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上图可见大殿两旁的攻心联“攻心联”中那句“从古知兵非好战”,让我联想起了著名的《孙子兵法》中的那些传世名言。2500年前诞生的《孙子兵法》,系当年一位来自齐国、名叫孙武的兵法大家献给吴王阖闾的军事战略著作,计13篇,共6000余字。很多人以为《孙子兵法》就是教人怎样打仗,如何“百战百胜”,其实不然。《孙子兵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思想其实是“慎战”,它花了很大篇幅去讲如何避战、不战——比如那句耳熟能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出自《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孙子兵法》的13篇文章,其实可分为5个大类:第一类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第二类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第三类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第四类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第五类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而《谋攻篇》则系第一类中的第三篇,它讲的就是如何以智谋而非单靠武力去战胜敌人。其中最重要的段落中有下面这么三句原话:1,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上面第一句的意思是:所谓“百战百胜”并非最好的用兵策略;无需兵戎相见就能迫使敌人屈服,这才是顶级高明的用兵之道。第二句的意思则是:所以最好的用兵之策是以谋取胜,其次是靠外交手段挫敌,第三才是出兵征伐,而攻城则是最下之策。攻城是万不得已才使用的法子。而第三句的意思是: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才能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但清楚自己之短长者,胜负各半;既不知晓敌方,又无自知之明,那么肯定是每战必败。第一句说明,那些被无数人膜拜的“常胜将军”,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真正的“战神”每每靠攻心制敌。第二句说明,用强攻甚至“围城”之法拿下对方,一点也不高明,而且还不道德,因为无辜百姓为他们的胜利付出了惨重代价。第三句说明,我们常挂嘴上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其实错得离谱,因为所有的战争其实都没有赢家,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败”而非“百胜”,“百胜”只是意味着生灵涂炭以及各方面的牺牲程度非常大而已。回头来看,一百多年前赵藩的“从古知兵非好战”,跟两千多年前孙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可以说一脉相承,都是规劝后人—— 在国家治理和对待战争这一问题上,一定要审时度势,否则必然会误国害民。— END —