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疼、牙痛分经络
牙齿是骨之余气所化,是长在牙龈肉周围上,足阳明胃经循鼻子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从腮帮子入下齿中,所以牙龈肉乃阳明经所主,阳明胃肠又主肌肉,所以肌肉红肿热痛的,总离不开阳明积热。
胃火旺盛的人经常牙疼
这种疼不是那种隐隐得疼,也不是那种一遇到风就会冷痛,而是非常强烈得疼痛,感觉最里面冒热气,疼起来牙龈一跳一跳的。
牙齿是骨之余气所化,是长在牙龈肉周围上,足阳明胃经,循鼻子到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从腮帮子入下齿,所以牙龈肉乃阳明经所主。
阳明胃肠又主肌肉,所以肌肉肿毒,总离不开阳明积热,这牙龈肿痛是胃肠积热循经上攻所致。
胃火旺盛的人大部分都有口臭
这个问题很恼人,甚至影响人际交往。
很多现代科普号说口臭只是口腔的问题,是龋齿或者牙结石引起的,但是有很多人完口腔检查什么问题都没有吗,但是口臭问题就是解决不了。
其实口臭的根本原因在于胃火重,在于体内出现了问题,一味儿的去清理口腔当然不能解决其根本问题了。
这就像一个花瓶,瓶里面发出了臭味儿,不去清理瓶内,而去清理瓶身,当然没有好效果了。
胃火旺盛的人舌苔发黄
舌苔最能反应人身体的健康状况,白色为寒,黄色为热,胃火旺盛的人舌苔一定是黄的,不管厚不厚,一定是黄的。
胃火旺盛导致的口腔溃疡、牙痛、口渴、口臭等症状,应该怎么调理呢?
当然是首推清火第一方——清胃散了。
清胃散组成:生地黄、当归身各6g,牡丹皮9g、黄连6g、升麻9g
〖注〗胃火牙痛,赤肿出血者,则为血分,宜用清胃散,即生地、当归、黄连、升麻、牡丹皮出。饶者,倍加升麻。丹皮也。若肿痛牙龈不出血者,则为气分,宜加荆芥,防风、细辛,以散其热。若肠胃积热,肿痛烂臭,宜用凉膈散加升麻、石膏,以下其热可也。
清胃散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至今已有将近800年的历史了,效果肯定是非常卓越的,不然怎么能历经时代洗礼而经久不衰呢?
古人讲,六经实热,总清肠胃。就是你全身热气腾腾,肠胃一定要先清空,清空肠胃,热气就下降。
清胃散是怎样清胃火的呢?
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清胃散的组成。
首先,黄连清胃散的君药,也就是起到出力最大、作用最强的主药。
《医方集解》中指出:“此足阳明药也。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为心子,而与胃相表里者也”。
也就是说,黄连大苦大寒,能够泻心火,也能泻脾火,而脾胃相表里,所以黄连能够清胃火。
升麻,在这里用得很妙,第一妙在升麻是“阳明经本经药”,是治疗阳明病常用的引经药。在清胃散方中,升麻的最主要作用当是引经,引清心之黄连、益肾之生地黄入阳明。
第二妙在升麻能够升清,配合苦降的黄连,使整个方子有升有降,升降有序。 黄连得升麻,泻火不凉遏,升麻得黄连,散火而不升焰。
第三味药是生地黄,《汤液本草》认为生地黄“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
生地有能够凉血补血,滋补阴液,可以给沸腾的血液降温,并且补充新鲜的血液,已达到降火的作用。
第四位药是丹皮,丹皮的作用跟生地黄类似,并且丹皮有消肿的作用,所以对于胃火炽盛导致的牙龈肿痛、疖肿、口腔生疮有很多的作用。
最后一位药是当归,大家对当归都不感到陌生,知道它是妇科的妙药,能补血,还能活血。
当归在这里的作用呢,就是“和血”,胃火炽盛严重者可以导致血液妄行,比如鼻子出血、口腔出血、牙龈出血,这都需要当归的调和作用。
炽热的胃,就好比一锅煮的滚烫的火锅,火锅沸腾就会好比炽盛的胃火,怎样让胃火降下来呢?
首先,用黄连直接清除胃肠积热,相当于把火锅底的柴火给拿走了,釜底抽薪。
第二,第二用生地、当归、丹皮来增液凉血,就像往锅中加水一样,加点凉水下去,沸腾之势就减轻了
第三你想要水凉得快点,一定要把锅盖打开,不然越焖越热,这时通过升麻,直接揭开阳明锅盖,使热气往外散发,锅内的温度就能降下来。
总之,清胃散核心是用黄连清降胃火,升麻升散郁火,再加生地黄、丹皮、当归凉血增液,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
清胃散对于胃火炽盛导致的口干口渴、消食易饥、牙周炎、牙痛、口腔溃疡、三叉神经痛均有良效,情况严重者可以加生石膏30克。
注:此方较寒凉,请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