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国画题跋走向衰落

当代国画,作为国画要素之一的题跋被忽视,走向衰微。题跋好的作品犹如凤毛麟角,书法不佳、文词:不通、滥题烂题乱题者多如牛毛,只落穷款、了无余味的更是比比皆是。而所谓“大师”“名家”辈出,所谓“创新”之作叠出,同样这些"大师"题跋也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寡淡无味。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纵观画史,早期之画没有题跋,北宋多穷款,并且多藏于树石不易看到之处,完整的题跋始于北宋的文人画家,如苏轼、文同、米芾。此后,画家在作品上不仅题款,且加跋诗,使诗、书、画三者之美巧妙结合,相互生发,画面更富形式美感,逐渐形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故清方薫谓“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题跋不仅可以补充画面的构图布局,亦可写出画家的画外之意,与绘画内容相互补足、相得益彰,成为一幅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常是表达作品的创作动机、意趣、环境等等,抒发作者情感,阐述或发挥画意。历代在画面上落长款的名家中不乏高手,他们不仅文采书艺俱佳。米芾、黄公望、倪云林、黄其昌、徐渭、郑板桥举不胜举,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也都善于撰题长款。
宋 赵佶 芙蓉锦鸡图 81.5×53.6cm 绢本
固然有无题跋 ,应因画而异,比如《江山如此多娇》,但终是个案。但我们不能据此为一些画家回避题跋作为借口!当代一些借鉴西方现代构成观念的绘画,特别是体现在工笔画中,大都题穷款,但我们更不能据此去排斥题跋!甚至有些画家找出借口说题跋会让绘画成为文学的附庸品!
是否需要题跋?题长短跋或穷款?当然是视作品而定。但题跋衰微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宋 苏轼 潇湘竹石图(局部) 绢本墨笔 28x105.6cm 中国美术馆藏
1:作品题跋,题的是人生境界,画家必须有深厚的文艺修养和人生阅历。而当代许多画家,一不读书,二不游历,囿于画室,闭门画钱,怎有能力产生好跋?
2:书法基础差。中国画的审美,首先强调用笔,缺少书法基础,最终也难以企攀高峰!当代岭南画家中,能书者有几人?恐怕只有杨之光、尚涛等极个别的尚能过关,所以,许多画家干脆少题或不题!当然,有些画家很有悟性,知自我书法之不足,而找出一种适合自我性格、与自我画风相契的"字体"来题跋,林丰俗、张彦等,当属此类。
董其昌《婉娈草堂图》
3:绘画的制作性以及密而满画法的流行。这一类作品,制作性强,一般构图比较饱满,特别是工笔画领域。如果较长的题跋,文字的书协性很难与绘画的制作性保持艺术风格上的协调,还有,如果加上过多的文字,会过于密塞,难以透气。周彦生的工笔画是最明显的例子。最为严重的是,岭南当代一批年轻工笔画家,更加强调画面的制作性,国画变成了工艺美术品,题跋显得更没有必要。
4:新水墨的出现,为一些当代画家回避书法以及绘画题跋问题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再难用传统的要求来衡量它去界定它,因为它的画法、构图吸收了外来的东西,与我国传统的题款题跋格格不入,反而不宜题款。
倪瓒  虞山林壑图
5:不少画家目光短浅、修养浅薄,虽然有的技法炉火纯青,却不懂中国画的精神内涵,从而认为题跋可以提高作品文人气息,便故弄玄虚、胡题乱跋,反使作品格调更低,更添俗气!也让世人对题跋产生了不良认识!丧失了题跋的真正意义。
6:美术教育对文学的忽视。现在美术学院的国画教学中,老师将重点放在教育学生掌握绘画技法、关注现实上,强调作品注重心灵的感受、境界的表达、形象的塑造,而认为大到文学,小致题跋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元 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
7:画家对自己作品的史学意思的认识的缺失。传世艺术品,最重要的意义首先在于作品的文献性,也就是史学价值,要么是作品表现内容体现出来,要么是题跋体现出来。许多画家往往注重画面的表现,而忽视的题跋的记录性,认为题跋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中国画是一种综合的、丰富的、注重表意的艺术,题跋是与画面相辅相成的重要部分,也反映了一位画家的综合素养。画家,请别忽视题跋!

陈洪绶、胡华鬘梅竹山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