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柴劣火》所带来的更深的反思
『单向独白』第223粒糖果

国人的可悲,就在于那种令人瞠目结舌的麻木。1月12日,自媒体呦呦鹿鸣一篇名为《甘柴劣火》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很快,财新网记者王和岩发出了“洗稿”的质疑和声讨。“自媒体时代就可以不采访不花成本,躺吃别的媒体的报道了吗?”
《甘柴劣火》一文作者黄志杰以《社会在崩塌——关于财新网记者攻击呦呦鹿鸣一事的说明》予以回击。“一个人报道了部分事实,就可以垄断所有传播吗?”经投诉,呦呦鹿鸣公众号被取消“原创标识功能”。在“腊八”的前夜,这一番网络争论勾起了人们对人性的一番思考。围绕这一事件,争论者自然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方站在呦呦鹿鸣一边,认为黄志杰的操作没有问题,反而使新闻的传播度得以成倍放大,而财新网的付费墙则阻碍了信息传播。
而我现在想说的并不是《甘柴劣火》是否涉嫌抄袭,而是目睹此情此景,一个职业记者在文章中并未虚构情节或者臆造事实,所叙述均为真实发生在甘肃的事件,而国人的聚焦点竟在此文是否涉嫌抄袭?而对文内的观点未做任何反思,这难道不是我们真正的可悲和可恨之处吗?
所有人都喜欢在舒适区里谈自己最擅长的话题。一群人在这争块砖头是谁的,站队互殴,不知道谁会偷着乐。
“这句话是引用的,没有注明出处,可以算抄袭。”
在严肃的社会议题面前,我们更喜欢抢C位,更见不得人家拿打赏,更见不得别人的文章爆款,更喜欢对前驱者品头论足,在一切有意义的、指向危险的问题面前,我们努力抢戏,显示自己的“成熟。
在知名公号“呦呦鹿鸣”的负责人黄志杰遭到猛烈质疑的情况下,没有一家舆论媒体站出来对文章内容所涉及的地方省份发展实情做出指向性的讨论和分析,而是揪住一个“抄袭”、“洗稿”问题反复拉锯。这不禁令人唏嘘,国内的媒体已经开始变得跟疯狗一样毫无是非黑白观念了吗,现实常常给人以荒谬感,而这次无谓的争辩,足以证明当下国人的麻木不比一百年前好很多。
据黄志杰后来回应,《甘柴劣火》一文参考了相当多的报道和资料,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中国青年报》1988年的报道。他在文中提到很多媒体和记者的名字,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但是却很少使用引号,来引用那些记者的作品。文章的最前面,他特别注明:“本文所有信息,均来自国内官方认可、可信赖的信源,敬请诸君知悉。”他使用的是“信息”一词。在他心中中,这些过往的报道,就是他写作本文的“素材库”,他经过反复阅读,最后以一种新的逻辑重新讲述了整个故事。
舆论媒体价值取向的低贱和拙劣直接导致公众获取新闻价值与公共信息的效益性,甘肃的反腐和地域内长期发展迟滞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性,利用新闻流量和现代媒体渠道扩大这种反思价值和探讨力度本来是极好的公共价值事件,但我们众多的流量媒体把一片爆款文章按在地上要审判是否抄袭,这是何种的曲解和新闻价值跑偏啊。
我们在认认真真做着亵渎公共利益的事,但却大声疾呼我们的正义和道德感,这不是伊索寓言里的黑色幽默,而是当下众多媒体人的乏味和短视。不理解这一点,再大的新闻意义对于社会,都是一种娱乐谈资而已。可悲!可叹!可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