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先秦时期的自由婚恋并不能保障女子的幸福

《诗经》的解读曾经被一度被冠以浓厚的封建伦理色彩,但其的思想艺术价值并没有因此被埋没。后来的人们还是能够从《诗经》中窥探当时的人真实的生活面貌,其中的弃妇诗表现了先秦时期广大女性的爱与恨、痴与怨,并且可以从中探知当时的恋爱、婚姻方面的风俗、制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卫风·氓》。

《氓》共六章,每章十句: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首诗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回忆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诗的前两章以简练的笔触追忆了两人从议婚到迎娶的过程。氓的出场是一副憨厚的老实人模样,假借“抱布贸丝”来与女子商量婚姻。只是依据当时风俗,男女二人即便从小相识,但也必须有遣媒上门求婚的流程。

所以女子言“匪我想期,子无良媒”,说的是:并非是我故意拖延时期,而是你没有合适的媒人。在热恋时,女子全情投入,对这个男子痴心一片。一旦男子表现出怒气,女子便心软了,立即表示“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女子送情人离去,依依不舍以至渡过淇水,一再远送到顿丘。在等待情人遣媒求婚的日子里,她甚至经常登上家中的坏墙头,眼巴巴地遥望着复关。啥是“复关”?朱嘉《诗集传》:“复关,男子之所居也。不敢显言其人,故托言之耳。”未见复关,便眼泪连连;望见复关,便有笑有言。在这一忧一喜的情绪转化中,女子沉溺爱河,对情人的深切思念展露无遗。

经过卜卦,二人适合结为婚姻。反正卜卦这事儿也很玄,更多在于人意。不管怎样,二人就顺利结了婚。此时,氓是真心实意对这位女子的,女子也痴心享受着这段感情,也许这就是幸福生活的原生态吧。

平民女子成婚后,繁重的劳作和家务成为她们必须承担的义务。但是,因为心中有爱,女子对于所作的一切甘之如饴,没有怨言。然而,这并没有换来丈夫的感激和爱怜。辛苦的劳作损耗了女子的青春容颜,而色衰导致爱弛。氓对她暴虐相欺,甚至将她赶出家门,本就伤痕累累的心居然还要忍受兄弟们的误解嘲笑。

彼时的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充满青春与活力,转眼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以桑树叶落来比喻自己年华老去,尽管心甘情愿与丈夫贫贱相守,却无法阻挡男子的喜新厌旧,曾经美貌的青春少女被繁重的劳动磨去了光彩,一同失去的还有恋人的爱情和誓言。桑树叶的繁茂与凋零是如此短暂,恰如女子结婚与被弃竟也是如此仓促。

最后一章女子反复陈说男子的誓言和自己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现实形成强烈对比,抒发自己被抛弃之后的不平心境。

西周至春秋时期,男女婚姻中保存着原始社会遗风。《周礼·地官·媒氏》提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或许可以说是一种“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这在《诗经》中有多次表现,如《郑风·溱洧》写的就是郑国三月间青年男女在溱洧河岸边游春时的浪漫邂逅,这也是《诗经》中出现不同恋爱阶段情歌的原因。

然而,相对自由的恋爱关系却并不能保证女性婚姻的幸福。这种自由结合的婚姻,但更多的是议婚,甚至抢婚。《氓》中的女子首次拒绝情人的求婚就是因为“匪我想期,子无良媒”。参与议婚的并非男女本人,而是他们的父母,虽然有遵循年轻人的意愿,但更多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考虑。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抢亲十分常见,甚至为抢夺美女而发动战争的事情都很常见。贵族之间也经常通过武力抢夺未婚女子甚至他人妻。

周代以后,礼法制度规定了婚姻的一夫一妻制,妻以下却可以有媵、妾。盛行于春秋时代的媵妾制,诸侯娶一国之女时,女方与妹妹、侄女,或另外两个同姓之国的女子同嫁于一个男子。一般男子娶妾行为,则更为随意。

这种制度让女性的地位更加卑微,感情上遭受冷落甚至直接被丈夫休弃就不足为奇了。

而由于妻妾地位悬殊,且律法严禁重婚,男子想要迎娶新妇,就只能抛弃原妻,使新妇得以享有正妻的一切权利。“一夫一妻”制度看似规整,实则更多的保障的是男子的权益。

而贪恋美色、见异思迁本就是多数男人难以避免的弱点,加上权力、金钱的诱惑,男子更容易动摇。或许可以说这是一种人性的弱点,氓只是犯了一个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而男权社会无疑为这种人性的弱点提供了便利。

而一般来说,女性更容易沉溺于一段感情,更忠于爱情。

当然,这首诗中的女子也不是那种完全被爱情蒙蔽心智的人,她对整个事件有清醒的认识,坚信自己并无过错,而是氓无情无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痛斥丈夫“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一旦变心就态度粗暴,完全忘记了当初的信誓旦旦。

诗中的女主角痛定思痛,告诫年轻女子不要过分沉溺于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一段感情中,男子可以轻易地从中抽离,女子却困难得多!

面对薄情的丈夫与无可挽回的婚姻,她“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果断地与这段过去一刀两断。

及时止损,比忠于爱情更难能可贵。

【完】

(0)

相关推荐

  • 周日《诗经》课堂 ||《卫风·氓》/薛红诵读/闻天语解析(456期)

    天语说: 恋爱和婚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桑葚是甜的,鸠鸟吃多了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女子若陷入爱情之中往往如何鸠鸟吃了桑葚一般,醉的无法辨别真假.古今亦同.这世间莫过于一个痴字,痴情最怕无情苦,错将真 ...

  • 外东北历史之二----先秦时期(下)

    外东北历史之一----先秦时期 作者:刘水龙 作者简历: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平店乡平店村四组,北大光华本科毕业,获得北大最高奖学金,后来就读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君安证券工作,200 ...

  • 外东北历史之二----先秦时期(上)

    作者:刘水龙 作者简历: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平店乡平店村四组,北大光华本科毕业,获得北大最高奖学金,后来就读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君安证券工作,2001年自营B股交易量一度占全国近半 ...

  • 先秦时期音乐文化的变迁:一个从“神性”到“人性”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辉煌的时代,为中华民族打下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其中,音乐文化构成了先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十分重视音乐的作用,音乐渗透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笔者分别从夏商.西周.春 ...

  • 许建英:试论中国先秦时期的边疆观

    作者简介 许建英,男,河南南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新疆研究室主任:深圳大学访问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边疆史. 编者按:<试论中国先秦时期的边疆观>,原文刊发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 成部平原先秦时期的水工遗产与古蜀文明进程(全文)

    [摘要]近年来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考古研究成果不仅勾勒出先秦时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更一步阐释了地理环境.气候和水源等对于蜀文化和蜀地传统治水技术的深刻影响.从目前的古材料看来,至迟在春秋晚期,西蜀地区已 ...

  • 从炎黄五帝到商周之变,阐述先秦时期华夏文明发展脉络!

    中国古称"华夏",也称"诸夏"."诸华",是古代史料记载中第一个朝代(夏朝)的自称,以此来区别与之敌对的四方蛮夷. 自夏朝以降,中原大地上经 ...

  • 先秦时期

    先秦(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相传经历了远古文化时期的: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 .尧.舜.禹等时代 .<先秦史>云:&q ...

  •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境域变迁——先秦时期​

    据文字记载,阿拉善盟境域最早见于<史记·夏本记>:<正义>"水--经流沙碛之西入居延海":<集解>引郑玄曰"--流沙在居延(西)东北, ...

  • 先秦时期的中国本土神仙

    第一名:黄帝 简评:<山海经>说黄帝是"天帝",儿子禺号.孙子禺京都是海神,曾孙颛顼也做过天帝.战国时又贵为五帝之首,还发明了一大堆东东.虽然黄帝本人神格不明显,介于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