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的组合效益
“三驾马车”的组合效益
文/王兆贵
俄罗斯有一首民歌叫《三套车》,自从翻译介绍到中国后,很快就传唱四方。这首歌的名字,与我国历史上的“三驾马车”一样,说的都是三匹马拉一辆车。
“三驾马车”最早是指战车的形制,后来也指王侯车骑的规格。其配置模式,通常是由一匹辕马与两匹梢马组成。辕马负责驾辕,梢马负责拉长套。辕马稳健,控制力强,能夠稳住阵脚;梢马彪悍,爆发力强,善于扬蹄飞奔。这种组合,既能保持平稳,又能提高车速,优势互补,协调前行。
辕马一般要选沉稳且能负重的老马,遇有情况不会受惊失控,从而保持行车的稳定性。清代文学家方苞,曾写过一篇喻世散文《辕马说》,高度赞扬了“领局于轭”的辕马精神,形象地说明了考察和选拔人才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大意是说,我出行到边塞,坐在一辆负重的马车上,看着辕马驾车的情景,产生诸多感慨。马车上坡时,辕马奋力前行,以防倒滑;马车下坡时,辕马收臀攒蹄,以防倾覆;马车休息时,辕马最后卸套。它的这种品性和能力,不经驾辕的历练是分辨不出来的。品质低劣或是狡黠暴躁的马,虽然可以担当此任,但却不够协调,以至影响整个马车的正常运行。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是人所共知的几何学原理。就像我国古代的三足鼎、埃及古代的金字塔一样,凡是三角形的构造,都具有平衡、协调、稳固、抗外力等特点,扯不散,压不垮。
这一原理,在人才组合特别是领导班子的配置上同样适用。在我国古代,自周代就设有“三公”,作为社稷之栋梁,这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层,可以说是史上最早的“三驾马车”。皇帝临终托孤,一般都会选择三位德高望重的顾命大臣。例如,曹丕病危时,曹真、陈群、司马懿接受辅佐曹叡,成为魏明帝时代政坛的“三驾马车”;再如,汉武帝驾崩前,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接受遗诏辅佐刘弗陵,也被称作“三驾马车”。凭借“三驾马车”人才组合模式,取得事业成功者史上不乏先例。西周开国,全仗周公、太公和召公这三位圣贤并驾齐驱;商鞅变法所以能顺利推行,景监、车英这两个得力助手功不可没;刘邦所以能夺取天下,靠的是“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的协调运转;如果没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的鼎力相助,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从何谈起;朱翊钧“万历新政”的成功,离不开张居正、李太后与冯保构成的政坛“铁三角”……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团队也好,凡能异军突起,成大事者,除了要有一个核心人物、灵魂人物外,还必须有一个既能晓事又会办事的班子,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仅就事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来说,仅有精英是不够的,尚需匹配得当,形成最佳组合。否则,能人相轻,互相掣肘,明争暗斗,内讧不断,即便能够发挥的正能量也会抵消殆尽,怎么可能兴旺发达呢?“三驾马车”的配置原理,不仅在于三者之间相互监督与制约,还在于三者之间相互协调与支持。

附注:本文原载《光明日报》,作者王兆贵,责任编辑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