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堂名医张仲景-郑州日报数字报

♣ 王 剑

东汉时,南阳郡有个郎中叫沈槐,七十多岁了,没有子女。他整天发愁医术无人继承,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慢慢忧虑成病了。

当地的郎中们来给沈槐看病,但谁也看不好,老先生的病竟越来越重了。有一天,来了一位年轻的郎中,他仔细察看了沈槐的病情,马上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面五斤,做成丸粒,外边涂上朱砂,让病人一顿吃完。

沈槐看了药方,觉得很好笑。就让仆人把做好的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把青年郎中嘲笑一番。他一心只想着这事可笑,竟把原来忧虑的事全抛到脑后了,不知不觉病竟然好了。

这个看病“不走寻常路”的年轻郎中,就是张仲景,东汉涅阳(今河南邓州)人。他从小博览群书,当从史书上看到扁鹊行医的故事时,对扁鹊精湛的医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当时,南阳郡有一位名医叫张伯祖,医术很高,经他诊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痊愈了。张仲景诚心诚意拜到张伯祖门下,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炮制药材,都比别人格外用心。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的平生所学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没过多久,张仲景就在南阳一带小有名气,医术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

张仲景看病不拘成法,简单实用,一个药方上通常只有几样药材。有一天,他诊病时遇到了一位大便干结的老人。用泻药吧,病人身子虚弱,怕有生命危险。正在为难之时,他看到窗外有一群蜜蜂正在嗡嗡地采蜜,似有所悟,连忙让弟子取出蜂蜜放在铜盆里温火慢熬,受热的蜂蜜开始浓缩变干,张仲景将它搓成细长的条块,塞进了老人的肛门内。过了半个时辰,老人体内的大便终于顺利排出。这种疗法,就是今天“灌肠疗法”的由来。

张仲景医术高超,孝敬父母,南阳郡向朝廷推荐人才时,就把他举荐为“孝廉”。后来,朝廷任命他到长沙做太守。张仲景虽然进入了仕途,但并没有荒废医术。有一次,他下乡察看时,听说当地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很有经验。他立即换上布衣,登门求教,对“王神仙”的治疮疗法用心加以研究,获益很大。

长沙百姓听说张太守医术高明,纷纷登门求医。但在封建时代,等级森严,当官之人不能随便进入民宅。一心想为百姓解除病痛的张仲景,无奈之下就让衙役贴出告示: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专门请有病的百姓前来。张太守端坐在大堂上,挨个为百姓诊治。老百姓听到这个喜讯,无不拍手称快。于是,每逢初一或十五,长沙太守的衙门前便聚满了来自四面八方求医看病的百姓,有的人还从数十里外一大早赶来。张仲景的这一举动,首创了名医坐堂的先例,被后世传为千古佳话。

当时,各个州郡经常有瘟疫流行,很多人因此而丧生,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每次瘟疫到来,“村村闻哭声,家家戴重孝”,甚至达到“十室九空”的程度。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暗暗发誓:“我是个医生,治好瘟病是我的本分!大丈夫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于是,他毅然辞去官职,一方面“勤求古训”,反复研读《素问》《难经》等医书典籍;另一方面“博采众方”,对民间习用的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诊法,“考校以求验”。并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刻苦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张仲景终于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此书16卷,收录方剂269个,它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伤寒杂病论》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医学典籍,被誉为“方书之祖”“万世宝典”。其影响“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张仲景也因此被后世称为“医圣”。

晚年,张仲景回到了家乡南阳。当时正值冬至,乡亲们的耳朵都生了冻疮,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张仲景不顾旅途劳顿,吩咐弟子在院中搭起棚子,支起大锅,把羊肉、干辣椒和祛寒的药材一并放在锅中熬煮。然后,把羊肉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放进锅里煮熟。每个生疮者可领到一碗药汤、两个娇耳。病人吃了娇耳喝了热汤,顿觉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疮很快就好了。现在,北方还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巧的是,张仲景去世那天也是冬至日。人们都赶来为他送葬,还把他的坟圆得大大的,并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座庙,这就是医圣祠。医圣祠的大门为仿汉建筑,博大雄浑,巍峨壮观。一对子母阙耸立门前,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

“志剪伤寒,呕心医术作杂论;方循辨证,献爱黎民坐大堂”。人们来到这里,瞻仰先贤,也为“万世医宗”张仲景送上由衷的敬意。

(0)

相关推荐

  • 张仲景:千秋医圣悬壶济世,传世药典杏林春暖

    一:少年立志.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以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张仲景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官员家庭,父亲在朝中任 ...

  • 千古医圣张仲景的传奇人生(一):立志行医,刻苦钻研

    导语: 在中国古代,一直流传着一个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氏就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炎帝,他和另一个伟人黄帝一起创造了数千年的华夏文明. 我国古代文献论述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者相当丰富,<淮南子· ...

  • 千古医圣张仲景的传奇人生(二):一心为民,撰写医书

    导语: 在南阳医圣祠的陈列室中,有一块珍贵的晋代石碑,碑的正面刻有"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碑基后面则刻着"咸和五年"字样.作为南阳医圣祠的镇馆之宝, ...

  • 医圣张仲景巧用5味药从根部祛寒湿,养生防病从祛湿开始,

    张仲景从小就喜欢学医,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还曾经做过长沙的太守,因为想救治更多的没钱治病的穷苦人家就返乡了.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

  • 医圣张仲景病逝何处 如何魂归南阳故里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后人尊称其为"医圣".他是祖国中医学瑰宝,也是南阳人民的骄傲.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述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著作之 ...

  • 内捷外畅新高地 借港出海达全球-郑州日报数字报

    本报讯(记者 张倩 通讯员 史锋华)7日上午11时30分,装有104标箱240台奇瑞商用车的"郑州-青岛港"(捷途国际号)铁海快线从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发出,再经青岛港换装作业后,将 ...

  • 郑济高铁建设又有新进展-郑州日报数字报

    本报讯(记者 张倩 通讯员 赵庆)8日,记者从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8日14时,随着最后一批次混凝土完成浇筑,郑济高铁濮阳东站主站房混凝土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濮阳东站主站房结构性工程全部完工 ...

  • 郑州市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正式启动-郑州日报数字报

    记者现场看到,在郑州市一新冠疫苗接种点门口,民众排队等候.秩序井然.对于此次大规模接种,郑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在接种前,应提前了解新冠肺炎病毒及疫苗的相关知识和接种流程:接种时,需携带相关证件(身份证 ...

  • 36.3℃!郑州迎32年来最热5月8日-郑州日报数字报

    本报讯(记者 武建玲 文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马健 徐宗福 图)昨日15时,郑州气温达36.3℃,迎来今年首个高温日,成为北方省会城市中首个迎来高温日的城市,创下1990年以来32年内郑州5月8日 ...

  • 郑州姑娘体操 全锦赛上夺金-郑州日报数字报

    本报讯(记者 陈凯)记者昨日从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获悉,正在四川成都举行的2021年全国体操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选拔赛.第十四届全运会体操资格赛上传来喜讯,郑州姑娘芦玉菲在女子个人全能比赛中发挥极其出色, ...

  • 母亲的善行-郑州日报数字报

    ♣ 刘传俊 母亲节前的一个早晨,我伫立在一座楼房的五层,面南背北,隔窗眺望--南方不但有生我养我的地方,更值得深情依恋的是,那里有母亲的栖息之所. 放眼望去,深绿浅红,母亲的善言善行好像窗外的雪松.杨 ...

  • 挖竹笋-郑州日报数字报

    ♣ 殷雪林 前些天上街买菜,猛然发现新鲜竹笋上市了,这来自乡野并不多见的春色美食,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忙走过去蹲下拿起几根,那棕紫色笋壳光亮如新,握在手上爽爽的润润的,舒服极了.尖尖的顶上新生几片嫩 ...

  • 种薯记-郑州日报数字报

    种薯记 ♣ 王琳宝 巧借夕阳送晚风,拖泥带水栽浅坑. 但需光景三五日,幼苗扎根叶返青. 夏雨知时降甘霖,秧蔓遍地匍匐生. 待得田埂高隆起,霜降甜薯庆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