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发动统一战争,如果赵国联合楚国,能阻止秦国的对外扩张吗?
相关推荐
-
精读系列之第四篇:秦国崛起和秦朝的建立
一.秦国崛起 倘若魏国继续执行魏文侯的政策,压迫秦国边境,进而占领拥有关中平原,或许历史将被改写.但魏国的继任者们却没能继承开国君主的雄才大略.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魏惠王立刻把中心放到了东方,开始和 ...
-
楚国的朝堂赵国的王,秦的突破之路在何方(秦如何并天下七)
上文提到,楚国与宣太后大肆杀戮宗室与魏系外戚,用楚人来填补亏空.秦昭襄王由赵武灵王拥立,在宗室等固有势力不可依靠之时,只能依靠赵国来度过难关,形成了新的格局,楚国的朝堂赵国的王. 一.垂沙之战 楚国控 ...
-
论忽悠水平,谁能比得过苏秦?让六国国君纷纷交出相印
现在我们说忽悠,很多人就会想到赵本山的小品<卖拐>,里头赵本山把范伟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其实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之中,涌现过很多很多的大忽悠,比如说烛之武忽悠一下秦穆公,结果秦国军队就撤退了: ...
-
战国“第八雄”中山国,因何成赵国胡服骑射后,第一个祭刀对象!
咱们都知道战国七雄,但实际上同时代还有许多不入流的小国家,只因主导局势的就那么七个,所以史书上对这些小国的记载,便不怎么多了. 比如中山国,虽然人少地盘小,但却凭借一支强悍的军队,盘踞在太行山脚下的滹 ...
-
战国老伙计们相爱相杀数百年,最后成败得失转头空!
战国七雄之间的盛衰兴亡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呢?战国之中一开始最牛X的应该是赵国,春秋第一强国晋国被赵.魏.韩三国瓜分之后,魏想联合赵伐韩,赵说韩是兄弟之国不可伐之.韩也想拉拢赵击魏,赵言魏是骨肉之邦 ...
-
秦如何并天下二:魏国之难
上回说了商鞅变法的欺骗性,那么秦没有颠覆性的实力增长,又是如何击败魏国,收回河西的.本篇就来讲述一下,魏国的真实情况. 一.魏国崛起 自从三家灭智分晋之后,魏文侯依靠中军将的身份,取得了在三晋体系的主 ...
-
秦强赵弱,而且两国频繁发生战争,为何秦国把子楚送到赵国当质子
在热播电视剧<大秦赋>中,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嬴异人(后改名为赢子楚)说他在赵国当了8年质子,所谓的质子,其实就是秦国王族中派到敌国当人质的公子,可是当时秦赵两国频繁发生战争,比如长平之战 ...
-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趁机想要灭亡赵国,为何铩羽而归?
邯郸之战又称邯郸保卫战,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 背景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命 ...
-
战国时军事力量最强的赵国,为何率先被秦国所灭,罪魁祸首就是他
小编一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看到你们给我关注评论的时候很高兴与大家见面,请多多指教.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其实跟秦国算是同宗同祖,秦始皇嬴政其实就叫赵政.赵国的军事力量在七国中是首屈一指的,但却率先被擒 ...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长平之战",大家都知道,赵国败于秦国.最后赵国四十万士兵,也被秦国名将白起给屠杀殆尽.可是,按理经过说这样一场决定两国生死的战略决战后,赵国几乎是损失了全国将近八成的士兵,实力大 ...
-
秦赵互为死敌,赵国北击匈奴,秦国却为什么主动出兵相助!
公元前375年,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最终消散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当年晋国以"六卿制度"崛起于春秋时期,然而最终也是因为"六卿制度"而国破家亡,韩赵魏三家最终瓜分了晋 ...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2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长平之战后,秦将白起一战灭赵国长平军45万人的战绩,震惊六国,但随后,秦为灭赵发动的邯郸之战中,赵国又让秦军付出近二十万人的伤亡狠狠打脸了秦国.得知此消息的秦昭王怨恨白起不肯领兵攻打邯郸,他一怒之下派 ...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打败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邯郸之战却在公元前257年,李牧痛扁匈奴大约在公元前245年.也就是说,赵国在长平之战后,获得了3-15年的修复期. 长平之战硝烟未落,"人屠"白起立 ...
-
秦国超长待机王昭襄王,熬死了其他诸侯国15位君主。嬴稷,又称秦昭襄王 。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他作为秦国国君时期,赵国、楚国、韩国和魏国更换了3代国君,齐国更换了4代国君,燕国
读史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秦国超长待机王昭襄王,熬死了其他诸侯国15位君主. 嬴稷,又称秦昭襄王 .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他作为秦国国君时期,赵国.楚国.韩国和魏国更换了3代国君,齐国更 ...
-
赵国为什么会败给秦国?除了国力差距,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也是战国后期仅次于秦的强国.然而也正是由于赵国位居老二的原因,所以长期受到秦的打压,从赵惠文王时期被勒索和氏璧,到赵孝成王时期的秦赵上党之争,无不显露出秦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