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石膏汤应用实例 : 急性扁桃腺炎、急慢性咽炎、喉炎
作者/聂惠民
竹叶石膏汤见于《伤寒论》,载于“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篇末,堪称经方名剂,其组方严谨,配伍恰当,药简效宏,妙意深存。若辨证准确,用法妥当,每收效如桴鼓之功。
一、竹叶石膏汤方证解辨
本方在《伤寒论》中主治证为“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此证为热病愈后,余热未清,气液两伤而致。“伤寒解后”,说明病邪已解,大病已愈,形气当复。今虚羸少气,为形气皆弱,病后消瘦,动则乏力短气,乃气阴两伤之故。
“虚羸少气”与“气逆欲吐”是本证的辨证眼目。虚羸,言其形体受伤。大病之后,精血津液受损,不足以滋润形骸,乃致虚弱消瘦。少气,言其中气受伤。气伤不足以息,故呼吸少气。由于气阴两虚,虚热内生,胃失和降,故气逆欲吐。
据余热不尽之病机,结合“以方测证’之法来看。除上述主症之外,应伴见发热、心烦、口干口渴,少寐等症。本证治法若只取清热而不益气生津,则气液难复,若只取益气生津而不清热,又虑邪热复炽,余热复燃,亦可燎原,正如叶天士所称“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不可不防。惟有既清热生津,又益气和胃,施以清补并行,方为两全之法,故治用竹叶石膏汤。
二、竹叶石膏汤方药解义
竹叶石膏汤由白虎加人参化裁而成。
方中竹叶之甘寒,清心除烦;石膏之大寒,清余热之邪;人参补病后之气虚;麦冬补病后之阴虚,配甘草、粳米以和胃气,防寒凉太过,又助中州之化。半夏虽温,然配伍在清热生津诸药之中,其温燥之性去,降逆之功存,不仅无害,且能助脾气,转输津液,参、麦得之,生津而又不腻滞,互补并行,有利无弊。
诸药合用,津液生而中气足,虚热解而呕吐平,实乃扶正祛邪,标本同治之法。
本方是病后调理之方,为治余热之缓剂,其功能专于滋养胃肺之阴,并任复津增液之责,故不仅常用于治伤寒瘥后的气液两伤、余热不清者,而且亦常用于温热病后期见气液两伤而又兼余热不尽者。本方即可清其余热,又可补其体虚,清热而兼和胃,补虚而不恋邪,实为一首清补之剂,正如《医宗金鉴》曰:本方是“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由此可见本方与白虎之区别。
三、竹叶石膏汤辨证要点
1.明确方证的病机关键:竹叶石膏汤证的病机为热病初愈,余热未尽,气阴两伤。此证以瘥后虚热、正虚邪恋为病机特点。
2.抓住方证的主症所在:辨证用方必须抓住主症,方能准确施治。“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胃失和降”是应用竹叶石膏汤的主症。临床表现又常伴有瘥后余热不清,或身见发热不解,心烦少寐,口干口渴,舌红少苔,脉虚数等,亦是辨证用方的客观依据。
3.掌握方药的主治功效:竹叶石膏汤主要功效在于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是一首疗效优越的清补之剂。主要功效是:既在于清,又在于补,扶正祛邪,重在调和。
四、竹叶石膏汤应用实例
1.热病:本方临床用于多种热病的不同阶段,如外感发热、温热病、感染性高热、肺炎、菌痢、乳腺炎等。
(1)外感发热:外感发热不解,证见气津两虚者。治以本方加桑叶、栀子、白茅根、豆豉、芦根等。
(2)虚热:大病解后,热病初愈,余热未清,元气未复,见身热、烦渴、虚羸少气、疲倦、舌红少苔、脉细数,属气阴两虚者,治以本方加栀子、豆豉、白芦根、茅根、鳖甲等,清退余热,效果良好。
(3)骨蒸痨热:结核病,证见身有低热,形体消瘦,神倦乏力,咳嗽,脉细数无力,舌红少苔,或薄而淡黄苔,属气阴两虚者,以本方加百部、地骨皮、秦艽、银柴胡等,效良。
验案实例
急性扁桃腺炎、急慢性咽炎、喉炎:见咽喉肿痛、口干舌红、少苔或黄苔,属胃热津伤,邪客于咽者,以本方加板蓝根、桔梗、牛蒡子等,并去半夏为宜。
验案实例
【医案一】急性扁桃腺炎
陈X,男,45岁。2002年9月7日初诊。
病患发热2天,初始发热微恶风寒,服药未效,继则高热39°C,咽喉疼痛,下咽痛甚,咽部红赤,扁桃体肿大,口干唇红,舌质暗尖红,薄苔淡黄,脉浮且数。证属邪热伤津,内侵客咽而致,法当清热解表,益阴利咽治之。拟竹叶石膏汤化裁。
处方:生石膏15g,竹叶10g,生甘草4g,太子参15g,柴胡10g,黄芩10g,桔梗10g,玄参10g,麦冬12g,生栀子10g,豆豉10g,川贝母10g,双花15g,太子参15g,芦、茅根各15g。予药7剂,水煎温服。
初服3剂,热退而后去石膏,继服4剂。二诊:热退症减,咽痛肿轻,前方去芦、茅根、栀子、豆豉,加板蓝根10g,连翘12g,继服7剂,症除病愈。
3.中消(糖尿病):证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口渴欲饮、脉数有力、苔淡黄乏津,属胃热津亏者,以本方去半夏,加知母、花粉、沙参、天冬等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