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下)丨最好的皇帝,不孝的儿子,失职的父亲

“玄武门之变”作为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政变,历来为人津津乐道。如果不是李世民本人英明神武,广开言路,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得大唐万邦来朝,想必唐太宗的名声也不会比杀兄弑父的杨广好多少。

即使是这样,也有不少人批评他杀兄弟侄儿,逼迫父亲退位的行为。这点我不否认,骨肉相残,躁血禁门,毕竟是一件贻笑千古的丑事,再怎么洗白也枉然。

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

广告

不过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已经把影响缩小到了极限,他并没有对朝廷上下进行大清洗,平民百姓也未受到牵连,所以你能看到原来在李建成手下当差的魏征还可以直言进谏。另外,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妻女也活活的好好的。他做的只是“斩草除根”,对于我们可能很难理解,但是生在帝王家,谁又能逃出这种命运。

一、隐太子

642年(贞观十六年),人们也许已经淡忘了 李建成这个当年的“太子”,就算记得也不敢多提。但是对于李世民来说,这个原来是自己至亲至爱的大哥,时刻不萦绕在自己的脑海里,就在三年前(639年),李世民还把自己的亲儿子 李福过继给了李建成,让他后继有人。

展开剩余88%

也许是有些愧疚,又或许是人老了,也想开了。李世民决定恢复李建成皇太子的身份,追赠李建成太子,谥号为隐。此时距离“玄武门之变”已经过去了十六年,当了十六年“ 息王”的李建成终于可以安息了。

但是李世民怎么也想不到,一年之后,“玄武门之变”又差点发生在他眼前,这次的主角换成了他的两个儿子。

二、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据说他出生在 太极宫承乾殿,因此得名。

在他8岁的时候,父亲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当了皇帝,他也马上被册为太子。史书记载他“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对于师长恭敬礼貌,当时的太子太师李纲病逝后,李承乾还亲自为老师立碑。

唐太宗对这个儿子十分喜爱,派了陆德明、孔颖达、于志宁、杜正伦、魏征等名师细心辅佐教导。而且向来不信鬼神的唐太宗,因为儿子生病,竟三番两次的去请道士高僧来为儿子祈福,可以说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心头上那块最柔软的肉。

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很注意对承乾执政能力的培养。12岁就让李承乾在尚书省听讼,也让他尝试着处理一些政务。当时 杜如梅病重,唐太宗也让李承乾代替自己去看望。贞观9年太上皇李渊去世,丧事期间唐太宗将政事委于承乾,承乾也处理的很好。此后只要唐太宗外出,便开始令太子留守监国。

早年的李承乾应该说也没有辜负太宗的希望,各方面都可谓是一个优秀储君的模板。但是后来的李承乾随着年岁增长再加上患了足疾,开始叛逆起来

这可把唐太宗急坏了,他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培育多年的储君走上歪路。于是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找遍了名师来教导太子,这里面就有 于志宁、 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这已经是大唐最强班底了,再教不好都说不过去。

但是这些善于进谏的大臣们却用错了教育方式,他们只是一味的 进谏,却忽略太子李承乾的感受。因为这些人都是元老大臣了,给唐太宗也不留面子,更别说太子。于是在一个个凶狠的措辞和一句句锋利的语言下, 李承乾愈发的叛逆

我们来体会一下当时的情况:李承乾盖了个宫殿,于志宁就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就将他比作秦二世。孔颖达更是激烈,甚至说出了“死无所恨”这样的话,意思就是我就是得罪你被处死也要说你!那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叛逆期的孩子哪能这样教,只会适得其反!

这边李承乾和唐太宗的关系也开始出现小裂缝。一次是因为李承乾在宫里披头散发的扮演突厥人被唐太宗知道了,就让人去劝劝他,结果引得李承乾不满。另一次则是因为李承乾宠幸上了一个太常乐人,还是一个男人。这让唐太宗非常生气,马上就把那人杀了。李承乾因为这事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明摆着真的生了父亲的气。

然而就算这样,唐太宗也不曾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意思就是告诉大家绝不会废掉承乾这个太子。当时连魏征都劝过唐太宗关于储君的事,但是唐太宗说:我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我怎能舍弃他呢?

三、二子争宠

唐太宗虽然表明了不会废掉太子,但是他本人太博爱了,引得有人想入非非。这人就是他另一个儿子——魏王李泰

据史书记载,李泰可是比李承乾更受唐太宗的喜爱,甚至到了众臣要进谏上书的地步。

一次有人向唐太宗打小报告说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魏征,房玄龄等)对李泰不够尊重。唐太宗一听马上怒了,叫来那些大臣劈头盖脸一顿指责。房玄龄等人被吓得是不敢说话,唯有魏征据理力争。最后唐太宗承认自己的确因私爱而忘公了。唐太宗对李泰这种种逾越礼制的宠爱,就连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 其宠异如此”。

至于李泰本人,也是有真才实学,在文学、书籍、字画方面都是一把好手。641年,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征引广博,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

唐太宗看到后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秘府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 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惹得大臣们不得不上疏劝谏。结果唐太宗也没有削减李泰的开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相当于变相为李泰开特例。

而李泰也因为受到唐太宗的宠爱对于太子之位有了不轨之心。

四、子不教、父之过

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唐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胞弟李泰,不得不铤而走险。 毕竟“玄武门之变”过去也不过十数载!

李承乾 一开始没打算做的那么绝,他只是想暗地里中伤李泰。但不想唐太宗火眼金睛,一下子看穿了这样“假告密”的把戏,便下令捉拿告密之人,要求将事情追查到底。告密计划落空以后,李承乾不得不狠下心来, 他派了亲信纥干承基等人暗杀李泰,结果也没有得手

最终,李承乾直接把矛头对准了自己的父亲——唐太宗。他暗中联络政治上失意的叔父 李元昌和大臣 侯君集等人,歃血盟誓,准备发动政变,学习自己父亲唐太宗那样迫使父亲退位。驸马 杜荷对李承乾提供的方案是:“你只要声称得了急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亲自前来探视,到时候我们设下伏兵,大事可成!”

可惜这个看起来还不错的策略还没用上就被告发。( 其实我心里倒是挺想看看如果真的到了政变那一刻,身经百战、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会如何面对这第二次“玄武门之变”。)

贞观十七年(643)二月,就在李承乾紧锣密鼓地策划政变时,太宗第五子齐王 李祐在齐州造反。齐王的叛乱被迅速平定,在审问案件时,牵连到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之后,纥干承基马上就供出了李承乾要谋反。

唐太宗大为震骇,立即指定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世绩,会同大理、中书、门下组成专门法庭进行调查审判,结果认定谋反证据确凿

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李承乾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责之切的背面也是爱之深,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于是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扔给了诸位大臣—— 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

结果当然是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只有通事舍人来济建议说:“ 陛下仍然是慈父,太子得以终其天年,当属最好的结局。”太宗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太子李承乾被贬作平民,之后被流放到黔州,没过多久便猝然死去。

传闻在李承乾面对唐太宗的质问时,含着泪说了这么一段话: 若不是你当年玄武门之变杀了兄长,让这些庶子看到夺嫡的希望,今天,我的弟弟们就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而我也不会被他们逼到这一步

你可以想象唐太宗听到这样的话是多么痛心疾首,又是多么悔恨。当他面对满朝文武时,他是千古一帝唐太宗,面对敌人,他是战无不胜的天可汗,但是当他褪下皇帝的光环后,对父亲李渊来说,他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对大哥李建成来说,他不是一个恭顺的弟弟,对儿子来说,他不是一个尽职的父亲,更不是一个好榜样

也许这也是唐太宗放过李承乾一命的原因吧,毕竟他自己就不是一个好父亲,好榜样!

五、帝范教子

皇太子李承乾被废弃后,魏王李泰也因犯罪被贬,李世民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等人计议,最后决定立 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当时李世民说了这么一句话:“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李治)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当时李世民说了这么一句话:“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李治)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很显然,李世民之所以会立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是要 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他不想再看到手足相残的戏码再在大唐的宫殿内上演。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从他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那天开始,政变这个词就在唐朝皇室内开始生根发芽,以至于到后来的 李贤、武则天、李显、李隆基、太平公主、李亨等无不通过这条路 上位或者想要上位。

648年正月,此时距离唐太宗驾崩还有一年,他将自己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决不能像我这样当皇帝。因为学习上等的人,只能学到中等程度,要是学习中等的人,那就只能变得下等。我自从登基以来,犯过很多错,你千万不要那我当榜样。”

年少征战四方、一统天下,之后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李治的身上,他已经不是一个好儿子,一个好兄弟,此刻他心里只想当好一个父亲。

【版权声明】作者:饼干,资料来源《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本文首发戏说文史(ID:bsktxsws),转载请标明来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