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塘湖北:遥远的龙湖

二月年味还在唇边未消,久违的阳光无遮拦射在江南平畴上,人家地头菜花生机勃勃灿然夺目,几头黄牛悠然啃着青草,眼前一望空阔,稻田低洼积水不时闪烁湛蓝天光,前行的向导熊继平先生示意这就是昔日龙湖,中间凸起地据说便是龙湖八景之一的“坡号七星”,又叫七星堆,龙湖熊氏族谱有诗云:

当年神物遇张雷,观象于兹尚有台。

清水犹看鱼戏跃,碧巅每见鹤飞来。

本来天上阳精聚,岂是人间景色陪。

今日高坡留胜迹,千秋传说七星堆。

时空一下拉得迢遥,想象中应该古意盎然应该波诡云谲,即便历史烟云散尽也是湖心台高矗不胜寒,但是此刻沧海桑田,土垒只剩下传说与记忆。如果不是定位显示“雷焕观象台”,任谁也不会相信,倒是身后湖北楼房林立,红瓦黛瓦参差,拖铁公路横贯其间,蓝天下好一个美丽的现代村庄。

荣塘镇乃丰城古县治所在,又是丰城剑文化发源地,追溯到三国末期(晋书《豫章记》载),当时吴未灭,牛斗星宿间常有紫气,皇室认为与其相克。吴灭后紫气更明,西晋290年惠帝在位,皇室愈加忧虑。于是司空张华邀精通天文的雷焕夜观天象,判断紫气乃剑气,龙光为宝剑,上彻于天,且宝剑落豫章丰城。便委派雷焕作丰城令,在荣塘镇龙湖中心的龙光山搭起观象台,见紫气直泻观星正前方四十九丈处,而此地乃县治牢狱所在。时雷焕为官清廉贤良,社会安定百姓安居,“狱中无犯人”,于是拆牢,方圆八丈改建粮仓,掘狱基深四丈有余,得船匣,内装“龙泉”与“太阿”雌雄两剑,宝剑一出紫气消失,自此奠定丰城剑文化基础,邑为剑邑,乡为剑乡,江为剑江,堤为剑堤……宝气精魂千百年来名扬天下,《滕王阁序》中经典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缘于此。尔后县治移至丰城,城中宝气楼、剑光祠、剑匣亭等系列命名皆为纪念雷焕这一伟大功绩。

当年雷焕搭建的观象台即在湖北村龙湖中心龙光山高处,村民忆及昔日浩荡面积约八百亩,湖北村亦因在龙湖之北而得名,至今仍流传这样的谚语:“湖北地方好又好,虾子鱼崽馋烂口。不嫁皇帝不嫁官,嫁到湖北心也宽。”俨然江南美丽丰饶的鱼米之乡。近几十年来,荣塘人纷纷外出经商,海南、浙江、上海、江苏、福建、贵州、广西、云南等走南闯北,老乡带老乡,超市、服装、鞋业、出租房宾馆等经营百行百业形成商帮特色。湖北村人也不例外,远走他乡,闯出一片新天地。你看如今湖北村拖铁线两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不正是他们勤劳智慧的缩影么?

湖北村姓熊,分为大坊、二坊、三坊、四坊、五坊、六坊与七坊共五支四小组,人口约一千七百人。远祖曾居饶之鄱阳,辗转到到唐乾宁三年(896)有名鸷者贤良正直,升为右拾遗,以直殿忠臣致仕挈居豫章沟上,豫章熊氏由此始也。鸷五世孙名子玉讳珦,生于后周显德甲寅(954)年,因宋开宝七年(974)曹彬伐江南,徏居丰城龙湖,当时此地好几个姓氏,称“丁颜陆李搭一熊”,可谓寄人篱下,珦成家育有四子,开枝散叶茂盛,遂分溪庄分白沙分夏阳分潭埠,乃至清江南昌新建等地不可枚举,而龙湖前四姓俱不知所踪,湖北遂剩熊氏一姓,迄今历时已逾千年。

昔日龙湖之美,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春月镜湖先生写的《小鄱湖记》一文中有最诗意描述,节选如下:

……湖载鳞册,晚陇鱼池环卫。其弦左通剑水,右排琼沙,葶藩涵泓。周遭五六里许,中多名胜,天然自成。湖心屹然有坡,名以七星,旧有观星台建其上,典午时雷公焕宰古丰,观星于此,银汉雪涛常与斗牛相掩映。今台倾圯,遗址犹存。湖之南为鳌埠,多系鱼舟,垂钓张罟者咸归。是宿,至晚歌声欸乃,不啻彭蠹逸乡。随转而北,式平马厂,人多纵马于此,故以马坪名。时有牧童横笛牛背,余韵犹存,听之攸然,亦可娱也。其东叶氏祠侧,则有宫功老广,温泉在焉,夏暑间有人浴,捣砧者亦恒于斯,非如浴塘,必假人力成者。已而逾道泉,越汊港,屈曲纡折,而入西湖。有一小塘直如骨鲠,号曰“史鱼”。菡萏茭芡,交产其中。过其侧者,欣赏不置。遥望祠之左,有亭挺然独立垣墙,堤上结茅如笠,左右缭以莲荇。见夫飞者、跃者、鸣者、宿者、啄者,宛在水中央。鹤可听也,鸥可数也,鱼可观也,鸿可送也。而且孤巅耸其前,罗峰峙其侧,岚光山色,一一尽收其目……

上文堪称龙湖妙笔,无论绘景之形,还是人物意趣,风流独特。熊氏习经业儒人文蔚起足可为证。而著名的龙光书院与其相隔三华里,湖北村任教者代不乏人。清光绪壬辰年(1892)镜余、丙余、清斋等干脆在村中捐资倡修“文昌阁”义塾,不论贫富不论男女均可就读,族中弟子无一废学。科举废后义塾又改为国民学校。宗祠修整后将文昌宫迁至其旁,讲室,寝室,图书室,体育场等设备无一不齐全。1923年又改立高初两级小学及钟灵女学校。其教师多为湖北村毕业于省立国语讲习所、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实业行政讲习所者,各尽义务担任且不计薪水多寡,湖北人尚学之风浓郁,文昌宫实在功不可没。于今江苏画坛卓有成就的熊岱平亦是从此走出去的画家,家世渊源文脉有传。

(熊岱平,号苍润斋主,现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艺术馆副馆长、国画创作室主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青年艺术协会理事,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报业传媒书画院副秘书长。)

(熊岱平先生作品《太行山写生》75-50cm  2017年)

2013年与湖北村隔一龙湖的塘堘上村兴修环村公路时,在村后竹林发现一古墓,有字迹清晰的内碑,为九世祖汝霖公,其后竹林辟为龙湖熊氏祭祖之地隆重修葺。若是穿行其间,翠竹清幽惬意,遥看沃野,思接千载。

或许在历史与现实的寻觅中,湖北已经消失了很多令人缅怀的古村元素。村口的池塘浮着蓝藻,小巷旧屋寂寥,阳光照在马头墙上,暗角苔藓在向你无声诉说流逝的过去。人不可忘记历史,也不可沉湎历史。此刻陌上花开,塘畔苎麻深褐,结子低垂,春风浩荡,很快就落入泥土成为生命的希望,总有些过去消失在视野中,总有些未来矗立在面前,“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我想,遥远的龙湖,崭新的湖北会带给你新的启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