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配乐散文《 翟家大院》  作者:翟志秀

NO:859

【原创】

 翟家大院

 作者:翟志秀

    夕阳年岁时间富足,于是参加了老年大学文学班。学员全是退休干部和职工,唯有我是纯粹种地的农民。“你知道翟英吗?”当学员们得知我的名姓和所在的村庄后,就会这样问我。听到这样的询问,我头脑中一下子闪现出,一个迈着轻盈的步子,转悠每条巷子的高挑个老年男人。他的熟人很多,我的父母辈分的人他都认识,频繁的站住脚和乡亲打招呼。有时交谈后,就呼哥唤弟叩门入户拜访。那时我刚步入生产队劳动,上下工时常遇到祖辈人们和他亲热招呼后,就告诉我们:“他是前院的翟喜联是翟英的父亲。

    小时候听母亲讲过,翟家集居在村子东部,前院和咱们后院只有街南街北之分。    翟家开着酒坊、醋房,商行,还开着煤窑;翟家人多土地多,种植的土地几乎接近了八里之遥的张掖村。翟家是很有名的大户人家。一个大院子吃饭,锅盖就是中间开揭型的,盛饭时只准挪开容下饭勺的缝隙,端着饭倒坐门槛也不准进屋吃饭。大户人家名气,娶来的媳妇都是大家闺秀,嫁出去的姑娘都嫁到了富户人家。翟家规矩特别好,数辈的大家庭一直到解放后才分家,分家是村里最晚的家族。“哎呀,解体是以两辈人的小家类型全部分散。”多少次听到过母亲和众多乡亲们常念叨这句话。

母亲也对我说起过。咱家分的是古老大门楼里的牲口圈,与三盘石碾一盘石磨相邻。古老的大门处在巷子中心,南北巷子两边布局着一座座以北为上的大院。一个屋子一家人,兄弟好几个家庭住一个院子。我家这儿是家族人聚集的中心地点,夏天石碾台、冬天大门洞里,常集结着以家族长辈为首的聊天讨论会。

     听老辈人说,当年翟家从洪桐县移来了兄弟三个,名字分别是旺林、旺贵、旺和。一个定居在正定,我们山尹村则是兄弟两个。

    生产队时,我们队的翟振海赶着大车到正定拉货,拐墙角时不慎撞了一农家猪圈起粪挡门。一位中年男子气势汹汹拦住去路,态度强硬地索取赔偿。那时赶大车的分文不带,只带着干粮和水壶,振海哥只得认错求饶。谁知那中年男子却牵住牲口缰绳,不赔钱不让走。这时,嗖地飞来一个拐杖,要不是有人及时阻拦,只怕会狠狠砸上拦车人后背。“你给我住嘴!自家人到了,不请回家做客,还发什么刁蛮!”原来,这位拄拐杖老者看到车挡板标着山尹村字样,经询问知道了振海哥姓翟。不由分说向索赔男子轮来了拐杖。老人指着大车挡板上标着的村名,狠狠的教训道:"记住,咱和山尹村姓翟的是一家人,以后只要看到山尹村人你就请回家,不是一家必定是乡亲"!

不错,正定的翟家和我们山尹村翟家都有着严厉的家风。家族长辈闲坐在自家大门口,照看着巷子里每个家户的安全,邻里族人发生纠纷就会赶紧上前制止,没有一例经大队调解员调解。家族长正确赞扬和评击生活中的现象,涌现了好多感人作为。一位嫁出去姑娘,常带较厚的礼物来看望后娘,"这炊帚很好用。"(炊帚。用高粱穗做的刷锅器具)临走时主动拿一样价廉物品,机智的行动和后娘相处得特别亲近。

    一次我们一伙高调谈笑下工的社员,走进巷子里不知谁冒了鹿泉那句最难听的骂娘语。"回家说里"家族长辈狠狠瞪着我们说出这句短语。我品味出了四字短语的意思难堪至极,难听的鹿泉口头语,彻底从思想里灭迹了。不但我兄妹不说鹿泉口头语,致使我三兄妹家的儿女们也不说那句鹿泉口语。

    小时候我常跟母亲到邻居奶奶家婶子的西屋做针线活。婶子养了六个姑娘两个儿子,大姐妹都跟爷爷奶奶睡上房北屋。爷爷是高高的个子,冬天坐在北屋房檐下晒太阳,夏天随着房荫转移坐在门口巷子里。爷爷有耳聋的毛病,行人对他点头微笑就可直接进出家门。他张着圆圆的皱褶嘴巴,瞪大眼睛细瞅行人是他的职业。别看奶奶体瘦个子矮,发现别人遇到困难时,都会飞快跑到近前相助。有一次我尾随母亲身后,弯着一条腿弹跳着行进到院里。“我的孩子啊!”奶奶担心我摔倒,急速向我跑来。“你这调皮户”!母亲训斥着我赶紧上前扶住了奶奶。

奶奶整天忙碌着大家庭的饭食和家务,爷爷习惯了坐太师椅待等现成饭,稍微慢待就大发雷霆,并常打骂我的奶奶。婶子带领孩子们尽力多做家务,替奶奶为爷爷端饭递筷,极力避免了冲突。长辈族人们夸赞婶子是深明大义,孝顺会处事的好媳妇!

    一个冬天的夜晚,随母亲应着奶奶家突发的喧闹声,跑进奶奶住的北屋。爷爷又再毒打奶奶,孩子们哭喊着打开屋门 。婶子进屋怎么也掰不开爷爷“就是打了,就是打了你”!婶子红着脸抱着奶奶 冲着爷爷大喊!没打,没打,你也是老糊涂了,中间站的大辈儿瞪了婶子一眼,扶着痛哭的爷爷边劝慰着向大门外走去。一直说他老糊涂易忘事,劝了很久很久,爷爷总算止住了哭声。“孩子啊,你制止的很对,不然会出人命的,但是不能着实口头承认。”大辈儿告别时,悄悄这样说了婶子。这是我亲眼看到的家族大辈儿平息的最激烈家庭矛盾 。

翟家家风极严,不管是谁家的孩子,族里的大辈都会严加管教。一次有一家出殡葬礼上,被搀扶的孝子仰着头,没有丁点悲痛转着棺材。“某某你为什么不哭你娘呢?”“俺找不着韵调。”主持葬礼的家族大辈听到孝子不着调回答,气的啪啪左右开弓,狠打了孝子几个耳光,孝子马上痛哭流涕悲哭不止。从此“某某哭娘找不着韵调”,变成了招人关注口传奇语,翟家家族大院儿的好家风也随之传递!

作者简介

石家庄鹿泉区作家协会会员

感谢您对平台长期以来的关注和支持!敬请您在文章底部右下方,点击“分享、点赞、在看”并转发。有您陪伴,用爱相传,传播正能量,让更多人分享。您的鼓励就是我们的动力,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本平台所用图文及音视频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0)

相关推荐

  • 醉,是一种乡愁

    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请您关注酩悦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很少喝醉.我结婚的那天,父亲却醉了.他哭了-- 文:叶子|整理:酩悦团队 "记忆中的大曲酒"征文活动入选作品 原文标题:醉是 ...

  • 【阅读悦读丨散文】马玲《巷子里的卤煮香》

    [阅读悦读·散文]鱼三<一个人行走--    > 文/马玲 [作者简介]马玲,笔名鱼三,幼儿教师,七零一枚,忙里偷闲,浅聊时光.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 【温柔雨丝】| 田馨作品:黄胆小

    黄胆小初来我家时候,从年龄上算,应该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一身光亮的纯黄毛色,眼睛清澈而水汪汪,煞是漂亮.那一年我四岁,我哥哥九岁,正是淘气得恨不能上天摘星星的年龄. 黄胆小本来是我舅舅厂里的一条看家护院 ...

  • 【瓜甜瓜都是瓜】王延忠| 两个寡妇的风流孽债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白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两个寡妇的风流孽债   大约是清朝的咸丰年间,爷爷的爷爷领着两个儿子从山西省太原府闯关东来到了黑龙江.他们开荒斩草,把汗 ...

  • 【原创】配乐散文《情结》 作者:丁富贵

    NO:869 [原创] <情结> 作者:丁富贵     记得小时候在我的老家,红薯(俗称山药)一直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红薯早已退出了主要粮食作物的行列.但就本 ...

  • 散文||梅家大院“子弹飞”

    梅家大院"子弹飞" 2016年国庆期间,我和家人到台山看望战友,在战友们的推荐下,兴趣盎然地游览了梅家大院. 台山为县级市,旧称新宁,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邻港澳,有" ...

  • 文学原创•《散文两篇》作者 程广群

    散文两篇 作者 程广群 一.酸  杏 杏子熟了,有再黄的时侯.那逝去的岁月怎地就不能回来了呢?!--题记 麦黄时节,是杏子黄熟的时侯.我每每或摘或买,必须要尝的.杏酸的滋味刻骨铭心,已是种习惯的印记. ...

  • 青年作家:周辉[散文]蒲家大院与雨

    点击"凉城文苑"查看更多 蒲家大院与雨 文//麦之霸 蒲家大院位于利川市凉务乡海洋村,是国家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绝大部分为清末及民国建筑,标准的土家吊脚楼,纯木头结 ...

  • 文学原创•《散文二章》作者 陈梦丽

    散文二章 作者 陈梦丽 与浅秋情深 是的,秋天来了.迎着黎明的一缕风,一丝雨.有了丝丝清凉,仓促间与路旁的一朵野菊花撞得满身芬芳. 被雨水洗过的树叶透出一股凉意.一阵风吹过,吹落枝头的水滴,似把裙角染 ...

  • 精 原创配乐散文《霜叶红的那天,我流浪到天边》

    2021年0162期总第2957期 <霜叶红的那天,我流浪到天边> 作者:光明乾坤 朗诵:梅子 霜叶红的那天 我打点着忧伤艰难 扛起责任担当 流浪到遥远的天边 霜叶红得耀眼 把崎岖的小路铺 ...

  • 原创配乐散文《千山抒怀》【满庭芳艺术联盟出品】

    <千山抒怀> 作者:刘忠韶 朗诵:莲萌 编辑:雨晴 <千山抒怀> 刘忠韶  2018年2月23日 双休日,我随团驱车参加千山一日游,千山位于辽阳鞍山之间,属长白山余脉分支.千山 ...

  • 驻村笑话:“张家妈” || 作者 岳志宏

    驻村笑话:"张家妈" 作者  |  岳志宏 干部驻村帮扶,要主动拉近和群众的距离,搞好关系,方式多种多样,有给钱的,有买茶叶的,也有说贴心话的,这取决于每个人的能力本事.十八般武艺 ...

  • 文学原创•《​情迷书法》作者 柴志武

    情迷书法    作者 柴志武   每天清晨起来 在碑林中练功 马步蹲了几十年 红樱枪练坏几百支 歙砚磨的水滴石穿 喜欢用简洁线条 表达丰富的情感 用方圆规矩 来平衡世界 在刀火剑影中 该用刀时就用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