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摆渡,那些人,那些事

横跨衢江两岸的姚家枢纽工程即将竣工,每天晚上,枢纽南岸的大坝热闹非凡。这儿聚集了上吴、许家湾、下包、上吴、大园畈、唐家、后杨等附近村庄的几百位村民 ,他们唱歌、跳舞、散步、聊天、骑行……,这儿渐渐变成村民健身、休闲、娱乐中心。

姚家枢纽工程距离兰溪城区约9公里,是集航运、行洪、发电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可当地村民更看重它的交通功能,希望这座桥梁能早日通行。

“听说过几天9月份,姚家枢纽就要验收了,到时这里通车我们可以骑电瓶车去对岸的伍家淤嘻嘻。”
“多年没去对岸了,那时还是坐船过去的。”
“还记得当年渡船的情形吗?一晃都有三十多年了。”
“记得,记得。”
两位老伯,坐在江边一边乘凉一边回忆。

顺着他们的记忆,我沿江探寻那些曾经被人惦记,如今又被历史遗忘的渡口、摆渡人。
衢江北岸,离姚家枢纽最近的村庄是下叶村(属游埠镇),在这里,我见到了曾经的摆渡人----徐根兰阿婆。老人她今年83了,身板硬朗,声音洪亮,回顾当年的摆渡生涯,兴致甚高。

且听她娓娓道来:
“我老家是大路口那边的,又没溪又没船,我也不识水性。 22岁时我嫁到下叶,因为老公是摆渡的,风平浪静时一个人摆渡就行,大风大浪一来,他一个人搞不定,我就要去帮忙。一边帮忙一边学习,慢慢地,我就能摆渡撑船了。后来孩子多,家里穷,摆渡挣不了几个钱,老公去生产队赚工分,船就全交给我了。”
“一只小木船,两只竹篙,从下叶村门口撑到对岸后杨村(属于城南街道)的溪摊里,我每天来回十几次。两岸来往人员中,基本是靠近南岸村坊的人们——如上吴、大园里、山塔、中吴、大园畈、下包、后杨,到对岸伍家淤为主。当年的伍家淤老街还是蛮热闹的。他们过来喝茶、扯布料、买日用品,喝完了茶,买好了物品,又坐我的船回去,我的船最多只能做十四五个人,太多不安全呀。”
“摆渡有危险,尤其是起风的日子,船上风大浪大一不小心就要翻船,我的船一侧还搭着蓬,摇晃得厉害。我嘴上说客人不用怕,但是自己心中砰砰 跳。水随着风哗哗涌上来,我用尽全力才能让船稳住,幸好我摆渡20多年都没出过事故。后来我观察天气,风大的时候就停,风小才行动。有的客人等不住,我建议他们去几里路的后张村渡口(属于金华婺城区),那边的船更大更安全。”
“摆渡也是很苦的,冬天的日子,起西北风,那么冷,那会没有厚衣服穿,坐在船上兜风没人愿意,但是为了养家没办法。能赚多少钱呢?两分三分一次,俗话说三分渡。有时候客人说,哎呀,我钞票都没了,我会说,哦,你去,你去,先上船。也有客人买东西,把钱全光了,一分钱也没剩,我也要让他坐船。”
“最早的渡口就在下叶村口,因为不断涨大水,江中的沙洲越冲越高,渡口就慢慢上移,一直移到了伍家淤村口,我便和伍家淤村的man呢(本地方言,意味视力不好)夫妇轮流摆渡,每户两天一轮回。”

“再往后船要归集体,大队里补贴钱给我们,摆渡人就变成两人,我们家一位还有生产队里轮流的另一位,卖票的钱也归集体所有,我们就拿工分了。但是因为票价低,来往的人减少,一天下来也就四五元钱,大家没什么积极性。一到冬天,人都怕冷,你不肯去,我不肯去,船就空在那里,慢慢地,船就废弃了,渡口也被荒草淹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