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32-存在的意义感或是无意义感
意义感到底从哪来呢?
过去,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是哲学家,是比大众在思想上领先一步的人。加缪就说,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就是一旦意识到人生的无意义之后,是否还要活下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有一本专业著作,叫做《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围绕着四个“生命的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逐一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意义是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
那么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上节课我们说,是人类通过互动交流产生的建构。既然是互动交流,就说明它存在于多个人之间,存在于你和你以外的某个人,或者是某个东西,你们之间以某种方式关联起来。我们把它叫做联结,connection,这样的联结就是意义的来源。
很抽象,是不是?我们先记住这个说法:联结。
联结包括三类。
第一类是最常见的,就是你和具体某个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人可以是你的家人、朋友,以及你觉得很重要的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比如,过去人们常说,我努力工作,是为了让我的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让孩子接受教育,考大学。想到这个我觉得有意义。虽然我上班非常辛苦,每天都要早起,但是我也不觉得很累,我拿到孩子的考试成绩,一百分,啊,我觉得好有价值。我给他买一个很棒的礼物,可能花了我半个月的工资,我接下来只能吃土,但我会感到有意义。这就是人和人的联结,通过把我做的事跟我的家人联系起来,意义就产生了。
我们大部分人的意义感都来自这里,特别是中国人,家族观念很重。你会听到很多人,特别上了年纪的人会说:「我这辈子都是为了孩子而活的」。养大了孩子再养孙子。
他很自豪的,他非常确定这就是人生的目的。他的生活可能很劳累,但他的心很充实。
第二类联结,是与某些事物的联结。围绕这些事物我们可以有很多体验。比如有的人会说:我要为了音乐或者艺术奉献终生。如果他确定能在这里面找到意义感,他也很幸福。一个学科,一门运动,一个艺术品类,甚至往日常了说,我们养的宠物,喵星人汪星人,都有可能成为意义感的来源。有的人喜欢收藏。他花很大的代价去收集各种各样的东西。他可能没有家人,也没有多少亲近的朋友,但是他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会有一种毋庸置疑的满足感。
前两类联结都很具体,第三类联结就比较抽象了,它不是跟某个人,也不是某个东西,而是抽象意义上的,跟某种观念的联结。比如说,「人类」就是这样的一个观念。他到底是谁?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有人说:「我要造福人类」,如果他做的事情能够在他的建构里跟人类的幸福联系起来,他就会很幸福,很笃定。包括我们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子孙后代,或者为了某一些宗教概念上的神明,这都是可以产生联结的。但并不是说,只有很伟大的人才能产生这种联结。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比如说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我们很生气,心想:怎么能这样呢?我要转发这个新闻,谴责这件事。甚至写很长的文章跟别人争论,一分钱的报酬都没有,但是我们心甘情愿花时间精力去争论,为什么?因为我们相信它是对一部分人有意义的。
虽然我们可能都不知道这些人是谁,叫什么名字,我们也不认识。它是头脑中的一个观念。
当然反过来说,如果有一天你不相信这些观念了,你发现并没有具体的人因为你做的事而受益,或者你发现他们跟你想象的不一样,做这些事并不值得。你就会觉得很空虚。
总结起来,跟具体的人,跟某个事物,跟观念之间的联结,是我们意义感的三大来源。
联结是什么呢?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回到我们前面讲过的概念,它是我们头脑当中的一个信念,它是一种被建构出来的关系。所以很多人说,这个东西是虚的。这话也没说错。但同时,虚的东西也可以是存在的,它是被建构出来,大家相信的东西。血缘关系是不是虚的?也是啊,凭什么这个孩子身上有我的基因,我挣的钱就要给他花?我宁可自己不吃饭也要让他吃饱肚子?因为我相信这样是有意义的啊。它同样是一种建构。这是很多人共同相信的一种建构:活下去,生存和繁衍,把基因流传下去,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知道,反正我们相信。
在生存还比较成问题的时代,这几乎是全人类的建构,比较统一的信念。
现在呢,我们说过,生存已经不再是那么唯一的问题了,我们就可以有更多元的建构。
有些事情我觉得没有意义,同时你相信它有意义。没问题,我们就可以有不同的态度。你为了你有联结的那些人或者那些事物,去做这些事,那么我呢?我去找到我的联结。
有的人就说了:为什么呢?为什么获得意义感一定要跟人联结?我自己不可以有意义感吗?
就像上学的时候老师说:你学习是为了别人吗?不是啊,是为了你们自己!
我们好像觉得这样是更高尚的:不要为了谁去做一件事情,就是为了自己。
错了,这句话根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恰恰造成了很多人找不到意义,如果你做这个事情只跟自己有关,这个事情做或者不做,做得好或者不好,你感受不到对别人有任何差别,那就像开头我们说的那个戒烟的男生一样,你做了,你也觉得没有意思。做着做着你就不想做了。
所以,为了好好做一件事情,做得开心,做得来劲,你恰恰需要问自己的是:我是为了谁,或者为了什么,才做这件事的?——在这件事情里,我看到的不是只有我一个人。
阐释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要怎么跟其他人和事建立联结,来获得意义感。 我想教给大家的方法是,在认知上的三个不同转换。
第一个转换,就是建构论。之前我们在讲建构论的时候提到,任何事物都不只有一个真相,它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建构。我为什么现在在讲课。我既可以建构为,我是为了你们而讲的,我希望讲的这些内容对一些人有帮助。我也可以说是为了我的公司而讲的,因为知识付费是我们公司正在开展的一项业务,我也可以说是为了家人而讲的,因为我赚了钱,他们可以消费。我还可以说是为了很多的前辈心理学家,有的是为我的老师而讲的,因为他们有很多很好的思想,我希望帮他们普及给更多人。上面说的这几种可能性,哪一种是对的呢?都可以是对的。
你只有接受这一点,你才有可能在原来没有联结的地方,建立起联结。
我们说过,从前人们不太需要多元的建构,只要一元就可以了,活下去就是意义,没有别的。
但是现在,你发现你已经能活下去了,这个事情好像没有那么难,怎么着都能活下去。你今天做这份工作可以活下去,换一份工作也可以活下去。做得好可以活下去,做得没那么好,还是可以养活自己。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人工智能。你会发现,种地,可以让机器帮你种。买菜,可以通过机器帮你买。做饭,洗碗,都可以通过机器来完成。你不再是「非这么做不可」的状态了。这个时候你就面临意义上的危机:你为什么非得要做这份工作?为什么非得要熬夜加班?为什么非得自己动手做饭?你就要灵活地打开自己的视角:你在这些事情里面联结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些东西,那是什么呢?是某个人吗?是某种具体的事物吗?某个抽象的观念吗?
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建构,来为一件事赋予意义。
——而不是说一件事情天然地就应该存在某种意义。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个转换。
第二个转换,是视角的转换。你能够从只看到自己的视角退出来,看到不同的人。我们在前面的课程里讲过,完成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只有你自己,它一定是在你跟别人通过某种方式产生的关系里完成的。你们有不同的角色分工。用一句大白话说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如果你制造了一根铅笔,它不是你自己一个人制造的,它是你跟很多人一起合作完成的。有人给你提供原材料,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有人帮你储存,运输,和分销。同时这根铅笔也不是你想制造的,而是因为有市场的需要,有人想要用一根铅笔,才有人要你制造的。你制造这根铅笔,付出了劳动,赚了一些钱,通过这些钱,你接下来就可以和更多的人产生关系。
运用这种视角,我们就可以在一根小小的铅笔背后看到一个更大的背景,看到无数的人,无数的关系,我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可以向任何方向延伸,有无数个产生联结的可能性。
我在文章里经常举一个例子,我曾经在大学当心理咨询师,跟很多大学生打交道。他们经常陷入无意义感,因为他们的眼睛里看到的只有自己。一个学生写不出论文,来找我做咨询。他说的是:我要怎么写这篇论文?我觉得特别没有动力,我一想到论文,我就头疼。
如果我沿着他的方向讨论,你头疼,好,你怎么才能不头疼,或者你头疼但是你必须坚持计划。那我们就在做个体视角的讨论,谈到最后就是意义感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坚持?
但我问的是:你的导师呢?他怎么看?
一般来说,学生都会愣一下:是我有问题,跟我的导师没关系啊。
你看,他看不到这件事情跟别人的关系。这是写论文啊,稍微建构一下,这件事情里面一定可以发现导师的参与。你说,万一这个导师从来都不指导呢,一点都没参与,有没有可能?有可能,但那也是一种很特别的参与,对不对?我在写一篇我的导师一点都不指导的论文,我写不出来,你说这是不是一种联结?非常强烈的联结。除了导师呢,这件事里还有没有其他关系?多得是,可能还有实验室里的其他同学,这里面有没有竞争关系?如果是毕业论文,就会涉及到学校或者院系的管理制度,这里面就有约束关系,他们是怎么沟通的,管理者要承担什么责任?也许这个学生不一定想念研究生,是父母一定要他做这件事。也许这里还有跟父母的关系。以及,如果他写完论文,顺利毕业了,他就要去新的单位入职,这里还有他跟未来工作单位之间的关系。
你用开放的眼光,这件事情背后有太多关系了。
但是这个学生把自己憋在宿舍写论文,对着电脑噼里啪啦打字,或者拖延,在他的世界里看不到导师,看不到其他人,他需要的就是后退一步,看一看整个画面,虽然论文只有他一个人在写,但他处在一个关系的网络里。这里有太多联结的角度,可以帮他建立意义感了。
这就是我们需要做的第二个转换。
最后一个转换,叫做为消极的事情赋予积极的意义。消极的意思,就是否定的,负面的说法:我什么都不做,这是消极的说法。我们在句式上做一个转换,叫做:我保持着一个什么事都不做的状态,意思一样,但它变成了一个正面的,肯定的陈述。保持状态,它是一个动作。
我们就可以问:你保持这个状态,你是为了谁?你要为这个“保持”,建构一个意义。
去年我在奇葩大会做了一个演讲,可能你们听过,我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个员工做完一个项目,老板承诺会给奖金,但是几个月过去了,没有兑现,她不敢去问老板要。
她觉得自己很怂,从小妈妈就说她很怂。她就很痛苦。
注意这个句式:她不敢去问老板要,这是一个否定的句式,所以你很难为它建构出意义。你只能说,去要啊,「要」这个动作是有意义的,可以拿到钱,可以过更好的生活。
但是我们换一个句式,「不要」。不要也是一个动作,是什么,是保持这种很怂的状态。
看过这次演讲的可能还记得,我为它建构了一个意义,我说你保持这种很怂的状态,是回到你的小时候,在对你的妈妈喊话。你在对她说:你干嘛非要让我去争取?我就是一个怂人,不行吗?难道一个很怂的我,就不配被爱了吗?你为什么就不能喜欢你女儿现在的样子呢?
我为她现在的行为建构了意义:你不去找老板要钱,是为了对你的妈妈喊这句话。
这样的一个建构就会有很好的结果,她就会想:那我没必要跟钱过不去啊,可以用更直接的方式处理跟我妈妈的关系,比如我可以直接跟她说。说完之后,她就可以去要钱了。
这样,我们就把一个抽象的无解的问题,变成了一个在关系当中可以解决的问题。
这个转换表面上是句式的转换,但它的核心是一种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见那些做出来的事情,做事才有意义。一个学生努力学习,拿了第一名,这是有意义的。但他如果一直得最后一名,这就是不努力,没有意义。是这样吗?不是,这种思路至少失去了一半的可能性。还记得我们前面讲过的吗?不变也是需要做一些事情的。他保持最后一名不变,是需要他付出努力的。他也可能是为了什么,持之以恒地保持这个名次。这个动作也是可以跟他之外的东西有联结的,也许是跟某个人的联结,比如用最后一名反抗父母;也许是跟某个事物联结,比如电脑游戏或者课外书,也可能是跟某个抽象观念的联结,比如为了归属于某一类他认为很酷的人群。
练习
通过这三个转换,我相信大多数人可以为自己觉得没意义的事情,找到不一样的联结。
但它也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毕竟有时候我们停留在一个视角里太久了,不是说跳出来就能跳出来的。
所以需要慢慢来,我们先做一个练习,叫做:探索联结的可能性。
请你找一张纸,在中间画一个圆,代表你自己。写上“我”。
然后请你在纸上的其他地方,画上不同的圆。代表不同的人和事。包括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也可以是你的敌人,你的竞争对手,小时候那些看不起你的人,还可以是具体事物,对你来说重要的东西,你的兴趣爱好,或者抽象的观念,比如说国家,民族,我在的集体。它们有的近一点,有的远一点。有的大一点,也有的小一点,根据他们对你的重要性而定。
他们有的可能都不一定认识你,可能是你的偶像,也可以画出来。你们不一定非要认识。
请把每个人每件事的名字写到不同的圆里。这样你的纸上就有了很多个圆,中间一个是你。
好,现在请你拿一支很粗的笔,最好是彩笔,在你和不同的圆之间连线。
每连一条线,都问一下自己:我跟他是什么关系?他对我的期待是什么?我有哪些事情是为了他而做的?反过来,他在为我做什么?——记得用上前面课程中跟人际关系有关的原理。
如果有彩笔,你可以选不同的颜色,代表你对这段关系的不同情感。
有的关系充满了感恩之情,有的是愤怒,还有的可能是害怕,或者内疚。
这个图可以慢慢画,甚至有时候一次都画不完。有时候你觉得跟这个人好像没什么关系,要过上一段时间,你突然意识到,不是的,其实你跟他之间是有一些联结的。那就再画上。
这个图有什么用呢?
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找不到意义,觉得空虚没有动力的时候,对着这幅图看一下,看看在这些圆圈里,你觉得谁最希望看到你做这件事?你这么做对他意味着什么?或者谁是最不希望看到你做这件事的?而你打算这么做,在你和这个人的关系上又能建构出什么不同的意义?
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很多事,放到关系的背景里,变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你要不要试试看,为你的生活找到更多的联结,从而发现不一样的意义? 结语 记住,不管你在做什么,你从来不是一个人,你只是需要在你身边,看到更多更多存在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