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战:兖州风云(7)陈宫之乱
相关推荐
-
赢得比《三国演义》还辛苦,曹操与吕布的兖州之战,历史上为何要打两年?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千古废物 字数:7330,阅读时间:约20分钟 编者按:汉末三国时期经典战役非常之多,像官渡.赤壁.襄樊.夷陵等,因为关注的人很多,研究分析的人也相对较多,与之相比,奠定了曹操基底 ...
-
为什么昔日救了曹操的陈宫,最终却要与曹操为敌?
陈宫字公台,早先放走曹操后弃官跟随于他,助其控制兖州.只是之后陈宫又叛变曹操,转投到吕布麾下.而这并不是<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因为曹操杀害了吕伯奢一家,陈宫才因此开始痛恨曹操.他们之间情 ...
-
先仕曹操再辅吕布,宁可赴死绝不投降,历史上的陈宫是个怎样的人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一个战乱的年月里,不管是文人还是武将,都希望能找到一个赏识自己的雄主,发挥所长,创下一番伟业. 三国时期,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不仅产生 ...
-
曹操在濮阳留下的统战故事 | 作者 王海斌
曹操在濮阳留下的统战故事 作者 王海斌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州市)人,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官至丞相.魏王,死后被追谥为魏武帝.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一 ...
-
濮阳之战:吕布出师大捷,射伤夏侯惇眼睛,差点生擒曹操!
纵观曹操军事集团和吕布军事集团多年的交锋中,濮阳之战是双方爆发的一次重要战役.在濮阳之战中,吕布达到了个人军事生涯的巅峰,不仅射伤了曹操大将夏侯惇的眼睛,更是差点生擒曹操. 顾名思义,濮阳之战是发生在 ...
-
东汉末年有一位“王佐之才”,曹操能统一北方,此人功不可没!
在东汉末年的黑暗动荡中,身为汉臣的荀彧为了匡扶汉室,一直尽心辅佐着他认为真正能够平定乱世的曹操,出谋划策助他统一北方,希望之后曹操可以还政于献帝,只是后来曹操并没有这个打算,所以两人逐渐分道扬镳. 出 ...
-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九十七:曹操最艰难的一战,从一句话的凶险开始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大锤粉丝交流群已经建立啦!各位读者老爷可以添加群助手微信:447 ...
-
第四十七战:兖州风云(5)幽州内战,兖徐交锋
公元193年,袁绍打虎上山剿群盗,曹操穷寇必追踢袁术的时候,公孙瓒也没闲着,他干掉了民意口碑非常好的刘虞,独霸了幽州. 此时的幽州牧刘虞在公孙瓒打不赢袁绍后开始嫌他没日没夜的烧军饷去打仗太劳民伤财了, ...
-
第四十七战:兖州风云(4)袁术入兖若丧家之犬
公元192年国际上发生了三件大事: 1.董太师被杀. 2.曹操入兖收编青州军. 3.袁绍和公孙瓒先生依然在大规模互撕. 不光在冀州撕,在青州也早就撕上了. 当年袁绍割地给公孙瓒渤海郡后,公孙瓒派出了他 ...
-
第四十七战:兖州风云(2)董贼死汉末陈平毒计乱长安
公元192年四月,初,献帝大病初愈,百官在未央宫集合恭祝天子龙体安康,吕布派同郡心腹骑都尉李肃与杀手泰谊.陈卫等十余人穿着卫士服守在北掖门等着董卓. 董卓刚出门,马就惊了,把太师扔泥里面了. 太师只好 ...
-
第四十七战:兖州风云(1)魏张良王佐之才上场
人在要走大运之前,是有征兆的,比如说曹操. 人在要倒大霉之前,也是有示警的,比如说董卓. 191年,是曹操人生爆发的前一年. 这一年曹操一直在给袁绍擦屁股,在他本初哥和东北猛男硬钢的时候贤惠的在背后剿 ...
-
第四十七战:兖州风云(3)收编青州兵
早在董卓被暗杀,袁绍界桥续命的大半年前,袁绍刚刚恐吓来冀州的时候,曹操得到了一个人的建议. 这个人,也是三国中被忽略的一个重要存在,一个可以媲美贾诩.郭嘉眼光的人. 他能读人心,看大势,他的判断在他短 ...
-
第四十七战:兖州风云(8)绝境下的坚持,至暗后的曙光
曹操回军兖州后发表了必胜言论:"吕布一下子得到一州的地盘,却不能占据东平,切断亢父.泰山的要道,利用险要的地势来阻拦我们回军,反而回去守濮阳了,我就知道这小子没多大的出息!咱赢定了! 大家有 ...
-
第二十七战:漠南无王庭(5)提早四百年出现的“突骑”战术
一提到骑马打仗,我们脑海中可能出现的场景就是三国演义中,虎牢关前的三英战吕布,张飞和马超的几百回合挑灯夜战,极其生猛精彩. 但很遗憾,此时此刻,这种马战是没有的. 包括真到了三国时代,这种上将回合制的 ...
-
《孙大圣之东海荡寇》第四十七章,奇袭战
上回书说到,孙大圣和朱啸能被海妖王元海京给吞掉了,然后他们释放了第二重神力给逃了出来,回到横屿岛归队戚家军,结果因为擅自离队,戚继光亲自下令要给他们军法处置. 戚继光下令:"来人啊,孙大圣和 ...
-
泪痕春雨漫评系列 漫评水浒(四十七) 宋江晁盖第二次暗战
等回到梁山后.宋.晁之争,显然更公开化了. 宋江去江州路过梁山时. 晁盖道:"仁兄直如此见怪!虽然仁兄不肯要坏两个公人,多与他些金银,发付他回去.只说我梁山泊抢掳了去,不道得治罪于他.&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