转发量,我们均可视为发行量,发行量越大,意味着媒体的受众越多,影响力自然越大,直接导致后来的媒体收益越高。
对于发行量,传统的媒体人,尤其是商业性的媒体人,各有各的门道,比如商业性媒体杂志的发行量,尤其是DM杂志将发行量故事讲得更为精彩,凡是能进入的场所和场合,都有类似的杂志在展示和被顾客带走。我记得曾经在重庆坐轻轨,进站的时候,外面都有一份当地的报纸存在,顾客随意取用,但就是那么一份小报,我也会随着带着在车厢里阅读。而重庆轻轨这个发行渠道,就是一个发行故事,如果数量可观的话,这个故事会更有吸引力。
举个例子,现在大家熟悉的《读者》杂志,在中国杂志界曾经创出了很多个第一。《读者》杂志创办之处,限于发行量影响力小的因素,当时的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曹克己来自陕西“个头不高,是个头发稀疏,待人平和的胖子”,但很有文化素养,也有干劲,决定进行改革,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杂志,于是把这事交给37岁的胡亚权和36岁的郑元绪,这两个人就琢磨了,后来决定照抄美国的《读者文摘》。杂志出版了,准备发行3万本,可是新华书店一开始不想要,好说歹说,新华书店答应代售1.5万本。为了不浪费,剩下的1.5万本,出版社自费邮寄给了全国的省市大学和县级以上的文化馆。1995年,《读者》突破四百万发行大关,成了“王者荣耀”。1997年,胡亚权又玩了个新花样,为了打开中学生群体市场,准备向全国所有的特级教师赠阅一年《读者》杂志,最终在1997年的教师节前,老师们收到了这份杂志,封面上特意标注:赠给特级教师。完成这件事,杂志社只用了30万元,但回报却远超想象,学生的订阅量提高了五分之一,受影响最大的也是学生群体。在发行量上,也为了更好的顾客体验,在没有“三通一达”的情况下,《读者》杂志还采用了分印模式,也即,不在兰州印刷,部分印刷业务外移,比如广东,湖北等地,这就进一步缩短了杂志送到顾客手中的时间。

四、地域性杂志的操作要点是什么?


地域性杂志虽则是地域性的,也是服务于地方的,但不见得杂志就一定是以地方为主。而是对照产业,对照提升城市竞争力,积极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竞争而创办的杂志,这在我看来至少是创办地域性杂志的基本宗旨,就是我们常说的高举高打。无论杂志内容是在说地方也好全国乃至全球也罢,它最终一定是服务于地方的。

在基本宗旨中,有三句话需要注意:立足地方、着眼地方、高于地方;简单理解下就像早年山西的煤矿生意,煤矿生意好的时候,钱都不是事,凡是参与的,胆子大的都能赚到钱,当突然发现资源枯竭了,再想着去办一些事情,发现就没那么好办了。所以今天的山西默默无闻的挣扎和坚守,就是说,转型这件事,它虽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一定是长期筹划和逐步引导的,而且对于未来既有信心还有敬畏感。有信心和敬畏感,对城市发展来讲,缺一样都不行。

比如义乌这个地方的,杂志中讨论的可以是也可以是疫情后的经济与企业,同时还可能是财经理财。介于是全球小商品市场,也可以在杂志中讨论小商品的研发设计,趋势与思路;政府想着转型,也可以讨论城市转型相关话题,诸如北下朱火热的网红直播现象?是否有乱象,是否有值得注意和思考的地方,此外,可以顺带着思考讨论直播带货,短期以及中长期对城市产业的利好与弊端,凡此种种,会让杂志在内容方面既接地气还有高度。能通过自媒体和报纸,电视得到的信息,你就不要寄希望人们花20块钱去订阅一本杂志,通过杂志来了解这个世界,更别梦想有着超大发行量,内容无价值、没有发行量,最终的结局就是没有广告价值。

同样,正如我前面说专栏,一本地域性杂志本质上也是“专栏”,也是一扇了解本地和外地的窗户,既能看到本地,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通过一本地域性杂志,能清楚的看到当地的文化,产业,思想和思维的高度,当你只停留在官样通告中,你就发现,你仅仅就是个敛财的工具,更别说发行量了。

如果换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到杂志的价值,我想与我的入手杂志的习惯有相似之处。即便一本旧杂志,如果折价处理,以书籍流通的形式被人买走,还是无人问津进而流向废品收购站,就是杂志内容价值的体现,好杂志,都会被人买走,收藏,并放置在书架上。垃圾杂志,都进了废品收购站和垃圾桶。如果你是杂志的创办者,对照一下,看看你的杂志最终都流向了哪里?

作者新书《运营元素》纸质版目前仅剩少量,从即日起《运营元素》电子版也将销售。纸质版书籍定价:98元,电子版书籍定价:9.9元。有需要的可与作者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