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发黄
相关推荐
-
舌诊---黑尖红舌
图说 中根红,舌尖黑而有紫黑刺. 舌鉴 瘟疫汗后食复,而见红尖紫黑剌刺,症甚危殆.急宜栀子枳实豉汤加大黄下之.刮去芒刺,不复生者安,再生则更危. 辩证 红尖紫黑刺舌,乃心经极热,而又受邪薰蒸也.宜大承 ...
-
栀子豆豉汤治疗健忘
医中名流 95 三十年前,医院某医师住本院多日,不知何病,叫我去开中药.问何病?答:不敢岀门,岀去了找不到回来的路.这是什么病啊,难怪住院多日不知该诊断何病.三十余岁,不至于脑萎缩老年痴呆健忘吧,除了 ...
-
四七、栀子厚朴枳实汤
四七、栀子厚朴枳实汤
-
经方:栀子大黄汤(胃中热痛)
栀子大黄汤 [原文] 梔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作者]张仲景 [出自]<金匮> [经典回顾] 1.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 ...
-
《证治准绳·类方》黄胆
芍桂苦酒汤(<金匮>) 黄 (五两) 白芍药 桂枝(各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桂枝加黄 汤(&l ...
-
古今医彻
姜一片水煎. 卷之一 伤寒 吐蛔 蛔者根据胃为养.赞助化物之需.故古方欲其安而不欲其动.用炮姜理中汤加川椒乌梅.所谓闻酸则静.见苦则安也.吴绶谓蛔厥却缘多饥.节庵谓妄发厥阴汗.胃冷蛔上.又谓吐蛔虽大热 ...
-
《古今医彻》
三焦论 内经传入三阴.止曰可泄而已.仲景以下字易之.立大小调胃三承气汤.后人遵而用之.一汗之后.辄尔遽下.遗人夭殃者多矣.不知仲景分痞满燥实坚.有上中下三焦气血水谷之别.不精求其理.则其法不可得而施也 ...
-
调经论.古今医彻
经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灵枢曰.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月下.数脱血.任冲并伤.又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 ...
-
《古今医彻》附遗毒
凡伤寒遗毒. 发于耳之前后及项下肿硬. 用见肿消草.生白芨.生白蔹.生大黄.生大蓟根.野苎麻根.捣成饼.入芒硝一钱.和贴留头.干即易之. 若加金线重楼.及山茨菇尤妙. 出伤寒蕴要.
-
《古今医彻》附坏症
凡伤寒时疫. 不问阴阳老幼妊妇. 误服药饵.困重垂死.脉沉伏. 不省人事.七日以后. 皆可服之.百不失一. 此名夺命散.又名复脉汤. 人参一两.水二钟.紧火煎一钟.以井水浸冷服之. 少顷鼻梁有汗出.脉 ...
-
《古今医彻》夹食夹气
世俗有夹食夹气夹惊夹痰. 而亦加以伤寒之名者. 夫既曰食气痰惊. 则宜从四者以治. 又何复云伤寒为也. 或者曰. 因有是四者而复感寒. 故云夹也. 何以见之. 如脉实而胀满者.食也. 应发热而亦有恶寒 ...
-
《古今医彻》四气论
风寒暑湿. 四气为病. 加燥火而六焉. 则不得概以伤寒混治也. 盖寒伤经络.足太阳经主之. 风伤皮毛.手太阴经主之. 而寒亦有伤肺风亦能犯太阳. 总之以辛温者治寒.辛凉者治风. 其大较也. 然麻黄虽热 ...
-
《古今医彻》自利
夫三阴之中寒则下利清谷. 仲景用理中姜附汤. 三阳合病则自下利. 仲景以太阳少阳用黄芩汤. 少阳阳明用承气汤. 盖少阳则火郁. 而阳明则土郁也. 虽然. 三阳邪犹在表. 何遽自利 以邪郁而不伸.则为飧 ...
-
《古今医彻》汗下不解
夫汗之不解者. 谓汗出不彻也. 汗出不彻. 则脉紧恶寒而表症仍在. 尤宜汗之者也. 然有汗愈出而愈不解者. 如汗出而肢冷.阳气衰也. 汗出而脉躁.阴气竭也. 汗出而烦满.胃液干也. 所谓汗所当汗而不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