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求学弟子的一封信(附访学三关视频)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图为到访学子幼儿保健师曾素群访学信)
很高兴学堂的拙作能给医界同仁一些光和热。我初次上湖北拜师时,余师有师长之尊却从不以师长自居,对天南地北学人大多师友相待。我多年发现,虽然我的讲学义诊帮了一些人,而这些中医热爱者他们各有才能与潜质,甚至藏术于身,怀才不露,甘居下位,千里拜师。一旦得知他们一针疗法、点按阳明、刺络放血已成绝技,我才知道自己在许多领域里头还是小学生。可为什么那么多技术长于我、临证多于我的学人甚至前辈愿意接受学堂、推广学堂、赞赏学堂,我觉得不是学堂的临床水平多高,也不是义诊情怀有多深,而是堂口形成日有一得的精神。
我在任之堂期间,余师一年360天有350天是在诊状态,甚至合衣而睡,枕戈待旦。余师天天夜里读书不辍,定期写临床心得传到网络,且文为时作,针对世代误区写养生惠世文章,所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久久竟然书稿萦桌,文案满箱,此滴水不弃之功也。我的学生从润雅写跟师记,到婉瑜接棒,再到现在家林,他们都不是才高识妙者,却是每日不辍人。我比较重视笔头功夫,人生百年,书传万代。人的脑子记忆有限,笔下的智慧无穷。据说学堂现在网上有十万粉丝,看到越来越多学子向心学堂,突然有个念头:怕。这个“怕”不是恐惧,而是怕误人子弟,这次疫情也是,息诊两年看到中医的地位上升,那种海派打气的讲法已经不是最切合时代的了,一种重视筑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新模式更适合未来中医。因此百篇古文背诵,这背诵关要过,一百个俯卧撑体魄关要过,赤脚登大掌山来回五小时的磨炼关要过,每年要做一两件有文德的惠乡之举关要过。每天要写学习总结,即使20个字都不能断笔……
学内治汤药要从学外治按摩为基础。学会徒手点按要过这些关关,都需要大毅力,而且过的标准也有高低,因此不敢轻易收学子,因为不能将学子带过关是师长之失。那么只有偶尔的暂学、观摩、遥学更适合当下有自己事业又喜爱中医之人。在我看来,到任何地方只有一念:“能给此地带来上升与快乐”,那么不用拜师信都能得师心传,在对治问题上体现出慧光,生活中尽是师长,要大胆的担学,担当患者的问题、千方百计地去学妙法,《大医精诚》诵多了,人生之路会越来越清晰。
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我发心为万众答疑解惑,结果出的《中医10000个为什么》,比枕头还厚。我发心将穴位常识传到千家万户,让普罗大众对神秘的人体开关感兴趣深入,结果《穴道》书一出来就被抢购一空。人要带着使命与发心过来才点得燃,才不会为俗世习气所染。在当今时代,跟师的价值很大,可独学的价值更大。中医需要一批人去生根,在某些领域里发光。百年的岁月很短,人生的精力很有限,寻觅一种持续、稳妥、喜欢、有意义的定课方式来充实人生,应该是拜师的目的。
慎风寒 节饮食
惜精神 戒嗔怒
——保身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