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反复违规收集用户信息,只因数据太有诱惑力

在今年五一假期期间,除了大家或出门游玩或在家中“躺平”外,一项关乎几乎所有智能手机用户的新规也悄然开始实施,它就是《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不过从当下起来,似乎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知道这一规定已经开始实施。
5月13日工信部发布公告称,天涯社区、大麦、途牛旅游、VIP 陪练、脉脉5家企业在APP不同版本中,反复出现违规搜集个人信息、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等问题,将依法暂停其违规行为,予以直接下架处理。
据悉,工信部做出这一处罚的依据,是不久前公开征求意见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其中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对反复出现问题、采取技术对抗等违规情节严重的,将对其进行直接下架;被下架的App在40个工作日内不得通过任何渠道再次上架。
许多朋友应该都知道,为了保护用户权益,工信部方面经常会对某些违规APP进行通报,这背后是其已经建立的全国App技术检测平台,可以实现对国内市场上架的热门App进行相关检测。那么既然监管机构的检测已经常态化,为什么天涯、途牛、大麦、脉脉这些已经能叫得上号的APP,还会屡教不改呢?
要知道,下架APP就意味着在各应用商店中会无法被搜索到,并且通常APP并不存在“渠道服”这种东西,更是鲜少有用户会特意去官网进行下载。所以这一系列现实就导致了在被下架期间,几乎完全无法获得新用户。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世界中,没有新用户就直接意味着掉队,因此对于企业来说APP被下架是非常严厉的一种处罚方式。
事实上有观点认为,天涯、途牛、大麦、脉脉等APP抱有侥幸心理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对于他们而言是不得不做,而且性价比很高的一件事。众所周知,互联网生意的核心是流量变现,电商、广告和游戏是其中三种经典的变现模式。如果你经常关注工信部公布的违规APP榜单就不难发现,游戏通常是上榜最少的品类,这是因为游戏的营收与用户是谁、电话多少、住在哪里、兴趣是什么等,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关系。
可其他类型的APP就不这样了,无论是以广告还是电商作为变现手段,个人用户的信息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构筑大数据之下用户画像,以及基于用户画像精准推送所必须的资源。正常情况在监管规则的要求下,所有APP特别是Android端,会处于“恐怖平衡”的状态,大家都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全球对于互联网中用户隐私往往都落后于现实,这就导致了许多APP普遍违规的现状。
更何况目前主流APP都是免费的,这就造成用户本身不会带来利润,反而是开销,因此企业必须从用户数据中来获取回报。准确的说,这些APP收集用户信息更多的原因,或许不是将其作为广告和电商业务的“燃料”,而是将用户数据作为资产来进行处理。
没错,用户数据在当下的互联网世界已经成为了各路大大小小互联网企业资产的一部分,既然是资产就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作为资产的数据,无非是为业务赋能,即通过数据为广告、电商等业务,提供更高的效率。
其次就是直接交易数据,目前国内的数据市场已经相当成熟,既有长江大数据交易中心、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等官方机构,也有聚合数据这类以API接口交易数据、按调用量收费的企业,并且还有各类黑灰产交易节点。
既然用户数据在事实上被各互联网企业当作资产,从商业的角度出发,他们必然倾向于更多的攫取,例如此前华为与腾讯、微博与脉脉的数据之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双方在争夺数据资产。正是因为用户数据是有价值的资产,所以其几乎时刻都处于被争夺、被挖掘、被收集的状态。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用户数据并没有在法律上被普遍认定为是一种资产,而是被认为是用户隐私,只要用户点了APP中用户协议或隐私条款的确认按钮,APP就能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收集相关信息。同时,由于市面上APP数量与监管力量的不成比例,自然也就会有类似天涯、途牛、大麦、脉脉这类,不甘于在限定范围收集用户信息,选择铤而走险的开发者。
如果要问APP违规/超范围收集用户信息的现状要如何解决?那么数据产权归属明晰的那一刻,或许就是这个问题得到回答的时机。如果数据的权属属于个人,那么APP超范围违规收集用户信息就是偷窃行为,但如果数据的权属属于相关企业,这个问题可能就不再是问题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realme真我Q3 Pro评测:千元机领域的年轻变革者

作为一款起售价仅1599元的机型,真我Q3 Pro的表现堪称越级。

马斯克推特炒币,用嘴让去中心化成了笑话

在日前的这几起事件后,你还会相信数字货币是去中心化的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