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定亚医案(2则)案一: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治疗紫癜
3.房定亚医案(2则)
案一: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治疗紫癜
过敏性紫癜血热伤络、气虚夹瘀之紫癜,以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收效。
个人信息:孙某,女,43岁。医案编号:1028H0021。
初诊日期:2011年1月30日。
主诉:间断双下肢紫癜,伴血尿蛋白尿32年,加重2周。
现病史:患者于12岁时出现过敏性紫癜,紫癜肾,间断双下肢紫癜,伴血尿蛋白尿。曾于外院就诊,口服醋酸泼尼松及来氟米特治疗,症状一度改善,遂停服西药。先后2次因外感复发,均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后好转。2周前再次外感,紫癜症状第3次反复。
刻下症:双踝周围紫癜皮疹刺痒,伴尿潜血++++,RBC28.8/HP,自觉疲乏,下肢乏力,咽喉不利,平素容易外感,饮食可,大便调,夜眠可。
检查:舌黯红,苔白,脉细弱。双踝周围紫癜皮疹压之不退色。实验室检查:2011年1月30日,尿潜血++++。RBC28.8/HP。
中医诊断:紫癜,属血热伤络,气虚夹瘀。
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紫癜肾。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活血。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麻黄5g,连翘10g,赤小豆30g,黄芩10g,桑白皮15g,生黄芪30g,防风10g,茯苓15g,白术10g,赤芍10g,紫草12g,仙鹤草15g。7剂,口服,日1剂,分2次服。中成药:鼻咽清毒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调摄护理:防止外感。
二诊(2011年2月20日):抄方多次,双踝皮肤仍有紫斑,刺痒,无新发紫癜,未复查小便。乏力减轻,自觉咽部较前畅快,无咽痛无咳嗽。查体:双踝皮肤仍有紫斑。舌黯,苔白,脉细弱。治法:清热解毒,活血祛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三两三加减。麻黄5g,连翘12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生黄芪30g,金银花30g,当归30g,生甘草10g,土茯苓30g,黄芩10g,黄柏10g。14剂,口服,日1剂,分2次服。中成药:祛风解毒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口服。
三诊(2011年3月20日):抄方多次,病情稳定,验尿蛋白阴性,潜血阴性,尿胆原弱阳性。咽不痛,脚踝仍有黯斑,刺痒,慢性湿疹样改变。查体:双踝皮肤仍有黯斑。舌黯,苔薄黄,脉细。实验室检查:2011年3月20日尿常规:尿潜血阴性。治疗有效。咽部不痛,上焦风热之邪已去,踝部痒疹,为湿瘀互结,气虚络脉不畅之证。治法:益气清热,活血祛湿。处方:三两三合首乌蒺藜散加减。金银花30g,当归30g,生甘草10g,土茯苓30g,黄芩10g,黄柏10g,紫草12g,制首乌10g,蒺藜10g,车前草20g,马齿苋20g,生黄芪30g。7剂,口服,日1剂,分2次服。
按: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血管炎,房师认为本病是由于人体禀赋异常,免疫系统失调,风、热、湿等毒邪侵袭人体,浸淫血络,以致迫血妄行,外溢肌肤,内迫胃肠,甚则及肾,故有下肢皮肤紫癜、腹痛频作,甚则便血、尿血,同时,离经之血便为瘀,久病入络,瘀血痹阻,可伴发关节疼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房师治疗过敏性紫癜、紫癜肾的常用方剂。该方出自《伤寒论》,由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桑白皮,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既可散外邪又可内清湿热,房师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麻黄、连翘、桑白皮等均有显著的脱敏作用,连翘还可改善血管通透性,对于过敏性紫癜皮肤表现者正为适用,如血分热毒炽盛,可加生地、紫草、丹皮、白茅根等凉血活血药,或合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同时方中麻黄、杏仁一宣一降,开阖肺气,与连翘利咽解毒相伍,可治疗慢性呼吸道感染灶,清除本病重要的诱因,即“宿根”。此外,赤小豆解毒利湿,引药入里,使全方不但治疗在表之血络受损所致的皮肤紫癜、紫斑,而且可以治疗在里之肾络受损所致的肉眼及镜下血尿,对皮肤疮疡、湿毒内陷所致的肾炎蛋白尿、管型也有治疗作用,如兼面部浮肿、下肢浮肿、恶风等症,可合越婢加术汤治疗。
一诊时使用鼻咽清毒颗粒由野菊花、苍耳子、重楼、两面针、夏枯草、龙胆、党参等药物组成,功能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用于热毒蕴结鼻咽所致的鼻咽肿痛以及鼻咽部慢性炎症,可以解除咽部感染灶。
二诊时使用祛风解毒颗粒由土茯苓30g,金银花、蒲公英各15g,白鲜皮、泽泻各12g,防风、蝉蜕、地肤子、丹参、芍药、甘草各10g组成,有疏风活血,解毒祛瘀作用,对风热毒邪浸淫于肌肤所致急慢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紫癜等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整理:唐今扬 审阅:房定亚)
案二:清热解毒、凉血护脉治疗斑疹
系统性红斑狼疮热毒内蕴、热伤络脉之斑疹,以清热解毒、凉血护脉收效。
个人信息:石某,女,23岁。医案编号:1028H0027。
初诊日期:2012年2月29日。
主诉:多关节疼痛伴面部手足斑疹1月余,白细胞减少,咽痛咳嗽2周。
现病史:患者于2011年12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关节疼痛,累及双手近端指间、远端指间关节、双腕、双膝、双足指间关节,未予重视。2012年1月受凉后感冒,发热,最高体温39℃,服用白加黑及阿莫西林,感冒好转后仍有咳嗽咳痰,并逐渐出现快步气喘。2012 年1月2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散在红色斑疹,甲周红斑,伴瘙痒,并逐渐出现面颊、鼻翼两侧红色斑疹,手足发凉,遇冷则皮肤红斑明显。2012年2月1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出血,外院检查:血常规WBC3.2×109/L↓,Hb104g/L↓,PLT115×109/L,行骨穿,提示:增生尚可,粒系各阶段比例形态大致正常。复查血常规三系减少:WBC2.1×109/L↓,Hb103g/L↓,PLT92×109/L↓,RF(+)25IU/ml,予益肾生血片口服。患者因多关节疼痛及颜面、手足斑疹无明显缓解,伴自觉低热,咳嗽咳痰,赴我院门诊检查:WBC3.3×109/L↓,Hb98g/L↓,PLT104×109/L,胸片、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刻下症:多关节疼痛,累及双手近端指间、远端指间关节、双腕、双膝关节,左手第4近端指间关节肿痛,伴面颊部、鼻翼两侧蝶形红斑,色黯红,手指、脚趾可见散在红色皮疹,手足掌面和甲周红斑,无雷诺现象、恶寒发热、口腔溃疡、光过敏,咽痛,时有咳嗽咳痰,痰少色白,无喘息,时有乏力,纳可,偶有反酸,寐安,小便调,大便欠畅。
检查:舌黯红,苔黄腻,脉细滑。体格检查:左手第4近端指间关节肿胀,面颊部、鼻翼两侧蝶形红斑,色黯红,手指、脚趾可见散在红色皮疹,手足掌面和甲周红斑,手足肤温低,遇冷则皮肤红斑明显。
中医诊断:斑疹,属热毒内蕴、热伤络脉。
西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支气管炎。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护脉。
处方: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30g,生地20g,丹皮10g,赤芍15g,玄参15g,生石膏40g,百合30g,知母10g,黄芩10g,生甘草10g,金银花20g,白茅根20g。5剂,水煎400ml分2次早晚温服,日1剂。调摄护理: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避免光照,禁食海鲜发物。
二诊(2012年3月5日):患者面颊部、鼻翼两侧蝶形红斑较前减轻,色黯红,手指、脚趾散在红色皮疹减少,手足掌面和甲周红斑较前减轻。舌黯红,苔薄黄腻,脉细滑。2012年3 月2日检查回报:ANA阳性1:320,Sm强阳性,ds-DNA强阳性,NUC强阳性。中药继续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为法,犀角地黄汤加减,上方去水牛角,加升麻10g、大青叶10g加强清热解毒,加竹茹10g、芦根30g加强化痰清热。5剂,水煎400ml分2次早晚温服,每日1剂。
按:本案是房师运用清热解毒、凉血护脉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皮肤血管炎的病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双手散在红色斑疹,甲周红斑,面颊、鼻翼两侧红色斑疹等皮肤血管炎为特点。房师指出,随着现代医学快速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传统的宏观辨证与现代的微观辨证相结合更能够抓住疾病的“本质”,增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临床疗效。本患者面颊及鼻翼蝶形红斑,甲周红斑,手足发凉,遇冷则皮肤红斑明显,从中医传统辨证分析,本应属于寒证,因寒主收引,血得寒则凝,治疗当“寒者温之”,予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用附子、桂枝之类;而从微观辨证看,SLE的皮肤血管炎在组织病理上通常表现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血管壁上由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以及纤维蛋白样变性形成特征性的“狼疮性血管炎”。《内经》曰“阳络伤则血外溢”、《金匮要略》中记载“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因此,房师强调,毒邪致病,热毒伤络,热迫血行,络脉受损,为SLE伴皮肤血管炎的中医病机特点,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护脉,予犀角地黄汤加减。
犀角地黄汤由犀角、生地、芍药、丹皮四味中药组成(临床多用水牛角代替犀角)。本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功效。主治热毒深陷之耗血、动血证。本方中水牛角苦咸寒为君药,归经心肝,清心肝而解热毒,且寒而不遏,直入血分而凉血;生地为臣,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原方白芍以为赤芍,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效,与白芍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加生石膏加强清热泻火,助水牛角、玄参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有学者报道,犀角地黄汤中犀角(水牛角)对血管有先短暂收缩而后持续扩张的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有解毒、抗炎、抗感染等作。生地、丹皮、芍药有抗Ⅳ型变态反应作用及较明确的类激素样作用,可以改善微循环,以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减轻炎症渗出,改善血管通透性。同时,房师选择玄参、知母,认为二者既能滋阴清热、泻火解毒,又能够对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体现了其辨证辨病论治相结合的诊疗思想。
(整理:王鑫 审阅:房定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