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懒”诗人,一辈子仅留下2首诗,其中一首是他名扬后世

诗人是描绘心灵的画家。——迪斯雷利

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杰作,每个人自小便于不同的诗歌打交道。从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到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自小便接触了不少的诗歌和各种诗人的故事。有一句诗可能有不少人听到过,那就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并且知道这两句诗来自《春江花月夜》。可你知道写出这首诗的诗人他挺“懒”的,一辈子仅留下了两首诗,而这一首《春江花月夜》使他名扬后世,成为很多人的诗中白月光。

他就是张若虚,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曾任兖州兵曹。历史上对于他的事迹记载的很少,只能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窥见一点点痕迹。是的,从他人的传记里,我们才能了解到原来还有他这般的人,可哪怕是在《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对他的记载也不过寥寥几笔。但即使这样,也依旧不影响他凭借着这一首《春江花月夜》扬名京城。他的《春江花月夜》,洗净了宫体诗的浓妆艳抹,清丽自然,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又富有哲理人生感悟。这也难怪在唐代那诗人辈出的时代里,这一首《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而他本人与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张旭和包融三人,被时人并称为“吴中四士”。

这样一个富有才华的人,为什么有关他的记载这么少,历史上真的没有有关他的记载吗?正史没有记载,那有关唐代的杂记,唐人选唐诗都没有吗?经过许多的专家仔细搜罗,研究,在现存的散落于世间的十余种唐诗集以及唐代的小说杂记里,始终没有找到有关张若虚以及张若虚其他的诗作的任何有关记载。而他,似乎被历史埋没一般,从唐代一直到元代,少有人将他的诗作于诗集之中,很少得到世人的重视,是因为他的其余的诗都平平无奇吗?还是他本就只写了这两首诗,这一切我们如今都都无法得知。只能靠在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的仅收录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只能靠《旧唐书》中有关贺知章的传记里,看见这位诗人的风采。

尽管一度被埋没,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在明清的时候,徐增的《御制全唐诗》,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抄》等有关唐诗的重要读本里,都有张若虚和他的《春江湖月夜》的痕迹,其中还附上了他们各自对诗的看法与见解。而如今依旧有不少人喜欢张若虚的诗句,他们喜欢诗中蕴含的哲理,喜欢将诗情、画意、自然以及人生哲理都完美融合的《春江花月夜》,喜欢这与众不同的清奇秀美的画风,喜欢它带来的别样的令人惊艳的新奇体会,更为那一首诗深深打动,久久不能忘怀。更有当代两位著名学者章培恒和骆玉明对其称赞:“这是一种对生活和对世界所作出的明净单纯,而又充满欣喜和渴慕之情的观照,使全诗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

《春江花月夜》,一首诗人以自己的心绪和思念为笔,营造一个缥缈于高远之中的意境,吸引着人走进那般的世界,语言清新优美,词采华赡而不失之繁缛,趣远情深而又鲜明如画,将真切的生命融入诗中。将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浓的情思,空明的诗镜构造出一首动人,引人入胜的绝妙诗歌。让人读后有所感悟,感慨万千,宛如深入其中。而另一首不怎么为人所知的《代答闺梦还》,全诗艳丽工整,欲出宫体之篱,似启李温之风。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情色彩的失去来抒情,别具一格的人物心理描写方式。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却都是在抒写心境。犹如一个迷宫弯弯绕绕,令人忍不住的去探寻,趣味层层叠叠,别有一番风味。

可惜的是,张若虚流传于世的只有这两首而已,余下的诗都散失在漫长的岁月之中。对此,我们是该庆幸张若虚凭借着《春江花月夜》这一首“孤偏盖全唐”的绝世奇诗,终于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还是该悲哀,他只留下了两首诗,一首是广为人知的《春江花月夜》,还有一首人仍不怎么被人所知的《代答闺梦还》。如果问题抛给张若虚可能他会洒脱的说有一首诗名动天下足以,抑或是无奈的叹一声说自己终其一生也就只能也出一首“孤偏盖全唐”《春江花月夜》呢?

也许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好诗人,因为一首好诗终没有被世俗忘却,没有被埋没在历史的慢慢长河之中。而我们能借着这样一抹清丽秀美的绝色,逃脱一下纷扰的世俗,沉醉其中。纾解在现代生活中的疲惫,抚平为生活所累的心。

媒体来源:海天一色的厨房1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