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小地理
2019年8月11日,海拔3800米
西藏少有下雨的天气,可昨晚入夜以来一直有雨。返程的航班时间正好在下午,一些朋友打算上午去逛逛西藏特产商店,我们四个人则决定冒雨前往哲蚌寺。
哲蚌寺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10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打车到哲蚌寺大门后,还有爬上很长一段上山路段才能到达。为了节约时间,给出租车司机加上几十元车费,乘车直达半山腰的大殿。
哲蚌寺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黄教六大寺庙之一,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在大贵族朗嘎桑资助下,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动工兴建,名为“白登哲蚌寺”,后简称“哲蚌寺”。藏语“白登”意为祥瑞庄严,“哲蚌”意为堆积大米。1464年建立札仓即僧院,传授佛教经典。寺内原有七大札仓,后合并为洛色林、果莽、德扬、阿巴四大札仓,西藏众多名僧大都曾在此学经,最盛时有僧众近万人、拥有141个庄园、540多个牧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在民主改革前,占有溪卡(庄园)185个、土地5万1千亩、牧场3百个、牛4万头、农奴2千人,每年收取地租粮280万公斤、酥油13.3万公斤。在国内外的属寺共有3305座,共中区内640座、区外省市1647座、国外1018座。1959年民主改革后,彻底废除了寺庙的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还寺庙为广大僧俗信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措钦大殿(“措钦”意为大法堂)是哲蚌寺的主要建筑,位于哲蚌寺中心,占地面积近4500平方米,殿前有一石铺广场,登上17级宽广的石阶,便是8根列柱的明廊。大殿内经堂规模宏大,面积约1800平方米,共有183根柱子。这里供有哲蚌寺的主要信仰物——右旋法螺。这是哲蚌寺破土新建时,宗喀巴从“廓布山法库”掘出的一只法螺,赠予弟子扎西班丹,预祝他建寺圆满成功。
措钦大殿东边有一个半地下的很小的山洞,只能容一个人进入,名叫“让迥玛”,是宗喀巴闭关静修的地方,也是哲蚌寺最早的建筑。措钦大殿里后面一个殿堂里还保存有二世到四世达赖喇嘛的灵塔。
由于我们到达的时间太早,后面的灵塔还未开放,便和早到的僧人简单交流询问到开放具体的时间以后,我们便径直到楼上参观游览。大殿二楼设甘珠尔拉康,藏《甘珠尔》经。三层是强巴佛(未来佛)殿,内供强巴佛八岁等身巨形铜像;佛像为宗喀巴在世时亲自开光,极为著名,亦名“强巴通真”,是西藏所有强巴佛里最通神的一尊;佛殿门上悬挂“穆隆元善”汉文匾额,为清朝时任驻藏大臣琦善任满调离西藏时(1846年)刻制奉献;四楼是释迦佛殿,据说是以500两银制成,两旁置银塔13座。
然后顺着山坡来到甘丹颇章(“颇章”意为宫殿)。甘丹颇章建于1530年,为极乐宫,由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任哲蚌寺第十任赤巴(住持)时主持修建。以后三世、四世、五世达赖喇嘛都在这里居住过并历任该寺赤巴。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建立了强有力的地方政权,因政务在该颇章处理,故名甘丹颇章政权,甘丹颇章一度成为西藏地区政治权力中心,后来五世达赖迁往布达拉宫处理政务。
寺院的四周没有草木,都是砂石荒山,后面的坡地上建有一块很大的晒佛台,每当雪顿节到来,哲蚌寺会挂上一幅巨型佛像唐卡,很多虔诚的信徒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人山人海成为又一种奇观。
到了灵塔开放的时间,雨越下越大,我们三步并作两步,回到措钦大殿,进入侧室,看到了同布达拉宫内一样精致的灵塔。然后移步寺外石头铺就的广场,在雨中拍照,留下此行的最后一段记忆。
寺院内一片宁静祥和,山边的一些寺院房屋已不同程度地出现破损,有的已经坍塌,青草从残缺的窗户、门洞里向外探望,看着一批又一批陌生的游人来来往往。
雨势渐渐减弱,云雾却越来越浓,哲蚌寺的轮廓越来越模糊,冷风夹杂着寒意催我们返程。回望那些修行的僧人、那些朝拜的信徒,再远远眺望山下繁华的都市,心底突然涌起一股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